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坦卡蒙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很多人知道这位年轻的法老是因为其精美的黄金面。在他众多的陪葬物品中,内层金棺同样令人炫目,也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长187cm,重111千克,中央和边缘有象形文字。
黑金字塔是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公元前2055-1650年间建造的首座真金字塔。该建筑位于代赫舒尔地区的沙漠中心地带,作为王室大型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始高度约75米,底层设有通往中庭及葬祭庙的入口。虽然属于真金字塔类型,但因建筑结构问题现已崩塌,仅存黑色土堆构成的核心部分,在金黄色沙漠中形成显著视觉特征。
青山寺即惠济公庙,又名焦王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青山村,是祭祀西周焦国国君的祠庙,后扩建为佛道合一的寺庙。至迟始建于东汉末年,经宋、元、明、清诸朝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基本为清代,民国修建。因祠庙位于青山之侧,当地人皆呼其为青山寺。
“巴拿马埃尔卡尼奥鲸骨鳄鱼吊坠”是巴拿马中部埃尔卡尼奥地区(El Caño,位于巴拿马运河区附近)的传统手工艺品,以鲸骨为材质,雕刻鳄鱼造型,是巴拿马原住民文化与自然生态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饰品,更是巴拿马“海洋-丛林”文化的重要物质符号,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祖先的记忆。
“埃尔卡尼奥鲨鱼牙穿孔吊坠”是巴拿马加勒比海沿岸埃尔卡尼奥地区(El Caño)原住民文化的代表性手工艺品,以鲨鱼牙齿为核心材料,通过传统工艺穿孔制成吊坠。它不仅是巴拿马“海洋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当地部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金巴亚文化(Quimbaya culture)是前哥伦布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16世纪)哥伦比亚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明之一,以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精湛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宗教信仰闻名。其名称源于哥伦比亚考卡省(Cauca)的“金巴亚墓地”(Cementerio de los Quimbayas)——19世纪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黄金制品与墓葬,首次系统揭示了这一文明的辉煌。
“迈莱哈新石器时代燧石箭头”是阿曼中部迈莱哈考古遗址(Mleiha Archaeological Site)出土的典型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前3000年)石制武器,以燧石(Flint)为材质,是早期人类从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过渡的关键工具,也是研究阿拉伯半岛早期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重要实物证据。
青铜时代晚期是人类从石器向金属工具过渡的关键阶段。随着青铜(铜锡合金)冶炼技术的成熟,人类突破了早期石器的局限性,开始大规模生产更耐用、高效的金属工具。有銎斧头(Socketed Axehead)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技术突破——相较于更早的“扁斧”(Flat Axe,通过捆绑固定木柄易松动),其榫孔设计(将木柄插入斧头头部的圆锥形或圆柱形孔洞,通过金属与木材的紧密贴合固定)大幅提升了工具的稳固。
“金巴亚文化黄金号角”是哥伦比亚古代金巴亚文化(Quimbaya culture,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16世纪)最具神秘色彩的黄金礼仪器物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与深厚的宗教内涵闻名。它不仅是金巴亚人祭祀仪式中的“声音媒介”,更是前哥伦布时期南美文明“黄金崇拜”与“自然信仰”的鲜活见证,被称为“能发声的黄金图腾”。
“金巴亚文化黄金香炉”是哥伦比亚古代金巴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黄金宗教器物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神秘的纹饰与深厚的宗教内涵闻名。金巴亚文化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西部安第斯山区,是南美最早掌握复杂冶金技术的文明之一。其名称源自19世纪哥伦比亚考古学家对“金巴亚墓地”的发现,该文化以高度发达的黄金铸造、制陶与农业著称。
“金巴亚文明耳饰”是哥伦比亚古代金巴亚文明(Quimbaya culture,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16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黄金首饰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复杂的纹饰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金巴亚文化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西部安第斯山区,其名称源自19世纪哥伦比亚考古学家对“金巴亚墓地”的发现。该文化以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独特的宗教体系著称,被认为是前哥伦布时期南美最先进的文明
“马赛文化骨臼”是东非常见的传统工具,与马赛人(Maasai)的游牧生活、饮食传统及文化信仰紧密相关。马赛人是肯尼亚与坦桑尼亚境内的主要原住民,以畜牧(牛、羊)为核心经济模式,其文化强调对自然的依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骨臼作为马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既是实用的“研磨器”,也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
翻译:
西班牙波桑科斯教堂洗礼池(Baptismal font, Pozancos Church, Spain)
介绍:
“洗礼池”(Baptismal font)是基督教教堂中举行洗礼仪式的核心器具,象征“以水洗净原罪、重获新生”。西班牙波桑科斯教堂(Pozancos Church)的洗礼池作为该教堂的重要宗教器物,不仅是信仰实践的物质载体,更折射出西班牙地方教堂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脉络。
“洗礼池”(Baptismal font)是洗礼池(尤其是天主教、新教)教堂中用于举行洗礼仪式的核心器具,象征“洗净原罪、重生信仰”。西班牙卡纳莱斯德尔杜卡多教堂(Canales del Ducado Church)的洗礼池,作为该教堂宗教仪式的重要载体,既体现了基督教洗礼传统的神圣性,也反映了西班牙地方教堂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脉络。
“阿提卡红绘水罐”(Attic red-figure hydria)是古希腊阿提卡地区(以雅典为中心)生产的一种经典红绘风格陶器,而“西西里卡马林纳”(Camarina, Sicily)其出土地点——意大利西西里岛南部的一座古希腊殖民地。
米娜伊陶器(Mina’i ware)是12世纪伊朗非常著名的一种陶瓷工艺,以其精美的装饰和丰富的彩绘图案而闻名。这种陶器结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独特审美和高超的工艺技巧,用于展示社会地位或宗教故事。米娜伊陶器描绘坐姿国王的碗,公元12世纪,目前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
这件作品是《释迦牟尼佛便携圣像》,姿态为触地印。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00年代晚期至1200年代早期,来自柬埔寨,属于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时期的艺术品。材料为青铜,尺寸为42 x 18.5 x 3 厘米(约16 9/16 x 7 5/16 x 1 3/16 英寸),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红色人物装饰的酒杯形克拉特酒器,西西里拉古萨。正面:战士与家人告别(妻子和抱在保姆怀里的儿子);背面:手持棍棒和希马提翁的男子,站在两位女性之间。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大区拉古萨省卡玛里纳遗址。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收藏于卡玛里纳与伊斯皮卡洞考古公园(Parco Archeologico di Kamarina e Cava d’Ispica)。
这是一件带盖青瓷执壶,年代为公元13至14世纪。描述如下:在李朝和陈朝期间,用于盛酒、水或茶的执壶设计常见,壶身通常为球状,带有短小的模压流嘴。该时期的青瓷呈现出多种颜色,人们通过在釉料中加入微量的氧化铁,使其颜色从淡黄色、绿色到橄榄绿和蓝绿色不等。此器物的壶身雕刻有花卉纹样,让青瓷釉在凹陷的花纹处变得更浓厚,从而显现出略深的橄榄绿色,与壶身其他部位形成对比。
这对作品是《蛇神(那伽)装饰顶》,创作于公元12世纪(吴哥窟时期)。这件艺术品来自柬埔寨,材质为青铜,总体尺寸为29.2 x 15.2 x 15.2 厘米(约11 1/2 x 6 x 6 英寸)目前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