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星弄蝶又名星点弄蝶,属于弄蝶科,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翅膀上有着美丽的星点斑纹,因此得名“星弄蝶”。口器较长而细,适合吸取花粉和花蜜,因此常被看作是植物传粉者之一。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主要出没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常在花丛中栖息。属于日间活动的昆虫,白天活跃,喜欢在花丛中飞舞。寄主植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幼虫以寄主植物的叶片为食,成虫则以花蜜为食
属于灰蝶科中的一些小型蝴蝶品种,以其柔和的灰色、白色或棕色翅膀和独特的斑纹而著称。灰蝶科是蝴蝶中最大的科之一,全球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幼虫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叶子为食,而成虫则以花蜜为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传粉者促进植物的繁殖,同时也是许多鸟类和其他昆虫捕食者的食物来源。卵通常产在寄主植物的叶子上,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经过几次蜕皮后进入蛹阶段,最终羽化成成虫。
属于粉蝶科粉蝶属的一种蝴蝶。以其鲜艳的橙色翅膀著称,是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常见的物种。通常具有橙色或橙红色的底色,雄蝶和雌蝶在外观上略有不同,雌蝶通常颜色更为鲜艳,而雄蝶颜色较淡。幼虫主要以堇菜科植物为食,成虫则以花蜜为食。飞行速度较快,在寻找花蜜时会频繁地在花间穿梭。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季,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卵通常产在堇菜科植物的叶子上,幼虫孵化后会以植物的叶子为食,最终结蛹并羽化成蝶
通常指的是一类具有鲜艳蓝色翅膀的蝴蝶,属于不同科的多种蝴蝶。最著名的可能是蓝闪蝶和蓝色小灰蝶等。翅膀上通常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这种颜色是由翅膀上鳞片的特殊结构反射光线造成的,而不是由色素产生的。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热带雨林到温带地区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生活习性和栖息地各异,有的喜欢在开阔的草地上飞翔,有的则偏爱森林边缘或花园。幼虫通常以植物为食,而成虫则以花蜜为食。
是一种美丽且独特的蝴蝶,以其迅速的飞行和闪光的翅膀而闻名。通常拥有鲜艳的金属色泽,翅膀上的鳞片能够反射光线,形成令人目不暇接的闪烁效果。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栖息地多种多样,从森林到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翅膀形态多样,有的翅膀边缘尖锐,有的则圆润,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翅膀上的图案和颜色都非常迷人。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对蝴蝶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比如用于警告捕食者其可能具有毒性
是一类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昆虫,属于鳞翅目。以其美丽的翅膀和优雅的飞行姿态而闻名。翅膀上覆盖着细小的鳞片,不仅赋予它们鲜艳的颜色,还具有保护作用。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毛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变态发育过程是昆虫学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许多植物的传粉者。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一些蝴蝶种类正面临生存威胁。
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以其绚丽的蓝色翅膀而闻名,是蝴蝶爱好者和自然摄影师的宠儿。翅膀在不同角度下会呈现出从深蓝到天蓝的渐变色彩,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体型较大,翅膀展开可达15厘米,是闪蝶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之一。通常在清晨和黄昏活动,以花蜜为食。由于其栖息地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美神闪蝶的种群数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护其生存环境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是蛱蝶科斑蝶属的一种蝴蝶。以其独特的翅膀图案而闻名,翅膀上有着鲜明的黑色条纹和橙色斑点,这些条纹和斑点构成了其名字的由来。