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a AMV(装甲模块化车辆)是一款由芬兰公司Patria设计和制造的8轮或6轮多用途军用装甲车。它的主要特点是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不同的炮塔、武器、传感器或通信系统。
是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CAIG)正在研发的一款下一代隐身战斗机,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候选型号。以其独特的无尾、三角翼布局而著称,这种设计显著减少了雷达截面积,增强了飞机的隐身能力。采用先进的飞控系统,取消了传统的垂直稳定面,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控制面来保持稳定性和机动性。J-36“毒液”的开发标志着中国军事航空计划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军事航空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是一艘轻型巡洋舰,属于英国海军的第七级别。以其快速、敏捷和强大的火力而著称,在海上执行多种任务,包括侦察、护航和舰队支援。装备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能够在现代海战中发挥关键作用。MINERVA级巡洋舰的设计注重多任务能力和高效率,使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作为英国海军的一部分,MINERVA级巡洋舰在全球范围内执行任务,保护国家利益并维护海上安全。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航空母舰。作为中国海军的重要力量,山东舰代表了中国在航空母舰领域的发展和成就。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象征意义。不仅增强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配备了先进的武器系统和舰载机,能够在多种复杂海况下执行任务。作为中国海军的明星舰艇,广东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形象。
是一艘以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德·博尔克命名的航空母舰。由NorderwerftKoser&Meyer船厂在汉堡建造,于1942年下水,并于同年12月完成。作为一艘航空母舰,设计和建造上代表了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的海上力量。不幸的是在1945年4月8日被俄罗斯轰炸机击沉,结束了它短暂而悲剧的历史。尽管未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的名字和历史仍然与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计划紧密相连。
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提出的中型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于1989年1月正式立项,旨在依靠中国自身的能力,自主发展一艘中型航空母舰。人民海军围绕该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包括舰船总体结构、作战系统、蒸汽弹射器、阻拦装置,以及固定翼预警机和战斗机等。是中国海军自主建造航空母舰的重要尝试,尽管最终未能实际建造,但其研究成果为中国后续的航空母舰发展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
是中国海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首次尝试发展航空母舰的计划,标志着中国海军在航空母舰领域的初步探索。旨在研发一种护航航空母舰。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关于航空母舰的相关信息和技术,项目进展面临诸多挑战。最终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特别是缺乏蒸汽弹射器技术,707项目最终未能实现。但707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后续航空母舰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是德国海军的一艘VIIC型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由Blohm&Voss船厂建造,于1940年1月6日铺设龙骨,1940年12月22日下水,1941年2月13日服役。在其指挥官OttokarPaulssen的带领下,共进行了四次战斗巡逻,击沉了六艘商船和一艘英国轻型巡洋舰HMSGalatea战舰。1941年12月16日,在克里特岛西边被意大利鱼雷艇Orione误撞沉没,全体船员遇难。
是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吹雪级驱逐舰的首舰。共建造了24艘,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甚至被誉为“世界上第一艘现代驱逐舰”。以其大尺寸、强大的引擎、高速度、大航程和空前的武器装备而著称,其火力与其他国家海军的一些轻巡洋舰相当。于1926年6月19日开工建造,1927年11月15日下水,并于1928年8月10日服役。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包括珍珠港袭击等多次战役。
是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15艘1936A型驱逐舰之一。于1938年4月23日订购,1939年9月20日下水,并在1940年9月14日完成。作为1936A型驱逐舰,以其强大的火力而著称。在战争中主要在挪威和法国水域活动,执行护航任务,并偶尔与盟军战舰交战。1944年8月21日,被英国皇家空军击沉,后于1945年被英国打捞并更名为“Leopard”,最终在1951年10月7日被拆解。
是日本海军川内级轻巡洋舰的首舰。是改进自之前的长良级,具有更好的锅炉布局和四根烟囱,而长良级只有三根。于1922年2月16日在三菱长崎造船厂开工建造,1923年10月30日下水,并于1924年4月29日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多次重要行动。在1943年11月3日的苏里高海峡之战中被美国海军巡洋舰击沉,这场战斗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对日军的重大胜利之一。川内号的沉没标志着其在战争中的行动结束。
最初为HMSLeander,是英国皇家海军利安德级轻巡洋舰的一员,后来服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皇家新西兰海军。于1933年3月24日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在1937年4月30日转交给新西兰,成为皇家新西兰海军的一部分。以其优雅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著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了多项任务,包括对抗意大利和维希法国的商船。战争结束后1945年8月27日返回皇家海军,并最终在1949年12月15日被出售拆解
