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头骨化石3D模型
已有43个相关的【头骨化石3D模型】模型

暴龙头骨化石

暴龙属(Tyrannosaurus)是暴龙科下的一个属,唯一的有效种是模式种雷克斯暴龙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5米,臀部高度约5米,体重约8公吨到13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6700万年到660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个独立的拉腊米迪亚大陆。

梁龙头骨化石

梁龙是蜥臀目梁龙科梁龙属恐龙。脖子很长,脑袋很小,鼻孔的位置比眼睛高;嘴的前部长有扁平的牙齿,侧面和后部均无齿;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臀部高于前肩;掌部都有5个指(趾);尾巴比脖子长,逐渐向末端变细,呈鞭子状,中部有10多个人字骨。因人字骨顶端伸出两个突起似双梁而得名双梁龙,通常称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期的北美洲西部。群居生活,当本地食物不足时,集体迁徒到远方。植食性,以树叶和蕨类植物为食。

盔龙头骨化石

盔龙(Corythosaurus),又名冠龙、鸡冠龙、盔头龙或盔首龙,意为“头盔蜥蜴”,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下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500万年前。长着像鸭子一样的脸,在头顶上有一个高高的盔状突起,并因此得名。盔龙性情温和,且没棘剌、利爪等防御装备,这使它们只能靠敏锐发达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去预防捕食者的袭击。是一种食草性恐龙,以松树叶,水果,嫩树枝,木兰叶为主要食物。

阿穆尔龙头骨化石

阿穆尔龙(Amurosaurus)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东亚。有着鸭嘴兽般的鼻端,及头顶有一个空冠,但是还没有被发现头冠的化石。成年阿穆尔龙的化石很稀少,但估计最少有6米长。与其他赖氏龙亚科一样,它主要是双足的草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7400万 - 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俄罗斯,中国-黑龙江,欧洲,亚洲。

南美马上半头骨化石

南美马(Hippidion)是奇蹄目马科动物。19世纪中期,有人在南美草原上发现了一些马类化石,并送到了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手上。经过复原,欧文发现它们与现代马比较相似,但个体较小,是矮种马,国内一般译为南美马。体型还没有驴大,肩高不足1.4米,体重200多千克。南美马的身形和矮种马比较相似,身体矮壮结实,短小的四肢配上大脑袋,看起来不大协调。与现代马一样,适合啃食富含硅质的硬草。

巨猿头骨化石

巨猿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是类似于猩猩的一种生活在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巨猿站立时高达3m,重达500kg。巨猿的形态特征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巨猿有着强壮的犬牙和巨大的臼齿,牙齿大小超过现代人牙齿约5倍左右,咬断一根碗口般粗的竹子就如同我们折断根牙签一般轻松。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吃吃树叶和果实。

霸王龙头骨化石

霸王龙属于暴龙超科的暴龙属,为该属下的唯一种,于1905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亨利·奥斯本描述命名。如果参考其它恐龙种名的翻译格式,它的种名翻译为“君王暴龙”会更合适。成年霸王龙体长约12米,体重7吨左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捕食者之一。虽然目前霸王龙的体型受到了大型异特龙类以及棘龙的挑战,但是综合研究深度以及文化影响力来看,它依然是名副其实的恐龙之王。

装甲龙头骨化石

装甲龙(学名:Hoplitosaurus)是甲龙类恐龙的一属,是多刺甲龙的近亲。生活于白垩纪晚期,也就是距今6500万年-7000万年前。装甲龙长达7-10米,重达7吨。外貌非常“吓人”,它看起来就像一辆会呼吸的装甲车。装甲龙的头几乎被外面包裹的骨甲全部覆盖,背上也覆盖着大大小小的骨甲。这些骨甲很重,每块骨甲呈五角形,遍及全身,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四足型恐龙,主要吃一些长得比较矮小的植物。

腕龙头骨化石

腕龙是侏罗纪时期“腕龙属”恐龙的统称。体长25米,高15米,重30吨,尾巴粗短,脑袋很小,脖子很长,外形与长颈鹿类似;前脚内侧长有大爪子;颌部发达,上下布满52颗牙齿,牙齿边缘锋利;四肢粗壮;鼻孔长在头顶上。因前肢较长而得名。头部非常小,是一种智商不高的恐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白垩纪早期的北非。栖息在充满蕨类、苏铁目及木贼属的草原。性情温和,喜欢群居生活。以树叶、嫩枝为食。常结伴觅食。

