巴格拉穆希寺(Baglamukhi Temple)是尼泊尔帕坦市的一座著名寺庙,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它是印度教和佛教信仰的交汇点,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这座雕塑名是佛陀呼唤大地,位于尼泊尔帕坦市的巴格拉穆希寺庙主入口外,表现的是“佛陀呼唤大地为证”的场景。这类雕像通常由青铜制成,并可能镀有金或铜等额外金属。这尊佛陀雕像展示的是佛陀跏趺而坐的姿态:左手放在腿上,右手指向地面,掌心朝内,面向自己。
这座雕塑是一尊站立的佛像,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它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斯瓦扬布纳特(Swayambhunath)寺庙中。建于10世纪,这是斯瓦扬布中最古老的雕塑之一。该雕塑位于山丘正面,沿着通往佛塔的古老道路上。
这尊佛像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最大的寺庙——Hiranya Varna Mahavihar(黄金大寺)内。这座寺庙因其所有的雕像和建筑都涂有金色而得名“黄金寺庙”。它非常独特,不仅因为其规模较大,还因为其中有一座三层的“释迦牟尼佛”金色宝塔,据说是由12世纪国王Bhaskar Varman建造的。
耶输陀罗大寺(Yasodhar Mahavihar)是尼泊尔帕坦地区的一座重要佛教寺庙,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新瓦尔社区的宗教中心之一,承载着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交融的独特传统。
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造像艺术,即为典范。自佛像艺术之起源,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雕塑具古希腊、古罗马之写实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圣,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
这尊雕像描绘了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之前的样子。这一刻之前发生的事情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恶、妄想与洞察力之间的激烈斗争。魔罗,幻觉之神,攻击佛陀,挑战这位年轻王子消灭他的权利。作为回应,佛陀伸出右手,呼唤大地见证他一生的善行。在东南亚的记载中,大地女神出现并淹没了大地,摧毁了魔罗和他的军队。
释迦牟尼石灰石佛头,公元 8 世纪,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释迦牟尼佛像与早期陀罗钵底雕刻家发展起来的古典风格非常吻合。脸型方正,嘴巴宽阔,鼻子扁平,头发卷曲。虽然陀罗钵底艺术家借鉴了印度理想化雕塑的理念,但这个头像表明,当地居民的面部特征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宗教艺术中。
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佛陀是梵语音译,简称佛,也译为浮屠、浮图,原意为觉。觉有三层意义:一叫自觉,即所谓自悟本性;二叫觉他,即所谓说法度人;三叫觉行圆满。具备这三点的“觉悟者”,就可称佛陀。据说,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那一年大彻大悟,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正本质,获得了解脱,并开始向大众宣说自己证悟的真谛,就被人称为“佛陀”。于是,佛陀或佛时常成了释迦牟尼的同义语,但以佛为名者不止释迦牟尼一人。
这是一尊公元1850年的佛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尊佛像坐在地触手印中,描绘了佛陀在菩提树下即将觉悟的情景。这个时刻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恶、迷惑与洞察之间的强大战斗。
第二十六番金刚顶寺是位于日本京都的一座佛教寺庙。又称金刚峰寺,官方名为“鹤峰山 金刚寺”,是日本禅宗的代表性寺庙之一。它位于京都市右京区,被誉为日本最美的寺庙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美丽的庭园而闻名。建于14世纪,是一座以禅宗为主导的寺庙。它以其极富艺术价值的建筑和庭园而闻名。寺庙的主要建筑是金堂,内部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雕像。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徒,他们来参观寺庙、欣赏庭园、体验禅修和品茶。
贵霜帝国,是曾存在于中亚和南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为前2世纪居住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把大夏分给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打败安息,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