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Northrop/McDonnellDouglas联合开发的一款先进的隐身空中优势战斗机,参与了美国空军的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竞争,与洛克希德的YF-22原型机竞争,最终YF-22胜出,成为了F-22Raptor。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特性脱颖而出,尽管未能赢得合同,但其设计和技术创新对后续飞机发展产生了影响。设计特点包括菱形翼面和独特的V形尾翼,这些都有助于其隐身能力。
官方名称为“雷电II”,但更常被称为“疣猪”,是美国费尔柴尔德公司生产的一种单座双引擎攻击机,专门设计用于提供对地面部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和前线空中控制。设计强调了在低空低速下的机动性、生存能力和对地面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主要武器是其内置的30毫米GAU-8/A七管加特林机炮,能够发射巨大的穿甲弹,对装甲目标极为有效。自1975年首次服役以来,参与了多次冲突和战争,证明了其在现代战场上的有效性。
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款单发多用途战斗机,旨在提供一种轻型、高性能的空中优势和地面攻击平台。是第四代战斗机的代表之一,以其高推重比、机动性、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相对低廉的维护成本而闻名。拥有单垂直尾翼和气泡式座舱罩,提供了飞行员极佳的全方位视野。参与了多次冲突和战争,包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证明了其在现代战场上的有效性。
苏联Yak-141"Freestyle"战斗机(枯草迷彩色)
是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开发的一款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旨在作为苏联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在1987年3月9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并在1992年的范堡罗航空展上公开亮相。被认为是苏联航空技术的一大飞跃,其设计要求包括超音速飞行、先进的火控系统、雷达/传感器套件、更大的作战范围以及多样化的武器选择。但由于苏联解体后的资金问题,该项目最终在1992年被终止,尽管如此它仍然是苏联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开发的一款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旨在作为苏联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在1987年3月9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并在1992年的范堡罗航空展上公开亮相。被认为是苏联航空技术的一大飞跃,其设计要求包括超音速飞行、先进的火控系统、雷达/传感器套件、更大的作战范围以及多样化的武器选择。但由于苏联解体后的资金问题,该项目最终在1992年被终止,尽管如此它仍然是苏联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1970年代开发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旨在与美国的F-15"Eagle" 竞争。于1985年正式服役,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设计强调空中优势,具备出色的机动性和长航程,适合执行多种任务。设计使其在冷战期间成为一种重要的空中力量,并在多个国家的空军中服役,包括中国、印度和乌克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Su-27系列还衍生出多种改进型和出口型号,继续在现代空战中发挥作用。
是美国空军一款专门用于侦察弹道导弹的特种飞机。基于C-135运输机改装而来,于1970年开始服役,旨在收集光学和电子数据,以支持军控条约的遵守验证,以及美国战略防御和战区导弹防御概念的发展。其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导弹制导的电波频率及相关信息,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有高精度的光学探测装置,探测距离可达402千米,能够测量载入大气层的弹头,迅速计算出弹道和弹着点。
是一款由欧洲多国合作研制的双发动机、三角翼、多用途战斗机,最初设计为空中优势战斗机。始于1983年的未来欧洲战斗机计划,这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间的一项多国合作。由于设计和操作需求上的分歧,法国离开了财团,独立开发了达索阵风战斗机。首飞是在1994年3月27日,并于2003年8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设计和能力使其成为现代战斗机技术的前沿,代表了欧洲军事航空工业的合作成果。
是瑞典Saab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并制造的一款超音速战斗机,是瑞典空军的第一种超音速飞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双三角翼飞机。Draken在瑞典语中意为“龙”或“风筝”,其设计特色为双三角翼布局,内翼前缘后掠角80°,外翼前缘后掠角57°,这种设计在高速和低速下均提供了良好的性能。在瑞典空军中服役多年,直到1999年正式退役。设计和性能使其成为冷战时期重要的北欧防空力量。
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第五代双发隐形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首款采用隐形技术的军用飞机。旨在执行空中优势和攻击任务,其开发始于2002年,首飞于2010年1月29日。设计为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长战斗半径、低雷达截面积、超机动性和短距起降(STOL)特性,同时保持较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设计包括融合翼身机身、全动水平和垂直稳定面,具有推力矢量和可调节的前缘涡流控制器提高了高攻角行为,并允许快速失速恢复
是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在20世纪70年代末设计的一款舰载预警机(AEW),旨在为苏联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提供空中预警和指挥控制能力。设计上与美国的E-2"Hawkeye" 类似,具有可折叠的机翼和大型旋转雷达罩。设计考虑了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滑跃甲板上起飞。然而,由于苏联解体导致的资金问题,项目在1993年被取消。尽管完成了全尺寸模型,但从未进入原型制造阶段。
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第五代双发隐形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首款采用隐形技术的军用飞机。旨在执行空中优势和攻击任务,其开发始于2002年,首飞于2010年1月29日。设计为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长战斗半径、低雷达截面积、超机动性和短距起降(STOL)特性,同时保持较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设计包括融合翼身机身、全动水平和垂直稳定面,具有推力矢量和可调节的前缘涡流控制器提高了高攻角行为,并允许快速失速恢复
