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国AMX制造厂于1965年根据法国陆军的要求研制的,用以取代老式的AMXVCI步兵战车。在1968年制出第一辆样车,1972年开始生产,首批车辆于1973年交付法军使用。车体采用铝合金焊接而成,发动机前置,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具备完全两栖能力,在水中靠车后两侧的喷水推进器推进,入水前竖起车前防浪板并打开舱底排水泵。AMX-10P步兵战车在多个冲突中都有使用。
是苏联时期研制的一种机动式中低空、中程野战地对空导弹系统。由OKB-15GKAT设计,旨在保护地面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免受低空和中空飞行的空中攻击。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在1967年正式服役,并在1970年代广泛部署。在多次冲突中证明了自己的有效性。设计使其成为一种低至中空拦截器,其跟踪特性确保它可以被部署在任何地方,以防御关键设施。
是以色列国防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战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防护能力而闻名。设计始于1970年,首款车型梅卡瓦Mark1于1979年正式服役。设计重点在于乘员保护,其发动机前置设计不仅增加了正面防护,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乘员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主要武器是105毫米或12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能够发射包括LAHAT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多种弹药。是以色列军事力量的象征,也是其装甲战车技术进步的体现。
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装备的一型轮式步兵战车,由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柴油机分部根据瑞士莫瓦格公司的许可证生产的皮兰哈轮式装甲车。属于轻型轮式装甲车范畴,战斗全重仅为13.4吨,可以通过C-130运输机进行空投作战,具备水陆两栖作战能力。主要武器是1门25毫米"大毒蛇"链式机关炮,配备先进的双向稳定装置,使得该机炮可以在装甲车行进过程中保持持续火力输出。设计上注重快速部署和机动性。
是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由三菱重工业公司设计和制造,用以取代61式和部分74式坦克。于1990年进入服役,以其卓越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而闻名。装备一门日本特许生产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配备自动装弹机,炮长瞄准镜内集成激光测距仪,并配有热像仪,具备行进间和夜间射击的能力。主要部位采用复合装甲或间隔装甲,具备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激光探测报警装置,增强了坦克的生存能力
是德国在冷战时期开发的一种自行高射炮系统,旨在为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提供移动防空能力,以对抗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等空中威胁。基于Leopard1主战坦克的底盘,装备有双联装35毫米OerlikonKDA自动炮,炮塔可以实现360度全向旋转,主炮可以几乎垂直至90度角。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激光测距仪,这些系统使得即使在移动中也能准确追踪和打击目标。在1970年代开始服役。
是巴基斯坦研制的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被认为是巴基斯坦陆军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之一。射程可达1500至2000公里,足以覆盖区域内的重要目标。是一种两级固体燃料导弹,能够携带常规或核弹头。据推测,该导弹的命中误差为350米,但也有可能更小,因为巴基斯坦声称该导弹具有“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度”。发射平台为六轴运输起竖发射车。该导弹的成功测试增强了巴基斯坦的战略威慑能力,尤其是在与印度的紧张关系中。
是美国M60“巴顿”系列主战坦克的终极改进型,被誉为“终极巴顿”。于1971年开始研制,代号为M60A1E3。在研制过程中对发动机、被动观瞄仪等关键部件进行了可靠性提升。1978年又进行了四项改进,包括安装新的测距仪、弹道计算装置、M240高射机枪以及M239烟幕弹发射器。火控系统得到了显著提升,提高了射击的精确度。它的设计和改进,使其在冷战时期成为美国及其盟友国家的重要装甲力量。
是一种设计用于在战斗区域运输人员和装备的装甲军用车辆。计理念是将步兵快速输送到战场上的任何地点,并能抵抗轻武器的攻击。与步兵战车比,装甲防护水平较低,通常不配备超过20毫米口径的武器,主要侧重于运输而非直接参与战斗。履带式具有较低的地面压力和更好的越野机动性,但履带磨损较快,通常需要通过铁路或卡车进行长途运输。还具备两栖能力,能够穿越水域,通常通过螺旋桨、水喷射器或履带推进。
也被称为Hwasong-10,是朝鲜研发的一种道路机动的中程弹道导弹。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其设计源自俄罗斯的R-27/SS-N-6潜艇发射弹道导弹。使用液体推进剂,具有大约1200公斤的有效载荷能力,采用惯性制导,推测射程在2500至4000公里之间。设计使其能够携带常规或核弹头,弹头重量在500至1200公斤之间。是基于MAZ系列车辆的,这种车辆能够携带并发射导弹,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是苏联时期设计并生产的一型步兵战车,主要任务是使步兵能够跟上坦克的速度,并提供掩护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一定的防护能力。车体采用焊接装甲,能抵御小口径子弹和破片杀伤,搭载的火炮和机枪能在巷战中为步兵提供支援。主要武器为73毫米口径的2A28低压滑膛炮,可发射高爆反坦克弹和榴弹,备弹40发。车体前上装甲为6毫米,以10°的倾角布置,提供一定程度的跳弹概率。采用倾斜式设计以增大防护效果
即四轮驱动电子制动版本的大众Worker,是一款具有军事DNA的重型卡车,最初为巴西军队设计,后转为民用。以其卓越的越野能力和耐用性而著称,能够应对各种极端条件和地形。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采用液压悬挂系统。因其坚固的构造和出色的越野性能,在民用市场也颇受欢迎,被用于采矿、能源公司以及偏远地区的物资运输。证明了其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多用途性,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民用作业,都能胜任。
