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重宝,中国古钱币之一。北宋徽宗崇宁年间铸(公元1102年~1106年)。面文“崇宁重宝”隶书对读,古朴方正,多为光背,少数背有星、月、十字等。崇宁重宝是北宋末年比较重要的钱币之一,也是北宋钱币中版别最多的钱币。据统计,崇宁重宝的版别大概在300多种,每年都有不同版别的崇宁重宝被行家或藏友发现。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乾隆通宝是清朝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铸造的铜钱。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币目录》,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的制局包括宝泉、宝源、宝直、宝浙等20局,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乾隆通宝钱钱文为满文“乾隆通宝”,币值值“一”,取值吉祥之意,此钱面值小,流通范围小,文字笔画精细均匀,书写流畅。
"至道元宝"是宋太宗赵光义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铸行的一种货币。这种钱币的直径约为2.5厘米,重量约为3.8克。钱文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相传由宋太宗赵光义手书,被称为“御书体”。至道元宝在古代货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宋朝的一种货币,至道元宝在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至道元宝的铸造和流通,也反映了宋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宣和通宝"是宋徽宗赵佶在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行的年号钱。宣和通宝,是篆书、隶书对钱,直读,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差异在钱币直径上,小平一般在2.4厘米左右,折二在2.7厘米左右,折三在2.9至3厘米左右,折五直径在3.2厘米左右。宋徽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亲笔御书了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运笔挺拔俊秀,素有“铁划银勾”之称。
"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8月2日,铸行的一种货币。这是唐代流通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币面钱文上下右左直读为“开元通宝”,上右下左回旋读为“开通元宝”。虽然“开元”是唐玄宗的一个年号,但“开元通宝”并非年号钱,也不是唐玄宗时期才开始使用的货币。唐高祖的年号为“武德”,之所以没有以“武德通宝”而以“开元通宝”命名,其主要原因是年号钱在当时没有市场。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版式。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