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翼龙目神龙翼龙超科的一属,是种有头冠、没有牙齿的大型翼龙类,化石是在巴西的桑塔那组发现,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早期。外表类似无齿翼龙,成年个体的头冠从口鼻部开始、往头后方延伸,妖精翼龙的头冠比无齿翼龙的头冠还大、还明显。不论雄性或雌性都拥有大型头冠,不过雌性的头冠是比较圆的。身长2.5米,翼展为5.4米,头颅骨长度为90厘米。它们似乎生活在南美洲的海岸边,以鱼类为主食。
腕龙是侏罗纪时期“腕龙属”恐龙的统称。体长25米,高15米,重30吨,尾巴粗短,脑袋很小,脖子很长,外形与长颈鹿类似;前脚内侧长有大爪子;颌部发达,上下布满52颗牙齿,牙齿边缘锋利;四肢粗壮;鼻孔长在头顶上。因前肢较长而得名。头部非常小,是一种智商不高的恐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白垩纪早期的北非。栖息在充满蕨类、苏铁目及木贼属的草原。性情温和,喜欢群居生活。以树叶、嫩枝为食。常结伴觅食。
棘龙是一种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着比肩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的体长。棘龙属下目前仅有一有效种,即埃及棘龙,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于1915年命名。由于长相奇特,加上体型巨大,棘龙受到的关注不少于霸王龙。可惜的是,棘龙的正型标本在二战时期被炸毁。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对于棘龙的认知都只停留在正型标本的照片和少数的化石碎片上。随着近几年化石证据的逐渐增多,棘龙真实的形象才浮出水面。是一种水性很好的恐龙。
鹦鹉嘴龙又叫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232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
激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棘龙类,其化石发现于巴西,年代为早白垩世。激龙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模式种查林杰激龙。激龙的化石材料也十分稀少,但比其它同类好一点的是,激龙的正型标本是一件保存较好的头骨,虽然缺失了吻端,但保存了嘴部的后半段和脑颅,能够提供较多的信息用于系统发育分析和其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