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MiG-21系列战斗机的一个改进型号,由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以其升级的气动性能、增加的燃料容量和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而著称。配备了更强大的发动机,提供了快速的加速能力和极高的速度。还增加了燃料容量,从而显著提高了航程,但这也导致了重量的增加。设计要求飞行员重新学习如何飞行和与敌机交战,因为在进行机动时会迅速失去速度,但如果安全脱离并直线飞行,可以利用强大的发动机迅速恢复速度。
是一款基于Il-76MD-90A军用运输机的先进空中加油机,由IlyushinAviationComplex设计,俄罗斯飞机制造商Aviastar-SP生产。首次飞行于2018年1月完成,是为俄罗斯航空航天部队(VKS)设计的,以提供空中加油支持,特别是为远程、前线和特殊任务飞机。配备了数字玻璃驾驶舱,集成了多个电子飞行仪表显示和现代计算机系统,减少了机组工作量并提高了任务安全性。
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MiG-31基础上研发的改进型号,专为携带高超音速导弹而设计。继承了MiG-31的高速和高空飞行特性,同时增加了新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能够携带Kh-47M2“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号称具有2000千米的射程与10马赫的速度,能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一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执行传统的截击任务,还能够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是俄罗斯空军中一款关键的远程拦截和战略打击平台。
是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款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旨在取代MiG-21和MiG-23等早期型号。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高速性能而著称,是苏联空军和多个其他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设计注重于空中优势和多用途能力,能够在昼夜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气动设计包括翼身融合体、大型机翼和双垂尾,这些设计提供了优秀的升力和机动性。动力系统由两台Klimov RD-33加力涡扇发动机提供。
是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苏联/俄罗斯制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是为了取代MiG-25"Foxbat" 而开发的,旨在拦截高速高空目标。首次飞行于1975年,并于1983年进入服役。具有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备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以其高速、远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的截击能力而著称,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款技术验证机,旨在展示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设计上具有隐身特性,采用了鸭式无尾三角翼设计,是苏联第一架采用这种设计的战斗机。动力系统包括两台NPOSaturnAL-41F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尽管在隐身设计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在航空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俄罗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技术雄心和挑战。该项目在1997年被取消,但它的技术展示影响了后续战斗机设计。
北约代号:“支点-F”,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一款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依据美俄战斗机划代标准)。在2007年首次公开亮相,并于2019年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设计目标是改进操控性能、扩大用途和增强作战效果,其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机型正在被推向国际市场。
是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的一款技术验证机,旨在展示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设计上具有隐身特性,采用了可变几何进气道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NIP-NO14型相阵控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后视自卫雷达。外形设计考虑了隐身性,尽管西方观察家对此持怀疑态度。由于经济问题和项目成本高昂,并未投入生产。尽管如此技术演示为俄罗斯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影响了后续战斗机设计。
苏联MiG-23"Flogger"多用途战斗机(灰蓝迷彩色)
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发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由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于1970年首次亮相,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苏联及其盟友国家的空军中服役。设计目标是在高速和高机动性之间找到平衡,具有可变后掠翼设计,能够在不同的飞行条件下调整机翼后掠角度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途包括空中优势战斗、对地攻击以及战术侦察,能够携带各种武器。
苏联MiG-23"Flogger"多用途战斗机(深绿迷彩色)
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发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由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于1970年首次亮相,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苏联及其盟友国家的空军中服役。设计目标是在高速和高机动性之间找到平衡,具有可变后掠翼设计,能够在不同的飞行条件下调整机翼后掠角度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途包括空中优势战斗、对地攻击以及战术侦察,能够携带各种武器。
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发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由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于1970年首次亮相,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苏联及其盟友国家的空军中服役。设计目标是在高速和高机动性之间找到平衡,具有可变后掠翼设计,能够在不同的飞行条件下调整机翼后掠角度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途包括空中优势战斗、对地攻击以及战术侦察,能够携带各种武器。
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单座双发喷气式战斗机,是苏联量产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是MiG-19系列中的改进型号,以其卓越的爬升率和高速性能而著称。在超音速飞行时操纵困难,但在爬升率方面表现出色。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及其盟国的主力战机之一,参与了多次冲突和战争。设计和性能在当时堪称先进,但随着新一代喷气战斗机的涌现,在技术上逐渐落后。在飞行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苏联MiG-15"Fagot"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银灰色)