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印度、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翅膀展开通常在80至100毫米之间,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区别。幼虫主要以马利筋属植物为食,而成虫则偏爱吸食花蜜。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植物传粉,还因其美丽的外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碧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凤蝶属动物。翅呈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体翅黑色;前翅端半部色淡,翅脉间多散布金黄色或金蓝色或金绿色鳞,;后翅亚外缘有6个粉红色或蓝色飞鸟形斑,臀角有一个半圆形粉红色斑;翅中域特别是近前缘形成大片蓝色区,反面色淡,斑纹非常明显;前后翅中室封闭式,尾突亦布有蓝色及绿色亮鳞,但边缘仅有黑色鳞而形成出黑框;雌雄两蝶颜色及斑纹几乎相同,雌蝶后翅外缘之橙红色新月纹较雄虫稍微发达一些。
黑紫斑蝶(学名:Euploea eunice)是蛱蝶科斑蝶亚科中的一个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包括中国国内的海南、广东、台湾及 越南、马来西亚。展翅约70至90毫米。和妒丽紫斑蝶外型类似,惟前翅背面中央有一或两个大白斑。雄蝶前翅后缘成弧形突出,后翅背面中室附近有一片灰褐色性斑;雌蝶前翅后缘则呈一直线。黑紫斑蝶幼虫以榕树、白肉榕、珍珠莲、糙叶榕等为食。
睇暮眼蝶又名森林暮眼蝶、黑树荫蝶,属于鳞翅目、眼蝶科、暮眼蝶属的节肢动物。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西藏、台湾等地。其特征为身体背、腹侧呈现褐色、暗褐色或黄褐色,前翅形状相似直角三角形,后翅近像卵形。在台湾可以全年见到成蝶,属于多世代。其主要活动时间为天色接近黄昏时刻,因此得名“暮眼蝶”。睇暮眼蝶的幼虫以禾本科棕叶狗尾草为寄主。
大红蛱蝶 Vanessa indica (Herbst, 1794),翅黑褐色,外缘波状。前翅M1脉外伸成角状,翅顶角有几个白色小点,亚顶角斜列4个白斑,中央有1条宽的红色不规则斜带。亚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非洲西北部。
木兰青凤蝶是凤蝶科昆虫,又名青斑凤蝶、多斑青凤蝶、帝凤蝶。成虫头、胸灰黑色;腹面及腹侧为浅黄绿色;翅黑色;前翅前缘有7个新月形或不规则形的浅绿色斑纹排成一列,中央由8块大小不等椭圆形或近方形浅绿色斑块排成一行,后缘是8个近方形的浅绿色斑点排成一列;后翅前缘有3块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块,中央为2块浅绿色、1块黄白色斑块,后缘5个浅绿色斑点排成一列,外缘有1大块长椭圆形黄白色斑块和1个黄白色斑点。
金凤蝶是鳞翅目凤蝶科凤蝶属动物。金凤蝶为中型凤蝶,翅展70-84毫米,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脉黑色,翅室具黄斑;前翅背面基部呈暗黄色,亚外缘为黑色,内具一列小黄斑;后翅背面亚外缘区具黑宽边,内侧具灰蓝色斑列,外侧具黄斑列,臀区具一橘红色圆斑,后翅具一对细长的尾突。金凤蝶又叫黄凤蝶、茴香凤蝶、胡萝卜凤蝶。
青凤蝶,学名Graphium sarpedon ,是一种凤蝶科蝴蝶,别名樟青凤蝶、青带樟凤蝶、蓝带青凤蝶或者青带凤蝶,有春、夏型之分,春型青凤蝶稍小,翅面青蓝色斑列稍宽。1年多代且世代重叠,以蛹越冬。成虫3~10月出现,热带终年可见。青凤蝶飞翔力强,喜欢访花吸蜜,常在低海拔的潮湿与开阔地带活动,在庭园、街道及树林空地也常见。主要分布于亚洲以及大洋洲。寄主多为樟科植物。
琉璃蛱蝶是鳞翅目蛱蝶科琉璃蛱蝶属节肢动物,又名蓝带蛱蝶。成虫前翅外缘自顶角至M1脉端突出,Cu2脉端至后角突出,呈波状圆弧状;翅正面黑褐色,亚顶端部有1个白斑;两翅外中区贯穿1条灰蓝色宽带,带在前翅呈“Y”字形,在后翅灰蓝色宽带上1列黑点。后翅外缘M3脉端突出呈齿状。翅反面基半部黑褐色,端半部褐色,后翅中室有1个棕白点。
中环蛱蝶(学名:Neptis hylas,英文俗名:Common Sailer,别名:琉球三线蝶、薄翅草蝶、木三线蛱蝶、秋蛱蝶)在台湾又名豆环蛱蝶,是属于蛱蝶科的一种蝴蝶,是环蛱蝶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至日本及东南亚。模式产地为中国广东。成虫全年可见,爱访花、吸腐和吸水;幼虫的寄主主要为豆科植物。
拟旖斑蝶翅展75.0~85.0 mm。头胸部有白点。前后翅黑褐色,具半透明淡蓝色斑。前翅从翅基部向外有5条纵带,纵带外侧有10个斑点。后翅中室内有三条小纵带,周围有六条斑或纵带。前后翅亚端部和端部各有一横列斑点。
新月带蛱蝶(拉丁名:Athyma selenophora)是蛱蝶科带蛱蝶属蝴蝶的一种,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属于多世代蝶种。成蝶有访花习性,幼虫前期有以丝缠绕粪粒做成棒状“粪塔”藉以隐藏之习性。
斑缘豆粉蝶(学名:Colias erate)是粉蝶科、豆粉蝶属蝴蝶。雄蝶翅黄色,前翅外缘有宽阔的黑色横带,后翅外缘的黑色纹多相连成列。雌蝶有二型:一型翅面为淡黄绿色或淡白色(斑纹与雄蝶相同);另一型翅面为黄色,与雄蝶完全相同。翅反面颜色较淡,亚端有1列暗色斑。
斑缘豆粉蝶(学名:Colias erate)是粉蝶科、豆粉蝶属蝴蝶。雄蝶翅黄色,前翅外缘有宽阔的黑色横带,后翅外缘的黑色纹多相连成列。雌蝶有二型:一型翅面为淡黄绿色或淡白色(斑纹与雄蝶相同);另一型翅面为黄色,与雄蝶完全相同。翅反面颜色较淡,亚端有1列暗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