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学名:Capreolus capreolus) 是鹿科(Cervidae)狍属(Capreolus)的中小型鹿类,因体型小巧、警觉性高且行为独特,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至寒温带森林,是人类熟悉的“森林精灵”。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别名仙鹤是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丹顶鹤体长为1.2~1.5米,雄性较雌性稍大一些,颈部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的阔条纹,在耳羽上有一个小的白色羽斑,虹膜为暗褐色。额和头顶裸露,没有羽毛,呈朱红色。丹顶鹤喉颈、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为黑色。嘴呈淡黄绿色,尾巴较短,尾羽为白色。腿和足呈铅黑色。丹顶鹤幼鸟为淡褐黄色,但初级飞羽尖端为黑色,颈部和次级飞羽暗褐色或灰色。
游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隼形目隼科。体型最大的隼类,体长45-60厘米,翼展90-115厘米,喙部弯曲尖锐,足部覆有强健的栉状鳞片,适应撕裂猎物。体型粗壮,雄鸟体长48-56厘米,雌鸟更大(58-60厘米);雄鸟通体灰蓝色,腹部具深色条纹,雌鸟体色偏棕褐,具深色斑点。主食旅鼠、雪兔、海雀及雉鸡,俯冲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利用重力加速度(约25g)一击致命。
绿阔嘴鸟,学名:Calyptomena viridis,雀形目阔嘴鸟科,体型圆胖,喙宽大且短,体羽以翠绿色为主,喉部具栗色斑块,雌鸟体色较雄鸟暗淡。东南亚热带雨林,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泰国南部及新加坡。栖息于低地原始林、次生林及竹林,海拔通常低于600米。主食榕树果实(如无花果)、浆果,兼食昆虫(甲虫、毛虫)及蜘蛛;宽喙可快速剥离果实果肉。
塘鹅,学名:Morus bassanus,鲣鸟目塘鹅科。体型最大的塘鹅,体长80-100厘米,翼展165-180厘米,喙长且尖端膨大,羽毛纯白,翼尖黑色,喙基部有蓝绿色裸露皮肤。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温带及寒带海域,繁殖地集中在加拿大、爱尔兰、英国、冰岛及日本北部岛屿。非繁殖期扩散至热带海域,但极少深入赤道。主食沙丁鱼、鲭鱼等集群鱼类,单次潜水可捕获1-3条鱼;幼鸟期需成年个体反刍半消化食物喂养。
加拉帕戈斯象龟(加拉帕戈斯巨龟)学名:Chelonoidis nigra,龟鳖目陆龟科,是体型最大的陆龟之一,壳高可达1.2米,重达417公斤;甲壳呈穹顶状或鞍形,依亚种差异分化;寿命可达150年以上。以仙人掌、藤蔓、草类为主食,胃酸强酸分解木质纤维。雨季补充花瓣与果实,旱季依赖地衣与刺梨仙人掌。
王企鹅科(Aptenodytes)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周边亚南极岛屿(如南乔治亚岛、罗斯海),栖息于浮冰区及沿海无冰地带。企鹅中体型最大、羽毛黑白分明,耳部及喙部具橙黄色斑块,适应极地严寒环境。体高可达1.2米,体重22-45公斤,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企鹅。肉食性,以南极磷虾(占饮食90%)、鱼类(如南极鳕鱼)及头足类为主食,潜水深度可达500米。
斑鹿(学名:Axis axis)是鹿科、斑鹿属动物的一种偶蹄动物。站立时肩高0.6-1米,体长约1.5米。雄鹿生角,分三叉,可长达75厘米。该物种身体颜色呈红色,腹部、腿内侧和短尾巴下方有白色。雄性往往颜色较深,面部有黑色斑纹。特征性的白斑出现在两性中,并在动物的一生中纵向成行延伸。一条黑色的背部条纹贯穿动物的背部。
山羊(学名:Capra hircus)是牛科山羊属哺乳动物。又称夏羊、黑羊。 世界上有15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奶山羊、毛山羊等;中国有4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沂蒙黑山羊、沧山黑山羊等。山羊外形结构紧凑,胸深而宽广,肋骨拱起,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端正,骨骼结实,乳房发育良好且具弹性,乳头大而整齐。嘴尖,牙锐、唇薄。公母羊均有角、有须。被毛多为白色,占85%以上,外层为粗毛、内层为绒毛。
扭角林羚是偶蹄目牛科林羚属哺乳动物。皮毛主要为灰色,带有白色的条纹在鼻子上有明显的V形白毛,面部两侧有白色小点。耳朵为漏斗状,具有长的喉穗;只有雄性有角,角长1.7米。平均寿命8-12年。扭角林羚分布在非洲东部到南部。栖息在透光的森林或者浓密的灌从中,常见于多山或多石的地区。昼夜活动,5-6头雌性形成没有等级的群体,而2-10头雄性形成单身群体。素食性动物,以树叶、草木植物、块茎、花、果实为食。
绵羊(Ovis aries)是偶蹄目牛科绵羊属哺乳动物。体躯丰满,被毛绵密;头短;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角细小;颅骨上具泪窝,鼻骨较隆起;四蹄有趾腺;嘴尖、唇薄而灵活;体重自数十千克至百余千克不等,自然寿命约15年。
