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旧日本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装备有155毫米双用途炮。是日本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新型火炮,用于对抗西方近代巡洋舰。采用分离式弹药设计,炮弹重量为55.87公斤,发射药有两种规格。设计考虑了对抗防御力较强的西方近代巡洋舰,因此开发了专用穿甲弹以改善贯穿效果。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日本海军在战列舰和巡洋舰火力上的创新和提升,这些舰艇在太平洋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美国海军最新的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首舰,以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R·福特命名,他曾在二战期间在美国海军轻型航空母舰蒙特雷号上服役。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包括电磁飞机弹射系统、先进阻拦装置、双波段雷达、先进武器升降机等,这些技术提高了飞机出动架次率、减少了人员需求。是一个大型机械化作战平台,也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作战平台,对未来海战的影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是未来美国海空网络战的一个中心节点。
是19世纪末期为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铁甲舰。该舰以17世纪威尼斯总督弗朗西斯科·莫罗西尼命名,是RuggierodiLauria级铁甲舰的第二艘。装备有四门356毫米主炮,拥有451毫米厚的装甲带,最高速度可达17节。于1881年12月4日在威尼斯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1885年7月30日下水,1889年8月21日完工。由于19世纪末海军技术发展迅速,其漫长的建造周期意味着该舰在服役时已显过时。
是一艘属于美国海军的康涅狄格级战列舰。于1903年2月7日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铺设龙骨,1904年8月27日下水,并于1906年6月2日服役。在服役期间参与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携带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前往巴拿马视察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并参与了“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以展示美国海军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舰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并在战后协助美军从欧洲返回美国。
是美国海军在二战后不久建造的四艘实验性大型驱逐舰。比之前的所有驱逐舰都要大,但在建造过程中被重新分类为驱逐舰领袖。在1953-1954年服役,其中两艘一直服役到1969年,并在70年代被拆解。另外两艘被改装为导弹驱逐舰,一直服役到1978年,并在1980年被出售拆解。设计初衷是为了测试不同的推进系统和其他设备,以确定未来驱逐舰设计的最佳方案。设计和建造为美国海军未来的驱逐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是德意志级重型巡洋舰的一员,也常被英国称为“袖珍战列舰”。以德国海军上将赖因哈德·舍尔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国的海军。于1933年4月1日下水,1934年11月12日服役。设计初衷是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舰船吨位的限制,同时装备有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战后被拆解,但由于舰体庞大,战后政府没有经济上的理由去完全打捞这艘被毁的舰体。残骸至今仍被埋在基尔市埃勒布雷克区的废墟和瓦砾之下。
是D级装甲舰设计中的一个方案。作为对法国海军建造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回应,德国不得不对D级装甲舰进行重大设计调整,并建造了代号为D和E的两艘新装甲舰。德国海军选择了装备有两座四联装283毫米主炮的D5a方案。设计和建造是为了对抗新的法国海军威胁,体现了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对大型战舰的需求和设计野心。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变化,这些计划最终未能实现,BEOWULF也未能实际建造。
以酒神巴克斯命名,对应天体中的巴克斯星。为了弥补战斗级驱逐舰在主炮火力控制和瞄准系统上的过时和火力不足,英国海军设计了一种用于协调和指挥战斗级驱逐舰的巡洋舰,即Bacchus级。设计灵感来源于爱丁堡级巡洋舰的船体构造理念。沿中轴线安装了六座双联装113毫米RP10MarkIV速射炮,使用分装弹药以获得更好的弹道性能,每分钟大约可以发射15-20发。由于英国财政状况不佳,这一级别的舰船并未实际建造。
意为“大教堂之船”,是一艘建造于大约1600年的瑞典军舰。作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北欧战舰,体现了当时瑞典海军的军事实力和造船技术。以其巨大的尺寸和火力而闻名,通常装备有重型火炮,能够在当时的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是战争机器,也是瑞典海上力量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海军霸权。设计和建造展示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北欧国家在海洋工程和海军战术方面的先进性。
以罗马冥神普鲁托命名,与天体冥王星相对应。主要武器是为1950年大型驱逐舰计划开发的N2型127毫米海军炮。该炮配备了先进的弹药供应和散热系统,平均射击速度为2.8秒,能在极短时间内对敌舰倾泻大量火力。其出色的弹道性能有助于Pluto攻击更远的目标。现代化的桅杆为安装新型火控设备提供了有利平台,炮瞄雷达能够协调海军炮和防空火力,对来袭敌机进行猛烈攻击。短时间内,敌机被迅速击落。
是美国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首艘航母“兰利”号由运煤船改装而来,于1922年正式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迅速扩大了航母编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航空母舰以其巨大的排水量、舰载机搭载数量、作战效率而闻名,目前全部使用核动力,是美国全球军事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是一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21年开工建造,1923年下水,并于1925年服役。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重创,但随后被修复并重新投入战斗。1944年参与了菲律宾海战、雷伊泰湾海战等重要战役,以其强大的火力支援美军作战。装备有9门16英寸主炮,是当时美国海军火力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在战争中的表现证明了其作为海上火力平台的价值,直到战后退役并最终被拆解。
