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这尊雕像描绘了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之前的样子。这一刻之前发生的事情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恶、妄想与洞察力之间的激烈斗争。魔罗,幻觉之神,攻击佛陀,挑战这位年轻王子消灭他的权利。作为回应,佛陀伸出右手,呼唤大地见证他一生的善行。在东南亚的记载中,大地女神出现并淹没了大地,摧毁了魔罗和他的军队。
释迦牟尼石灰石佛头,公元 8 世纪,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释迦牟尼佛像与早期陀罗钵底雕刻家发展起来的古典风格非常吻合。脸型方正,嘴巴宽阔,鼻子扁平,头发卷曲。虽然陀罗钵底艺术家借鉴了印度理想化雕塑的理念,但这个头像表明,当地居民的面部特征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宗教艺术中。
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佛陀是梵语音译,简称佛,也译为浮屠、浮图,原意为觉。觉有三层意义:一叫自觉,即所谓自悟本性;二叫觉他,即所谓说法度人;三叫觉行圆满。具备这三点的“觉悟者”,就可称佛陀。据说,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那一年大彻大悟,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正本质,获得了解脱,并开始向大众宣说自己证悟的真谛,就被人称为“佛陀”。于是,佛陀或佛时常成了释迦牟尼的同义语,但以佛为名者不止释迦牟尼一人。
佛陀半身像,由页岩在2-3世纪制作,出自白沙瓦地,现收藏于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释迦牟尼就像用双手转动法轮,头上戴着一个巨大的发髻。他有规整的五官,高鼻子和深邃的眼睛,嘴唇上留着小胡子。穿着裸露右肩的袈裟,褶皱很光滑。身躯强壮,是全盛时期的建达拉雕像。
石碑是北齐时期的大理石雕刻作品。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北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个石碑上的释迦牟尼,分别代表了佛教的过去和未来,佛陀释迦牟尼以无畏和施舍的手势展现出和善的微笑,两侧是两位菩萨和两位弟子。释迦牟尼又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地区创立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