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鲀豚是鲀形目下多科鱼类的统称,因遇敌时可膨胀成球状(“河豚”之名源于其遇水膨胀的习性)而广为人知。全球约有150余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部分种类栖息于淡水或半咸水环境。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沿岸海域(如日本海、南海、加勒比海);部分种类适应淡水或 半咸水环境(如中国的暗纹东方鲀、北美密西西比河的淡水河豚)。
豹鲂鮄(学名:Dactylopterus volitans) 是鲉形目鲂鮄科下的一种大型底栖鱼类,因体表具类似豹纹的深色斑点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及地中海,是热带至温带海域的典型“底栖伏击者”。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美国东海岸至巴西,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及地中海,栖息于水深10-100米的沙泥或砾石底质海域,幼鱼偶见于河口或沿岸浅水区,成鱼多活动于较深水域。
多鳞白甲鱼学名: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的淡水鱼类,中国南方河流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因体侧鳞片较大且排列紧密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如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珠江上游(西江、北江)及澜沧江流域;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栖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区河流,偏好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或沙质的清澈水域,常集群活动于中下层。
学名:Theragra chalcogramma,鳕形目鳕科鳕属。体延长侧扁呈纺锤形,体表光滑无鳞,背部灰褐色带深色斑点,腹部银白色;口大,下颌略突出,具颏须1根;背鳍3个,臀鳍2个,尾鳍浅叉形。
大西洋驼背豚学名:Cynoscion regalis,鲈形目石首鱼科。体延长侧扁,头部尖钝,吻部短而圆钝,体侧具银白色光泽,背鳍棘部与软条部分离,尾鳍深叉形。分布在西大西洋热带至温带海域,包括美国佛罗里达至巴西沿岸,尤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常见;栖息于沿岸浅水区(水深10-150米),偏好沙泥底质或红树林附近的浑浊水域。
虹彩玻璃鰕虎学名:Amblypomacentrus clarus,鲈形目雀鲷科。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红海、马尔代夫、菲律宾至澳大利亚大堡礁;栖息于珊瑚礁浅水区(水深1-15米),偏好沙泥底质或礁石缝隙。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如桡足类)、藻类碎屑为食;幼鱼依赖共生生物获取食物残渣,成鱼主动捕食。
豚唇鲽学名:Trinectes maculatus,鲽形目鳎科。分布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栖息于河口、潟湖及低盐度河流产卵,成鱼多生活于浅海沙泥底质海域(水深<50米)。体扁平,双眼位于右侧,体表具深色斑点或条纹,胸鳍与臀鳍对称,无尾鳍;皮肤黏液丰富,体色随环境变化(棕褐色至黄绿色)。以藻类、有机碎屑及小型无脊椎动物,利用胸鳍肉垫挖掘底砂,摄食埋藏的猎物。
长身泥鳅学名Sewellia elongata,鲤形目鳅科平鳍鳅亚科,体延长呈鳗形,胸鳍与腹鳍特化为吸盘状,体表具黑色条纹或斑点,适应急流环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溪流,如越南北部、老挝及中国广西的珠江流域支流。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段(流速>0.3米/秒),水深<1米,偏好岩石或砾石底质。
高吻深海狗母鱼,学名:Melamphaes highsnoutus,灯笼鱼目深海狗母鱼科。吻部显著隆起,体侧具发光器,体色深褐至黑色,适应深海黑暗环境。多毛类蠕虫及腐肉,利用发光诱饵吸引猎物,常聚集在沉船或鲸落周围摄食有机物碎屑。