上犬上半头骨化石

上犬属种中最大的海德尼上犬肩高有1.2米,体重估计有95-120公斤,是北美灰狼的两倍大。魁梧的体格加上顽强不屈的群体力量使这些可怕的动物成为当时北美洲很多素食者的梦魇,上犬的出现正是由于犬熊科动物的衰败,它们才能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从而取代了犬熊类动物的半壁江山。恐犬亚科不仅遏制了犬熊科在北美洲的发展,还淘汰了自己的祖先类群,以体重可达50千克的奥斯本犬为首的古犬亚科。

披毛犀头骨化石

披毛犀,是奇蹄目犀科腔齿犀属哺乳动物。披毛犀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犀牛,披毛犀因全身披满厚长而浓密的绒毛得名。披毛犀具有强壮的骨骼,头骨长而大,头颈部向下低垂;额骨和鼻骨上各长有一只犀角。披毛犀体长约4米,肩高约2米,身上披着御寒的长毛和浓密的绒毛,皮下还有厚厚的脂肪。与猛犸象一样都属于冰期动物,适应了寒冷的气候,足迹遍布整个欧亚大陆北部,主要栖息在欧亚草原,以寒冷气候中生长的灌木和草类为食。

狼蜥兽头骨化石

狼蜥兽(属名:Inostrancevia)又译伊诺史川兽,是兽孔目丽齿兽类的一属。是四足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下方。头颅骨长45厘米,身长约1到4.3米,骨头上有强壮肌肉附着的特征。与其他较原始的兽孔目动物(如巴莫鳄)相比,狼蜥兽的眼窝较小,颞颥孔较大。化石发现于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北德维纳河流域的Sokolki。狼蜥兽生存于2亿5100万年前的晚二叠纪。南非也发现了狼蜥兽,被命名为非洲狼蜥兽。

阿根廷龙头骨化石

阿根廷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的泰坦龙类, 命名十分简单, 意思是在阿根廷发现的恐龙。生存年代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阿尔布阶-93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是发现的最大的陆地恐龙之一。是曾经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动物之一,身高12米,身长42米。在现代所有生物里,只有易碎双腔龙比它长,有一些别的恐龙跟阿根廷龙一样长,也有的身高比它高。尽管如此,阿根廷龙还是要比其他的恐龙都重得多,它有可能重达94吨。

尼克罗龙头骨化石

尼克罗龙(Nicrosaurus)是蜥形纲植龙目的一属。它们的外表与生活方式可能类似鳄鱼,但它们与鳄鱼并非近亲,而是平行演化的结果。尼克罗龙与鳄鱼的主要差异在于鼻孔的位置,尼克罗龙的鼻孔位在前额,而鳄鱼的鼻孔则位在口鼻部末端。是食草性恐龙。

圆顶龙头骨化石

圆顶龙(Camarasaurus)是已经灭绝的蜥脚类恐龙。是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蜥脚下目恐龙,成年体型约20米长,体重15-50吨。与其他长脖子的恐龙相比,它的脖子短得多,尾巴也较短,所以体格显得更加粗壮、结实。是北美洲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名字的拉丁文意思为圆顶状的爬行动物。它们属于素食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5亿~1.45亿年。与蜥脚类家族中其他身材高大的亲戚相比,圆顶龙显得相对矮小。

原角龙头骨化石

原角龙(Protoceratops), 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约1亿—6500万年前)的恐龙。为短肢四足动物,体长2米,体重近400公斤。齿长而锋利。颈部有骨质壳皱,颌部肌肉硕大。可能以棕榈叶为主食。四足恐龙,头部后方有大型头盾,没有角。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

恐颌猪头骨化石

恐颌猪体型稍大于巨猪和完齿猪, 又名恐猪,是巨猪科家族中身材极其巨大的一类。500-2300万年前,恐颌猪是史上最大的巨猪偶蹄科动物,它长着巨大的獠牙和颌骨,属杂食性物种,体型颇似犀牛,比现代野猪更加凶残,其命名源自之前的名称Dinohyus,希腊语是“恐怖猪”。生活习性类似于古巨猪和完齿猪,恐颌猪的主食是植物,但也经常食腐或袭击小型动物,以及抢夺小型食肉动物的食物。