是苏联在冷战初期开发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设计。是苏联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飞机,其设计受到了德国Ta183喷气式飞机的影响。于1947年12月30日首次试飞,并在朝鲜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美国的F-86 Sabre展开了激烈的空中对抗。以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和强大的武器系统而著称,装备有一台克里莫夫RD-45型喷气发动机。
苏联MiG-15"Fagot"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银白色)
是苏联在冷战初期开发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设计。是苏联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飞机,其设计受到了德国Ta183喷气式飞机的影响。于1947年12月30日首次试飞,并在朝鲜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美国的F-86 Sabre展开了激烈的空中对抗。以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和强大的武器系统而著称,装备有一台克里莫夫RD-45型喷气发动机。
苏联MiG-15"Fagot"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迷彩色)
是苏联在冷战初期开发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设计。是苏联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飞机,其设计受到了德国Ta183喷气式飞机的影响。于1947年12月30日首次试飞,并在朝鲜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美国的F-86 Sabre展开了激烈的空中对抗。以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和强大的武器系统而著称,装备有一台克里莫夫RD-45型喷气发动机。
是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苏联/俄罗斯制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是为了取代MiG-25"Foxbat" 而开发的,旨在拦截高速高空目标。首次飞行于1975年,并于1983年进入服役。具有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备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以其高速、远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的截击能力而著称,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是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苏联/俄罗斯制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是为了取代MiG-25"Foxbat" 而开发的,旨在拦截高速高空目标。首次飞行于1975年,并于1983年进入服役。具有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备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以其高速、远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的截击能力而著称,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是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苏联/俄罗斯制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是为了取代MiG-25"Foxbat" 而开发的,旨在拦截高速高空目标。首次飞行于1975年,并于1983年进入服役。具有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备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以其高速、远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的截击能力而著称,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是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款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旨在取代MiG-21和MiG-23等早期型号。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高速性能而著称,是苏联空军和多个其他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设计注重于空中优势和多用途能力,能够在昼夜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气动设计包括翼身融合体、大型机翼和双垂尾,这些设计提供了优秀的升力和机动性。动力系统由两台Klimov RD-33加力涡扇发动机提供。
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是一款单座、单发的轻型战斗机,以其高速性能和优秀的爬升率而著称。设计初衷是为了高空高速拦截,以及对抗敌方的轰炸机和高速目标。采用了三角翼设计,具有大后掠角,这使得能够达到2.2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机身结构主要由合金钢和钛合金构成,提供了良好的防护能力。尽管在一些事故中获得了“空中棺材”的绰号,但历史上的多次冲突中证明了自己的战斗价值
是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苏联/俄罗斯制串列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是为了取代MiG-25"Foxbat" 而开发的,旨在拦截高速高空目标。首次飞行于1975年,并于1983年进入服役。具有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备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以其高速、远航程、大载弹量和强大的截击能力而著称,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是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蛙足”。具有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和低空机动性能,机身短粗,全焊接座舱底部及四周装有24毫米的钛合金防弹钢板,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抗一般地面炮火攻击。能在简易机场起飞,与米-24武装直升机协同,配合地面部队攻击坦克、装甲车和重要火力点。主要特点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执行近距战斗支援任务。
是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蛙足”。具有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和低空机动性能,机身短粗,全焊接座舱底部及四周装有24毫米的钛合金防弹钢板,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抗一般地面炮火攻击。能在简易机场起飞,与米-24武装直升机协同,配合地面部队攻击坦克、装甲车和重要火力点。主要特点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执行近距战斗支援任务。
是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超音速、变后掠翼、远程战略和海上打击轰炸机。是苏联空军和苏联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机型之一,目前仍在俄罗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服役。具有双发、单垂尾、下单翼的气动布局设计,使用了可变后掠翼,能够兼顾低速起降和高速突防的需求。机身内外可分别携带6枚和4枚对地及对海导弹,也可使用常规和核炸弹,还可以挂载空对舰导弹、反巡航导弹以及近24吨的炸弹和航空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