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采矿、道路建设等领域的重型工程机械,主要用于挖掘土壤、砂石、煤炭等散状物料,也可用于破碎、抓取和搬运重物。由动力系统、工作装置、回转机构、行走机构和操作系统等关键部件组成。工作装置包括动臂、斗杆和铲斗,通过液压系统驱动,实现挖掘、装载、平整等多种功能。通常配备高性能柴油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同时采用先进的液压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操作舒适性。
Hitachi Sumitomo SCX2800-2履带式起重机
是由日立与住友联合生产的275吨级履带式起重机,以其高起重性能和先进技术特性树立了新的全球标准。最大起重能力达到275吨,主臂长15.25米,具备强大的起升能力和作业性能。计注重快速组装和拆卸,采用“快速拉出”系统和“挂钩式”设计,简化了自行组装过程,同时减少了侧框架组装的劳动强度。具备环保特性,其低排放发动机符合欧盟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展示了起重机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是英国军队的主力战车,自1998年起服役至今。这款第三代主战坦克以其卓越的防护、火力和精确度而闻名,曾在巴尔干半岛、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执行任务。由英国VickersDefenceSystems(现为BAESystemsLand&Armaments)设计和制造,是挑战者1的后继型号,于1986年开始研发。底盘和炮塔采用了第二代乔巴姆装甲,提供了出色的防护能力。目前正在接受重大升级,服役至2040年。
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西德联合研发的一款主战坦克,旨在取代美军的M60和德军的M48坦克。项目于1963年启动,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Allison分部和德国的Krauss-Maffei公司共同设计,具有多项创新技术。由于成本超支、技术挑战和两国在武器系统上的分歧,项目最终在1970年被取消。虽然未能实现量产,但其技术和设计对后来的坦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将从该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下一代坦克
是苏联在20世纪中期开发的一款主战坦克,是T-54系列的改进型号。在1961年被引入服役,相较于T-54,增强了核生化防护能力,并改善了装甲。以其火力、防护和生产便捷性而设计,是一款多用途的主战坦克,主要任务包括前线作战、支援步兵行动和反装甲战斗。装备了100毫米D-10T2S线膛炮,这款主炮的稳定性和火控系统都有所提升。坚固设计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使其成为20世纪后半叶使用最广泛的坦克之一。
是南斯拉夫基于苏联T-72坦克改进而来的型号,生产始于1983年,并在1984年进入服役。保留了T-72的主要特点,包括大口径适用火炮、自动装弹系统、较小的体积、低轮廓和高质量的装甲保护,同时在多个系统和属性上进行了改进,以弥补T-72在技术上与西方坦克相比的不足。装备有125毫米2A46M滑膛炮,可发射多种弹药,包括爆炸穿甲弹、聚能弹和次口径弹,具有每分钟8发的高射速。是南斯拉夫军队中的主力战车
是一款由德国Krauss-MaffeiWegmann公司基于豹1坦克底盘制造的自行高射炮系统。装备有双联装35毫米厄利孔KDA自动炮,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够快速反应并打击空中目标。是Gepard系列中的最新版本,旨在应对21世纪的现代作战飞机、攻击直升机、遥控导弹和火箭的防御挑战,同时也能有效对抗无人机。其弹道投射物无法被电子防御措施破坏,产生的破片云能够可靠地摧毁目标。
是朝鲜发展的一种主战坦克,其设计基于苏联T-62坦克,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升级和改进。装甲包括铸造炮塔、间隔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防护能力。主武器为115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副武器包括14.5毫米高射机枪和7.62毫米同轴机枪。采用扭杆悬挂,提高了越野机动性。是朝鲜在苏联T-62坦克基础上,结合自身技术进行的现代化改进型号,反映了朝鲜在坦克设计和制造方面追求自力更生的努力。
是《坦克世界》游戏中的一辆美国10级中型坦克,属于特种战车。以其出色的火力和较高的DPM每分钟伤害输出)而闻名。炮控表现优秀,拥有良好的精度和瞄准时间,使得它在中近距离作战时拥有恐怖的输出能力。在复杂地形中具有较好的适应力。装甲防护相对较弱,尤其是炮塔上的“大包”弱点,容易被敌方击穿。是一款火力强大但装甲防护有限的中型坦克,适合有经验的玩家在正确的战术下发挥其最大潜力。
是俄罗斯研制的一款自行防空系统,北约代号为SA-19"Grisom"。集成了高射炮和地对空导弹的能力,旨在为步兵和坦克团提供全天候的低空防御,对抗低空飞行的飞机、直升机和巡航导弹。由KBP仪表设计局在1970至1980年间设计和生产,并于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主要武器包括两门30毫米2A38双联装自动炮,有效打击快速移动目标。基于GM-352M履带式底盘,由四人操作。
是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一种步兵战车。自1981年首次部署以来,已成为美军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BAE系统公司制造,设计用于运输步兵并提供火力支援。装甲由铝合金和附加的复合装甲组成,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防护能力。还装备有核生化防护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M2Bradley系列战车以其多功能性、火力和防护能力,在现代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美国陆军的自行火炮系统,由联合防御公司(现BAE系统陆地和军备部门)生产。首次部署以来,该系统以其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导航能力而闻名。装备一门39倍口径的155毫米M284榴弹炮,根据不同弹药,射程可达24至30公里。辅助武器包括炮塔右侧的一挺12.7毫米M2机枪。设计注重乘员安全,乘员在任务中始终待在车内,享有核生化防护系统和温度控制空气。炮塔内衬有凯夫拉尔防弹板,以提高抵御轻武器的能力。