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属于印第安纳级战列舰的三号舰。是美军第二艘以俄勒冈州为名的军舰。在1891年在旧金山的联合钢铁造船厂开始建造,1893年下水,最终在1896年服役。参与了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并在义和团之乱后离开香港,率先运载少量陆战队到大沽,保护当地的美国侨民。在1919年退役,并在1925年6月外借到波特兰作纪念馆舰。珍珠港事件后,海军为增加军用物资。1942年12月7日出售拆解。
是苏联海军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生产的一类小型舰船。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反潜战。执行了许多额外的任务,包括支援登陆作战和护航。总共建造了超过350艘此类舰船。没有装甲,结构主要由木头构成,但由九个相互隔离的部分组成,即使在遭受重创后也能保持浮力。MO-4型是该级别中最生产的型号。基于MO-2型的轻微改进型,具有更垂直的船尾和稍低的干舷。主要武器包括深水炸弹和45毫米半自动炮,舰上还装备了一对DShK机枪。
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现役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作为美国海军远洋战斗群的核心力量。舰长为332.8米,舰宽40.8米(船体)至76.4米(飞行甲板)。可搭载多种不同用途的舰载机,如F-14、F/A-18等,总数可达90架左右。装备有“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等,提供强大的自卫能力。以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几乎无限的续航力,成为美国海军力量的象征,也是全球最大的航空母舰之一。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能够搭载超过50架舰载机,包括歼-15舰载战斗机、直-9舰载反潜/多用途直升机、直-8型运输直升机、卡-28反潜直升机以及卡-31预警直升机。装备有国产FL-3000N型24联装近程舰对空导弹、国产1130型11管近防炮、国产10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母。
是俄罗斯海军隶下的一艘航空母舰,也是俄罗斯目前唯一的现役航母。装备有CADS-N-1“卡什坦”舰载弹炮结合防空武器、AK630型6管30毫米炮、3K-45“花岗岩”反舰导弹、SA-N-9防空导弹等。可搭载苏-33战斗机、卡-27直升机、苏-25UTG教练机、卡-31预警直升机等多种机型。以其全通型飞行甲板和舰艏巨大的滑跃式起飞甲板为主要特征,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力量,能够执行多种海上任务。
是美国海军最新一代福特级航空母舰的首舰,代表了21世纪美军海上打击力量的中坚。能够搭载约75至90架各型飞机。装备有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滚动机身导弹和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自卫能力。由于采用核动力推进,福特号具有几乎无限的续航力,食物可储存60天份。它的服役标志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技术的重大进步,其设计和能力在多个方面超越了前辈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母舰之一。
是英国皇家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服役的一型护卫舰,旨在替代老旧的Leopard和Salisbury级护卫舰。以MK-5/7巡逻舰为基础放大设计,适用于广泛的中低强度作战任务,包括水面巡逻和经济海域维护。满载排水量3250吨,为了减轻上部重量以利于航行性能,上层结构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由于火灾事故暴露了铝合金易燃的特性,后续舰艇改用钢材建造上层结构。
是美国海军为应对未来战场需求而设计的一种下一代主力水面舰艇。出自2041年海军RFP,旨在打造下一代主力水面舰艇,以替代逐渐老化的祖姆沃尔特级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及数量有限的俄勒冈级战舰设计充分利用了过去30年在轨道炮、激光和传感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该舰建议将火炮作为主要武器系统,并较少关注完全隐身,更多关注平衡的船体设计和火力。这是历史上第一艘将轨道炮作为其设计的主要方面的军舰。
是一种通过特殊设计以降低雷达截面积(RCS)和红外辐射,从而难以被敌方探测到的现代化军舰。采用倾斜的舰体设计和上层建筑,避免与水面垂直,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天线和电子设备往往采用共形设计,内置于舰体之中,以降低雷达信号使用吸波材料和特殊涂料也是降低RCS的常用手段。设计不仅考虑雷达隐身,还包括降低红外特征,减少被敌方红外探测装备发现的可能性。
作为俄罗斯海军首个也是最大规模的护卫舰,20380型护卫舰至今仍在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中发挥巨大作用。虽然体型小,不过它基于较强配置,仍具有强大的防空、反潜等性能,甚至可以用来对抗大吨位战舰。20380型护卫舰长宽分别为111.6米和14米,搭载柴油发动机,最大巡航速率为27节,有效航程超过4000海里,能起降卡-27直升机,具有良好的反潜能力。
22800型护卫舰是俄罗斯建造的导弹护卫舰。排水量800吨,船长67米,舰体采用隐身技术建造,装备了两台皮尔斯蒂克柴油机,航速30节,航行距离2500海里,续航力15个昼夜。该舰装备1座“铠甲”系列弹炮系统,1座8联装3S14垂直发射系统,可以装填8枚3K14俱乐部反舰导弹,或者8枚3M14口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也有可能装备“缟玛瑙”超音速反舰导弹。舰上还携带有40枚水雷,1艘25吨级小型巡逻艇。
21型护卫舰是英国于1970年代服役的一级多用途护卫舰,舰名全部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族女战士的名字,国内通称为“女将”级,共建成八艘,曾参加马岛战争,被击沉2艘。其余6艘,现已转售巴基斯坦海军,称为“促进”级。21型护卫舰是一种成功控制成本的船舰,但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促使了日后皇家海军采用更严格的生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