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大海牛,海牛目儒艮科动物。其身体庞大,体长600~1000厘米,体重5000~6400千克;头部较小,前端平,吻部前伸,嘴向下张开,密生髭毛,没有牙齿;眼、耳都很小,没有耳壳;身体为棕灰色,皮肤厚硬而坚实,褶皱很多;被毛稀少背部常有贝类寄生,因此常吸引些海鸟帮助清洁这些贝类;前肢很短,呈鳝状,端部残留有马蹄状的趾蹄。其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岸。
鲸头鹳,鹳形目鲸头鹳科鲸头鹳属的物种。鲸头鹤又被称为“鲸面鹳”“靴嘴鹳”或“鞋之父”, 是现存的头部最大的鸟类。鲸头鹳成年鸟羽主要为灰色,雌雄同色,背部有绿色光泽,幼鸟羽毛主要为棕色,背部无绿色光泽。尾较短,头后有短羽冠。嘴颜色多为黄绿色、虹彩白色至淡黄色,脚是黑色的。外形最突出的是具有很大的头和木靴子样特别厚而大的嘴,名称就来自它强大的喙。
骇鸟(学名Phorusrhacidae)是一类大型的肉食性的鸟类。现今最接近它们的亲戚是鹤科。骇鸟又名恐怖鸟,鸟型肉食类动物,跟剑齿虎同一个时期,它跟剑齿虎一样是独居型动物,它们约有1-3米高。恐怖鸟的腿骨坚硬、肌肉强壮,可以完全击碎中等大小猎物的骨骼,然后慢慢地吸食猎物骨骼中富含营养的骨髓。据科学家估计,恐怖鸟跑速可达每小时97公里,并认为骇鸟的灭绝跟狼群和灾难有关。
㺢㹢狓(huò jiā pī)(拉丁学名:Okapia johnstoni,英文名:Okapi),别名非洲独角兽,长颈鹿科霍加狓属脊索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物种,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舔自己耳朵的哺乳动物之一。
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一种已灭绝鸟类。体型可比拟天鹅,也有明显的两性异形。体长70-90厘米,体重17-28千克。是一种体形丰满的大鸟,全身覆盖着柔软的灰色羽毛,羽毛为棕色或灰色,雌鸟毛色较雄鸟浅。尾巴上有一缕白色羽毛。它们的翅膀很小,太弱了,根本无法将渡渡鸟升离地面。因为它们不会飞,雌鸟一次产下一颗卵,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孵育。以水果和种子为食。
白鲟是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又名琴鱼、淫鱼、剑鱼、象鱼、鲔等。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眼极小,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须距眼较距吻端为近;鳃孔大,峡部相连;鳃耙较粗状,排列紧密;背鳍位体后方,近于尾鳍基;臀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发达;体表无鳞。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
恐鸟是鸵形目恐鸟科鸟类。腹部羽毛黄色,其他部位为黄黑色相间。身躯肥大,上肢退化,下肢粗短;脖子覆有羽毛,且较短;有3根脚趾。1843年被欧文命名为恐鸟,意为使人惊恐的大鸟。恐鸟栖息于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以夫妻为单位生活,每对均有领地。不能飞行奔跑速度较鸵鸟慢。以浆果、草籽和根茎为食也采食一些昆虫。每次繁殖只产1枚卵,不筑巢,将卵产在地面凹处。卵长约250毫米,宽约180毫米。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菊石亚纲的统称,是一类早已绝灭的海洋生物。菊石生存于早泥盆纪早期至晚白垩纪末期,其外壳常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菊石外壳为单瓣,由胎壳、气壳和住室三部分组成,通常沿一平面绕胎壳旋卷,每旋卷一周为一个旋环,成年菊石壳一般有5到9个旋环,呈两侧对称,有直形、弯形甚至不规则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