是德国在1942年设计的一种轻型侦察坦克,但最终未能进入量产。由MIAG和戴姆勒·奔驰共同设计,旨在取代早期的二号坦克,提供更强的火力和更好的装甲保护。设计受到了豹式坦克的影响,拥有倾斜的前装甲,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防护能力。主要武器是一门50毫米KwK39/1L/60火炮,辅以一挺7.92毫米MG34或MG42机枪。尽管设计上具有一些先进的特征,但由于多种原因,该项目在1943年被取消。
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履带式自行火炮,主要用于远程打击敌方的指挥、控制和通信中心以及补给列车。搭载了一门175毫米M113加农炮,具有61倍径,能够发射66.6公斤的炮弹,最远射程可达32.8公里。其开放式车体设计虽然降低了重量,但也牺牲了防护能力。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够在开火后快速转换阵地以避免敌方反击。在越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其长射程优势,能够摧毁敌方后方的关键目标。
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于2004年服役。以其卓越的防护、火力、机动性和战斗控制能力而闻名。采用了模块化装甲,提供了针对反坦克导弹的额外间隙装甲,并允许快速更换受损装甲,易于升级。还是首款取消装填手舱口的主战坦克,以增强炮塔顶部的防护。配备了先进的核生化防护系统和空调,以及自动火灾探测/抑制系统。设计理念强调了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火力,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保护的主战坦克之一。
是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系列的第四代型号,于2004年进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相较于前代MkIII有显著提升,同时保留了梅卡瓦系列独特的设计。装备了一门120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反坦克弹和炮射导弹在内的多种弹药。采用了模块化装甲,可以根据威胁快速更换或升级装甲模块。还配备了先进的核生化防护系统和空调,以及自动火灾探测/抑制系统。
是以色列对美国M60坦克系列的称呼,其中更先进的变种如M60A1被称为Magach6A。是为了应对苏联制造的新型威胁。1971年抵达以色列后,被部署到部队中,并因其额外的火力和机动性而受到其乘员的喜爱。在赎罪日战争期间,其对抗ATGMs和RPGs等化学武器的防护不足显而易见,遭受了重大损失。装备有105毫米M68炮,能够发射APDS和HEAT-FS弹药,特别依赖其火力而非机动性或装甲。
是以色列基于美国M60Patton坦克改进而来的主战坦克。在1980年代中期首次服役,以其加强的装甲和现代化的火控系统而闻名。炮塔和车体前部配备了复合装甲板,提供了比早期爆炸反应装甲更好的防护,尤其是在对抗化学能和动能攻击时。装备一门105毫米线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如M426穿甲弹和M156高爆碎甲弹。设计和升级反映了以色列在坦克现代化方面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以色列国防军中一款重要的主战坦克。
也称为自行榴弹炮,是一种将榴弹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具备装甲防护和自行能力的火炮系统。装备大口径榴弹炮,能够发射高爆弹、破甲弹、燃烧弹等多种弹药,适应不同作战环境。结合了坦克的机动性和火炮的火力,能够在战场上快速部署和转移。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作战。不仅能在战争中提供火力支援,还能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作用。以其强大的火力、良好的机动性和防护能力,在现代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法国在二战后开发的第一代轻型坦克,从1946年开始设计,1952年正式投产。以其13吨的重量而得名,具备坚固且可靠的底盘,并安装了由GIAT工业集团(今NexterSystems)生产的旋转式弹夹式的摇摆式炮塔。设计定位是用于侦察和具备一定的反坦克能力,其底盘小巧紧凑,采用扭力杆悬挂,每侧有五个负重轮和两个托带轮。最大特点是其摇摆炮塔设计,火炮固定在上半部分,而下半部分安装在炮塔座圈上。
是法国在1980年代初期开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原型,旨在出口市场,作为AMX-30B和AMX-32的后继型号。由GiatIndustries制造,共建造了四辆原型车,从1983年至1985年。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相较于前辈有了显著提升,但未能吸引到任何订单,项目最终在1990年被取消。装备一门120毫米口径滑膛炮,这门炮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采用焊接钢装甲,前部弧线有硬化钢复合装甲板。
是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由三菱重工业制造。开发始于1990年代,2010年开始生产,旨在替换或补充现役的74式和90式主战坦克。装备了一门120毫米滑膛炮,由日本制钢所生产,能够发射新型穿甲弹和所有标准的120毫米北约弹药。装甲由模块化部分组成,可以根据任务配置和重量要求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还采用了液气悬挂系统,可以根据地形调整坦克的姿态,吸收射击时的后坐力,并能够安装推土铲。
是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装备的第二代主战坦克,由伊西莱穆利诺制造厂开发。在1967年正式列为法国陆军制式装备,开始逐步替换M47坦克。装备一门105毫米线膛炮,具有远射程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但装甲防护相对较弱。火控系统包括炮长望远式瞄准镜、激光测距仪、计算机和各种传感器,夜间作战使用微光电视系统。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设计思想是在火力和机动性上取得平衡,而牺牲一定的装甲防护。
是苏联时期由乌克兰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在1980年代初设计,并在1985年由马里舍夫工厂量产的一款坦克。以其先进的火控系统而闻名,能够实现炮手或车长在静止或移动状态下对固定和移动目标的高精度打击。采用了多层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包,为其提供了高水平的战场生存能力。还可以通过释放烟雾或气溶胶屏幕来伪装自己,炮塔两侧各装有四个电动烟雾弹发射器。设计和性能使其成为冷战时期苏联军队中一款重要的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