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元宝"是宋太宗赵光义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铸行的一种货币。这种钱币的直径约为2.5厘米,重量约为3.8克。钱文有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相传由宋太宗赵光义手书,被称为“御书体”。至道元宝在古代货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宋朝的一种货币,至道元宝在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至道元宝的铸造和流通,也反映了宋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宣和通宝"是宋徽宗赵佶在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行的年号钱。宣和通宝,是篆书、隶书对钱,直读,币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差异在钱币直径上,小平一般在2.4厘米左右,折二在2.7厘米左右,折三在2.9至3厘米左右,折五直径在3.2厘米左右。宋徽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亲笔御书了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运笔挺拔俊秀,素有“铁划银勾”之称。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版式。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