懒熊是食肉目熊科懒熊属哺乳动物,全身黑色,极少是深褐色或红褐色,胸部有一块新月形的白斑,吻鼻和面部颜色浅。毛长而凌乱。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40岁。懒熊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栖息于干早和湿润森林、灌木林、稀树草原和草原,大都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偶尔能分布到海拔2000米,如印度的西高止山脉。主要以白蚁为食,也吃小型的脊椎动物、果实和昆虫。
绵羊(Ovis aries)是偶蹄目牛科绵羊属哺乳动物。体躯丰满,被毛绵密;头短;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角细小;颅骨上具泪窝,鼻骨较隆起;四蹄有趾腺;嘴尖、唇薄而灵活;体重自数十千克至百余千克不等,自然寿命约15年。
旋角羚属于牛科动物。旋角羚的脖子比较短,肩比臀部略显高些;四肢较粗,脚蹄宽大;尾圆且细,长25-35厘米,末端具有长毛;冬季的毛长而且粗糙,主要为灰褐色,夏季时的毛为沙黄色;头部前额有较大片的黑色簇毛;眼较小;雌雄的角长80厘米左右,角相对来说比较细,分别向后外侧再向上弯曲,并略相似于扁的螺旋状。还有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在它们的前额处有一块比身体毛色要深得多的毛,而脸部的毛却又比身体上的毛还要白。
山羊(学名:Capra hircus)是牛科山羊属哺乳动物。又称夏羊、黑羊。 世界上有15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奶山羊、毛山羊等;中国有4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沂蒙黑山羊、沧山黑山羊等。山羊外形结构紧凑,胸深而宽广,肋骨拱起,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端正,骨骼结实,乳房发育良好且具弹性,乳头大而整齐。嘴尖,牙锐、唇薄。公母羊均有角、有须。被毛多为白色,占85%以上,外层为粗毛、内层为绒毛。
黑嘴天鹅也被称为喇叭天鹅,这种天鹅是北美洲最大的本土水禽,以其独特的号角般的叫声而得名。体长通常在138至165厘米之间,翼展可达185至304.8厘米,体重在7至13.6公斤之间。它们是北美洲最重的飞行鸟类。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数量在20世纪初急剧下降。通过保护措施和重新引入项目,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有所恢复
袋狼也被称为塔斯马尼亚狼,是一种已灭绝的食肉有袋动物。它们曾经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新几内亚。由于被认为威胁到农场牲畜,袋狼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遭到大量捕杀。最后一只已知的袋狼于1936年在塔斯马尼亚的霍巴特动物园去世。
羚牛也称为扭角羚。这种大型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不丹、中国、印度和缅甸。是一种大型的有蹄类动物,属于牛科(Bovidae)和羊亚科(Caprinae)。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至4500米的山区,喜欢在森林边缘和草地上活动。
斯特拉海牛也被称为巨儒艮,是一种已灭绝的海牛目动物,由德国博物学家Georg Wilhelm Steller于1741年首次描述。这种巨大的海洋哺乳动物曾生活在白令海的司令群岛附近,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之间的海域。由于其行动缓慢且不惧怕人类,斯特拉海牛在被发现后的27年内就被过度捕猎,最终于1768年灭绝。
雪豹又名草豹、荷叶豹、艾叶豹,为食肉目猫科豹属的一种。雪豹体型略小于普通豹,尾巴长度约为头体长度的3/4,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区分其与其他相似物种的显著特征。其头部小而圆,吻部较短,四肢相对较短。全身覆盖着长而密集的蓬松毛发,主要呈灰白色;背部和肋部散布着模糊或不规则的大型黑色环状斑块,并以五纵行的稀疏排列方式呈现,斑块内部点缀着小型斑点;头部、颈部及四肢下方可见成行排列的黑色圆形斑点。
板龙是三叠纪的古老恐龙,生存于2.22亿年 ~ 2亿年前,它是出现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植食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大得多,它的身体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是生存于2亿1000万年前,晚三叠纪的古老恐龙。体长6-8米,身高3.6米,体重5吨左右,据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种巨型恐龙。
爪哇犀是奇蹄目犀科犀属哺乳动物,又称小独角犀。体形壮硕。皮肤多为棕黑、灰黑色,并具疣突。除耳尖和尾端明显有毛外,身体其他部分几乎无毛。平均体重1500千克左右。体长2-3.5米,肩高约1.5米。耳呈卵圆形,头粗长,颈粗短。鼻上部有一只低矮的实心角,成年雌性角通常不明显,其角较印度犀小,因而又被称为小独角犀。寿命为40年左右。爪哇犀是现有数量为5种犀牛中最少的,不到100头,在野外已近灭绝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