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一款双座、双发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是苏-24系列的出口型号。在性能上较苏-24M有所降低,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出口至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及叙利亚等国家。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够携带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动力系统为两台AL-21F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了超音速飞行的能力。还装备了先进的导航/攻击雷达和地形规避系统,使其能够在低空高速突防。还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增加了作战半径和任务灵活性
是俄罗斯米格航空器集团开发的一款4++代多用途战斗机。基于MiG-29M/M2和MiG-29K/KUB的技术,具有改进的飞行性能、先进的航电设备以及多样化的精确制导武器。气动布局采用放宽纵向静稳定度的设计,配备三通道四冗余数字线传飞控系统和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机动性。加大的内部和外部载油量以及空中加油能力,显著增加了航程。降低了雷达和红外特征,装备了最新的自卫套件和冗余飞机系统,提高了生存能力
是苏联在1950年代研制的一款高空高速拦截机原型,由拉沃契金设计局开发。是为了拦截高空高速目标,如新一代的战略喷气式轰炸机而设计的。设计要求能够携带两枚重型K-15 "275"型空空导弹,这些导弹由地面控制的雷达系统引导。首次飞行发生在1956年7月16日。设计特点包括其修长的机身和三角翼布局,这是为了实现高速飞行和高空拦截的能力。尽管项目最终被取消,但它为后续的拦截机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是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的一款四发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由米亚西舍夫设计局设计。是作为对美国B-58 "Hustler" 超音速轰炸机的回应而建造的,M-50的原型机在1957年首次飞行。设计具有三角翼和极端速度,能够携带超音速远程M-61巡航导弹。机身设计长而纤细,具有大型三角翼,所有燃油都储存在机身内,因为三角翼极薄,无法容纳燃油。但由于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和苏联太空计划的优先级,该项目最终被终止。
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1960年代研制的一款远程超音速截击机。项目代号“148”工程,旨在开发新一代的远程截击机以取代Tu-128系列。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计划配备两台РД-19Р-2发动机,具有高速和远程拦截能力。装备了“狂风100”远程导弹和先进的航电设备,具备独立作战能力,能在缺乏地面引导的条件下执行拦截任务。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空军对多用途飞机的需求不高,该项目最终未能进入量产。
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基于Tu-154B生产型飞机开发的预警和控制(AEW&C)飞机。是作为Tu-126“Moss” 的现代化变体而设计的,配备了新的喷气发动机,取代了嘈杂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并安装了具有更好探测和跟踪能力的新型雷达。设计目标是提供更先进的空中预警和指挥控制能力,以增强对空中和海上目标的探测、跟踪和指挥响应。设计包括了对飞机结构和系统的改进,以适应新的任务需求。
是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发的一款双发喷气式全天候截击机。是在雅克-25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被认为是第三代雅克-25。设计目的是作为远程截击机,用于国土防空,能够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执行拦截任务。在1960年代初进入前线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服役,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役,但它在冷战期间的远程截击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是由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开发的多用途战斗机,是MiG-29系列的改进型号。是为了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而设计,具有增强的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配备了N01雷达和主动干扰站,能够携带外部翼下油箱和多达六枚RW-AE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能够同时对两个目标进行攻击。设计强调了多角色作战能力,包括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飞行性能非常出色,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35马赫,实用升限为18,000米。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开发的MiG-23战斗机系列中的双座教练机型,也被称为MiG-23UM。在1969年5月首飞成功,由一架米格-23S型改装而来,后由MiG-23M型改装。设计目的是为了训练飞行员掌握MiG-23系列战斗机的操作,保留了MiG-23的大部分飞行特性,但对后座进行了特别的教练布局设计。在苏联及其盟国的空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用于训练,还能执行作战任务。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斗机,是MiG-23系列中的改进型号。设计目标是为了提升高空高速拦截能力和对地攻击性能。采用了单座可变后掠翼气动布局,安装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高空时速可达2.35马赫。其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在苏联及其盟友国家的空军中服役,并在多次冲突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尽管在技术上逐渐落后,但它仍然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研发的高空高速截击机。设计目标是为了应对美国高空侦察机U-2和SR-71的威胁。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升限而著称,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2马赫,实用升限为24400米。气动布局采用两侧进气,悬臂式中等后掠角薄翼型上单翼,双发双垂尾设计。材料上放弃了不耐热的铝合金,大规模使用耐高温、塑性好、易焊接的镍基合金钢。它的出现给当时的西方国家极大的震撼。
是俄罗斯伊留申航空联合体公司研制的一款先进的军用运输机,是伊尔-76运输机的深度改进型。在2012年9月进行了首飞,并在2015年交付部队。采用了新型的PS-90A-76发动机,替换了之前的D-30KP发动机,显著提高了燃油效率和航程。货舱内部容积为321立方米,能够容纳126名伞兵或145名士兵。计寿命长达30年,可飞行3万小时或完成1万次起降,是俄罗斯空天军战略投送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