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属于熊科大熊猫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黑白相间的毛色,头部和身体主要为白色,而眼周、耳朵、四肢和肩部则为黑色。主要栖息于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生活在海拔1200至3300米的高山密林中。以竹子为主食,偶尔也会吃一些小动物和昆虫。消化系统并不适合消化竹子,因此它们需要每天摄入大量的竹子来获取足够的营养。是独居动物,除了繁殖季节外,通常独自生活。被列为易危物种。
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象科非洲象属。耳朵非常大,前足五趾、后足三趾。象牙长且弯曲,是上门齿的延伸,终生生长。是群居动物,通常由一只年长的雌象领导,群体成员多为雌性和幼象。雄象在15岁时离开群体,通常独居或形成小群。以草、树叶、树皮和果实为食,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栖息于森林、草原和沙漠等多种环境。目前被列为易危物种。
猎豹是猫科猎豹属的唯一物种,也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全身布满黑色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条纹,尾巴末端有黑色环纹,后颈部毛较长,体型纤细、腿长、头小。主要栖息在非洲的温带、热带草原、沙漠和稀疏树木的大草原,以羚羊等小型有蹄类动物为食。捕猎方式独特,依靠惊人的奔跑速度追逐猎物,最高时速可达110公里以上。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猎物减少,猎豹被列为易危物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十斑壶步甲是一种属于步甲科的甲虫。体型较小,体长约3.5-5毫米,具有黄色的底色和黑色的斑点。前胸背板呈黑色,中间有不规则的黄色条纹,鞘翅上有10个黑色斑点,这些特征使其得名。主要生活在湿润的落叶林中,尤其偏好有沼泽或湿地的山坡环境。幼虫通常生活在由自身粪便制成的移动“壶”中,以落叶为食,而成虫则以寄主植物的活叶为食。在英国分布极为稀少,主要集中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部分地区。目前被列为易危物种。
羚牛也称为扭角羚。这种大型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不丹、中国、印度和缅甸。是一种大型的有蹄类动物,属于牛科(Bovidae)和羊亚科(Caprinae)。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至4500米的山区,喜欢在森林边缘和草地上活动。
也被称为大独角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的珍稀大型哺乳动物。是现存最大的犀牛物种之一,以其庞大的体型和独特的单角而闻名。皮肤厚重,且皮肤上有大片的褶皱,这些褶皱有助于它们在泥浆中打滚时保持凉爽。栖息在草原、沼泽和密林中,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草、树叶、树枝和水生植物为食。是独居动物,除了交配期和抚育幼崽的母犀牛及其幼崽外,通常独自生活。被列为易危物种,受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
属于真鲨科豹纹鲨属,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海洋生物。体型较大,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公斤。体色通常为深灰色或棕色,身上布满了类似豹纹的花纹,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是一种夜行性捕食者,白天通常隐藏在海底的洞穴或岩石缝隙中休息,夜晚则出来觅食。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繁殖能力较强。虽然豹纹鲨体型庞大,但它们对人类并不构成威胁。目前被列为易危物种。
海象是食肉目海象科哺乳动物,海象科只有一种海象,没有亚种。 海象身体呈圆筒形,粗壮而肥胖。寿命约50岁左右。海象多分布于北冰洋,有时也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看到它们的身影。通常生活在水深80米以内的地方,偏爱碎石底的栖息地。食谱很宽泛,包括60多类的海洋生物。海象的生存技能有很多,如轮流放哨、变化身体颜色、冬天晒太阳、夏天用鼻子不断地将湿沙土拨在身上吸水降温等。
日本黑螯虾是拟螯虾属下的一种螯虾,原产于日本北部。它是一种小型螯虾,体长一般在50–60mm,甲壳呈灰色。由于受到来自美国的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的威胁,日本环境省将其列为易危物种。杂食性动物,食水中藻类植物、赤虫、水生昆虫、水中腐食等。是日本淡水易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