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掠食者
已有4个相关的【掠食者】模型

亚历山大群岛狼3D动画模型

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属于食物链上层的掠食者,通常群体行动。生活在阿拉斯加东南端的森林、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和草地,是北美洲所有狼中体形最小的。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健有力,使它们具备很有效率的机动能力。能以约10公里的时速走十几公里,追逐猎物时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时65公里,冲刺时每一步的距离可以长达5米。由于它们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

双脊龙3D动作模型

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肉食性恐龙,距今约2亿年。化石首次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双脊龙以其独特的头部特征而闻名,即在头顶有一对明显的骨质脊突,这些脊突可能用于展示或作为交流的工具。体长大约6到7米,体重可达半吨。是一种快速而敏捷的掠食者,以小型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颌部强壮,牙齿锋利,适合撕裂猎物。在流行文化中被描绘为能够喷射毒液,但这一特征并没有在化石记录中得到证实。

恐颌猪头骨化石

恐颌猪体型稍大于巨猪和完齿猪, 又名恐猪,是巨猪科家族中身材极其巨大的一类。500-2300万年前,恐颌猪是史上最大的巨猪偶蹄科动物,它长着巨大的獠牙和颌骨,属杂食性物种,体型颇似犀牛,比现代野猪更加凶残,其命名源自之前的名称Dinohyus,希腊语是“恐怖猪”。生活习性类似于古巨猪和完齿猪,恐颌猪的主食是植物,但也经常食腐或袭击小型动物,以及抢夺小型食肉动物的食物。

异特龙头骨化石

异特龙是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占据晚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其模式种脆弱异特龙由20世纪伟大的美国古生物学家奥斯尼尔.马什于1877年描述命名。它们也是晚侏罗世发现化石数量最多,最广布的掠食者。成年异特龙体长可达9米,有少数个体被认为可以达到12米。虽然不及霸王龙魁梧的体型,但异特龙的身体比例更为匀称,拥有更发达的前肢,显得更为矫健。标本数量也要远多于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