是日本海军扶桑级战列舰的首舰,也是日本海军首批无畏舰。于1912年3月11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14年3月28日下水,并于1915年11月8日服役。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之一,扶桑号及其姊妹舰山城号体现了日本在亚洲的帝国野心。设计受到了英国HMSDreadnought的影响,是日本首次独立设计的超无畏舰。在1944年10月25日的苏里高海峡之战中沉没。
是英国皇家海军纳尔逊级战列舰的首舰,以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命名,曾在特拉法加战役中取得胜利。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后第一批建造的舰船,因此也被称为第一艘条约舰。纳尔逊级是英国皇家海军中唯一一种携带三联装主炮的舰船,其主炮都位于舰船船头,这一设计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于1927年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多次重要行动。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以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山缪·胡德的名字命名。在1916年战争紧急应对法案下订购建造,原计划建造4艘,但由于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军舰设计暴露出的问题,后续舰只的建造被取消,只有胡德号完工,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强大的战舰之一,被誉为“全能的胡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象征和骄傲。
是日本海军高雄级重巡洋舰的首舰,属于当时日本舰队中最大型和最现代化的巡洋舰之一。于1927年4月28日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2年5月31日正式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菲律宾的登陆行动、爪哇海战以及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的两线作战。战争结束后于1945年9月21日向英国军队投降,在1946年10月29日被用作靶船,由HMSNewfound击沉
是美国海军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首舰,建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命名,是第二艘以此城市命名的舰船。于1940年7月1日开工建造,1941年11月1日下水,1942年6月15日服役。作为当时新一级的军舰,在战争期间主要活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区,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并获得了13枚战役之星。在1947年2月7日退役,并在1960年被出售拆解。
原本是日本海军计划中的一种战列巡洋舰,属于天城级。由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被计划改装为航空母舰。与姊妹舰赤城号(后来成为IJNAkagi航空母舰)不同,天城号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遭受了严重损坏,导致龙骨损毁,最终无法修复。因此,天城号的建造计划被取消,并于1924年被拆解。天城级的计划和天城号的命运反映了当时海军军备竞赛和条约限制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自然灾害对军事计划的意外影响。
是二战期间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一艘轻型航空母舰和飞机维修舰。最初设计为维修舰和轻型航空母舰,设计可追溯至英国首批装甲航空母舰“光辉”级。设计考虑到了在和平时期和战时的双重角色,旨在为远离本土的舰队航母提供支持。拥有完整的飞行甲板和弹射器,能够进行飞机的起降和维护工作,是皇家海军中独特的存在。在1939年开工建造,1943年3月完工,由于延迟和优先级问题,建造过程较为缓慢。最终在1959年被出售拆解
F-UC(Fast Utility & Communications)通信车辆
是一种快速通用通信车辆,专为提供迅速、高效的通信和多用途支持而设计。能够迅速部署到各种环境中。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确保在任何地点都能与外界保持稳定通信。内部操作区、设备区和车顶区,用于安装和操作各种通信和监控设备。设计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如平安应急、边境防控、电力巡检等这种车辆的高机动性和多用途性使其成为现代应急通信和现场指挥的重要资产。
F-IC(Fast Infantry Carrier)步兵运输车
是一种快速步兵运输车,专为提高步兵的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而设计。能够迅速将步兵部队运送到战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通常装备有重装甲,以保护乘员免受小口径武器和炮弹碎片的伤害。能够在各种地形上快速移动。设计注重灵活性和多用途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配备有机关枪、榴弹发射器和其他轻型武器,以提供自卫和压制火力。在需要快速反应和部署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将步兵力量投入到关键地区。
美国USS Northampton (CL/CA-26) 巡洋舰
是美国海军北安普顿级巡洋舰的首舰。最初被归类为轻型巡洋舰,后根据伦敦海军条约重新分类为重型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太平洋战区,参与了多次重要行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期间,与企业号航空母舰一同出海,并在第二天返回珍珠港。1942年参与了对沃杰岛和威克岛的炮击行动,并在2月24日对威克岛的行动中遭到日军反击。在二战中获得了六颗战斗之星的荣誉。
是苏联海军在二战前由意大利OTO公司利沃诺船厂建造的一级驱逐舰。原本计划建造10艘,但最终只有首舰“塔什干”号完工。动力系统为两轴齿轮蒸汽轮机,配备4个亚罗式锅炉。在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完工。在二战期间参与了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战,执行了运输补给和人员撤退的任务,并为苏联军队提供了海军炮火支援。1942年在港口被轴心国轰炸机击沉,后被打捞并在1944年报废。
是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一艘航空母舰,属于翔鹤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参与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多次海战,包括珍珠港袭击、珊瑚海海战和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以其搭载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和中岛B5N鱼雷轰炸机而闻名,后者装备了91式鱼雷。以其搭载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和中岛B5N鱼雷轰炸机而闻名,后者装备了91式鱼雷。设计使其能够搭载72架飞机,加上额外的12架。最终在菲律宾海战中被美国潜艇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