是一种专为抵御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攻击而设计的军用车辆,旨在最大化车辆和乘员的生存能力。主要特点包括V型车底结构,这种设计能够将爆炸产生的能量向两侧分散,减少对车内乘员的伤害。通常具备高离地间隙以降低爆炸冲击波的影响,以及厚重的装甲保护,能够抵御小口径武器和炮弹碎片的攻击。防护能力要求包括抵御7.62x54AP枪弹的攻击、车顶和四周155mm距离空爆保护,以及能防御反步兵雷、反坦克雷等。
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生产的大型八轮军事运输和自行火炮卡车,始于1959年。主要用于携带和发射地对地导弹。被广泛出口到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包括朝鲜,在那里的阅兵和军事游行中常见。还作为BM-27Uragan火箭炮系统的运输发射车。配备了两台ZIL-375YA汽油发动机。驾驶室是非装甲的,但具有核生化保护,允许乘员在密封舱内发射导弹。六人乘员组通常能够在三分钟内完成从停止到发射再到上路的过程。
是德国在冷战时期设计并制造的坦克歼击车。有一门90毫米反坦克炮,源自于过时的M47Patton坦克。设计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JagdpanzerIV。在1965年至1990年间服役于西德和比利时军队。共制造了770辆。随着苏联部署T-64和T-72主战坦克,无法在远距离与之对抗,因此逐渐变得过时。以其高机动性和低矮的轮廓为特点,其装甲最厚处仅为50毫米,乘员4人,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和装填手
是中国制造的主战坦克,基于苏联T-54A坦克设计。1958年首次生产,1959年服役,1963年开始批量生产,直至1980年停产,共生产约9500辆。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装备,直到21世纪初。服役期间经过多次改进,包括将100毫米滑膛炮更换为105毫米线膛炮,并成为后续中国坦克设计的基石。具有传统的战后布局,前部为战斗舱,后部为引擎舱,中部为铸造的圆顶形炮塔。
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装甲侦察车,由MorrisMotorsLimited制造。以其独特的三座位布局而闻名,司机位于中间,两侧分别是机枪手和反坦克枪手/无线电操作员。基于Morris轻型卡车的底盘,装备有0.55英寸Boys反坦克步枪和0.303英寸Bren轻机枪,提供对轻装甲目标和步兵的火力支持。总重量约为3.7吨,长度略超过4米,最高速度可达50英里每小时。
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装甲人员运输车,能够搭载13名乘员,包括指挥官、司机、副驾驶和士兵。是M3的改进型号,于1943年10月首次接受,主要改进包括增加了M49机枪环架,取代了原有的机枪座。半履带车辆以其较大的内部空间和更多的座位而闻名,成为了美国装甲步兵的标准装备。被用作指挥车和救护车,还能执行M2设计的多种任务。设计使用了许多商业组件,以提高可靠性和生产速度,其设计在1940年标准化。
是苏联高尔基汽车厂(GAZ)生产的轻型越野车,生产于1952-1972年。以其坚固耐用和性能可靠而著称,特别适合中国当时的军事需求和道路状况。具有较高的离地间隙和坚固的底盘结构,配备了四轮驱动系统,适合各种恶劣条件下的运行。搭载了2.1升四缸发动机,能提供55马力的动力,最高速度可达90公里/小时,最大行驶里程为600公里。其维修和保养相对简单,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军中的实用性。
是一种基于M4谢尔曼坦克底盘的自行重型迫击炮,由以色列在1960年代开发。这种迫击炮系统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和黎巴嫩战役中被用于提供火力支援,尽管它提供的防护有限特点是其巨大的160毫米迫击炮,安装在原始谢尔曼坦克的底盘和炮塔内,位于发动机的前方。是以色列工程师创新能力的体现,允许使用新型的以色列M-66迫击炮,该迫击炮能够发射40公斤的炮弹,射程约为9.6公里。
是一款专为军事用途设计的多用途平台卡车。以其出色的越野性能和战术机动性而著称,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执行任务。设计注重模块化和灵活性,能够根据需要快速转换不同的任务配置。采用四轮驱动系统,配备有强大的发动机,以提供足够的动力。悬挂系统经过特殊设计,以承受重载并保持在恶劣路面上的稳定性。设计和制造体现了现代军事工程的先进技术,在战术灵活性、防护能力和适应性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是苏联时期设计的一款主战坦克,是T-54系列的改进型,于1961年投入使用。设计注重火力、防护和生产便捷性,具有更好的NBC防护和改进的装甲。主要武器是100毫米D-10T2S线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包括APFSDS和HEAT弹。装甲采用均质轧制钢,前部船体和炮塔有额外的装甲层,以提高对反坦克武器的防护。因其坚固的设计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成为20世纪后半叶使用最广泛的坦克之一。
是指在沙漠迷彩涂装下的多功能平台卡车“骡子”(Mule),装备有无后坐力炮。是一种四轮驱动、汽油动力的卡车,能够携带多达半吨的载荷在越野条件下行驶。在1956年被引入,并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在越南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用于运送弹药、货物、人员和武器。能够被改装以携带几乎任何类型的常规武器。特别适用于沙漠环境,这种涂装有助于车辆在沙漠地形中进行伪装,减少被敌方发现的可能性。在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一款经典的苏联越野车,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军队的多用途需求,包括指挥、运输、侦察和救援等任务。以其出色的越野能力和可靠性而闻名,在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都能可靠运行,显著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设计特点包括高离地间隙、四轮驱动系统和坚固的底盘,使其在恶劣条件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具有优秀的战术机动性,能够被装载进轻型运输飞机和直升机,提供远程战术机动性。为后续更为先进的军用和民用车辆的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