袋剑齿虎头骨化石

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是一种已灭绝的有袋类哺乳动物,生存在史前的南美洲,是一种大型地栖肉食动物,曾经与刃齿虎一起生存并竞争。但袋剑齿虎实际上是一种有袋类哺乳动物,不属于猫科动物,甚至不属于食肉目,只是由于发生了趋同进化而外形酷似刃齿虎。生活在第三纪第四纪。体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相当于美洲虎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是当时南美食肉兽中的较大者,有着发达的剑齿和强劲的身体。

板龙头骨化石

板龙(plateosaurus)是三叠纪的古老恐龙,生存于2.22亿年 ~ 2亿年前,它是出现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植食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大得多,它的身体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是生存于2亿1000万年前,晚三叠纪的古老恐龙。体长6-8米,身高3.6米,体重5吨左右,据考古研究它是生活在地球上食植物第一种巨型恐龙。

肿头龙上半头骨化石

肿头龙是蜥形纲鸟臀目厚头龙科动物。肿头龙又称厚头龙,头颅上有厚厚的骨板,厚度可达20厘米以上,而且高高地隆起,就像个肿瘤似的。体长为4-6米,体重为0.5-4吨,头部周围和鼻尖上也布满了骨质小瘤,有的头部后面还有很大且锐利的刺。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栖息环境为平原、沙漠等。性喜群居,雄性以“顶头”的形式来战斗,胜利者为整个群体的领袖,并占有雌性恐龙。食草性恐龙,以果实,叶子等为食。

埃及重脚兽头骨化石

埃及重脚兽的学名是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二世的皇后阿尔西诺伊二世而取的,因为最初的化石是在其宫殿的废墟附近发现。这里发现的骨骼是唯一完整的,最著名的物种是齐氏重脚兽。长约4.5米,高约2.5米,体重约4吨。埃及重脚兽最明显的标志是从鼻端伸出一对巨型的角。它的嘴里有44颗坚固的牙齿,可以轻松嚼碎粗硬的植物。埃及重脚兽凭借自己庞大的身躯躲过大多数掠食动物的猎杀。生活时代约3700万~2300万年前。

古巨龟上半头骨化石

古巨龟,史上最巨大的海龟。又名帝龟属、古海龟、恐龟、拟龟或祖龟,是一属已灭绝的海龟,亦是史上最巨大的海龟。它与现今的棱皮龟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中的龟。体形和当今的海龟非常类似,有着咬力巨大的喙,可能以鱿鱼一类动物为食。第一个古巨龟属化石于1895年被发现,这具化石非常有名,一方面因为它的巨大,另一方面也因为它缺少了右后足,很可能是被什么巨大的掠食者咬掉的。

翼手龙头骨化石

翼手龙(pterodactylus)侏罗纪晚期的翼龙类,其特征为:由轻而紧密的骨组成的头骨轻巧,骨骼薄,中空,第一指特别伸长,用以支撑膜翼,后肢短。翼手龙科的所有成员均短尾,头长。翼手龙中间一些种体型大小如麻雀;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鹰一样,两翼开展可达30--70厘米,以昆虫为食,有些可能觅食鱼类。翼手龙整个群体是翼龙类中的亚目。在分类上并不真正属于恐龙,而只是恐龙的近亲。

异齿龙头骨化石

异齿龙又名异齿兽、长棘龙,它是类似哺乳动物的盘龙类肉食动物,生活在二叠纪。异齿龙与哺乳动物关系较近,与恐龙、蜥蜴、鸟类等的关系较远,它的化石在北美与欧洲等。异齿龙是二叠纪时期的肉食性古生物,一般大众将异齿龙联想是恐龙的一份子,但异齿龙其实并不是恐龙。更确切地说,它们被归类为盘龙目。尽管它的外形像蜥蜴,但异齿龙与哺乳类的关系较接近,离真爬行动物(如恐龙、蜥蜴、鸟等)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