哈氏鳎,学名:Pegusa harmandi,鲽形目鳎科,体长15-30厘米,最大记录40厘米;体形扁平,左右不对称,右眼位于背侧,左眼埋于皮肤下;体色随底质变化,常呈与环境相似的保护色。主食小型甲壳类(虾、蟹幼体)、多毛类蠕虫及有机碎屑,利用吻部吸力捕食。
毛鲀,学名:Periophthalmodon schlosseri,鲀形目鲀科。体短圆,体表密布硬刺,腹部可膨胀成球状,皮肤及内脏含剧毒河鲀毒素(TTX),毒性为氰化钾的1200倍。东南亚淡水及半咸水流域,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的红树林、河流及河口。主食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螺类、蠕虫)及腐肉,利用吻部翻掘泥沙觅食。
冈瑟船鱼,学名:HalicampusBoothae海龙目管鱼科。体细长如管状,吻部尖长,体表具骨质甲片与深色条纹,雄鱼具育儿袋,雌鱼体色较暗。体长15-30厘米,最大记录35厘米;体呈圆筒形,体表覆盖细小骨板,体侧具5-7条深褐色横带,幼鱼体色更鲜艳。主食浮游甲壳类(挠足类、糠虾)、小型蠕虫及藻类碎屑,利用吻部吸力捕捉底栖猎物。
海湾蟾鱼,学名:Opsanus beta,蟾鱼目蟾鱼科,体粗短,头部宽大,皮肤具黏液腺,体色灰褐色至黄褐色,具深色斑点;胸鳍宽大,雄鱼繁殖期喉部膨大并发出低频鸣叫。体长通常30-50厘米,最大记录80厘米;体形似蟾蜍,头部宽扁,口裂极大,颌齿尖锐;体表具黏液腺,分泌防御性黏液。主食甲壳类(虾、蟹)、小鱼(如鳚鱼)及多毛类蠕虫,利用宽大胸鳍挖掘底砂捕食。
绿鳞鱼,学名:Hexagrammos otakii,鲉形目六线鱼科。体延长呈纺锤形,最大体长60厘米(如绿青斑六线鱼),体重可达2公斤。底栖种多为棕褐色带深色条纹,清洁种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第一背鳍、臀鳍及胸鳍棘基部具毒腺,被刺后引发剧烈疼痛、肿胀。主食甲壳类、多毛类蠕虫、小鱼及藻类;利用胸鳍鳍棘挖掘底砂觅食。
格雷氏石斑鱼,学名:Cephalopholis cruentata,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体侧具红黄相间条纹,腹部淡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具蓝色斑点;体表黏液含轻微毒素,被刺伤可能引发红肿。栖息于大西洋西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从美国佛罗里达至巴西,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及巴哈马群岛。栖息于珊瑚礁、岩礁区,水深1-50米,偏好沙泥底质或碎石缝隙。主食小型鱼类、甲壳类(虾、蟹)及头足类。
飞鲉(Dactylopterus volitans)鲉形目飞鲉科,分布在大西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包括美国东南海岸、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至阿根廷海域,偶见于地中海。栖息于沙泥质海底,深度通常为10-300米。以甲壳类(虾、蟹)、软体动物(蛤蜊、蠕虫)为食,利用胸鳍肉垫探测底砂中的猎物。
佛罗里达雀鳝(学名:Lepisosteus platyrhincus),雀鳝科,体延长呈圆筒形,体长通常80-15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米。主要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岸淡水及半咸水水域,如佛罗里达半岛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偶见于乔治亚州南部。以鱼类(如鳢鱼、太阳鱼)、甲壳类(虾、蟹)、两栖类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利用伏击策略突袭猎物。
东方虹鱼(学名:Melanotaenia splendida splendida),虹银汉鱼科,为彩虹鱼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淡水流域,如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及维多利亚州的河流、湖泊及沼泽。体侧扁呈纺锤形,体长通常8-12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5厘米。体表具金属光泽,体侧从鳃盖至尾鳍有一条宽大的彩虹色纵带(蓝、绿、橙、红渐变),腹部银白色。杂食性,以藻类、水生植物为主食
漂流鲶鱼(CathoropsAguadulce),无棘鲶科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拉普拉塔河流域,部分种类扩散至墨西哥及中美洲。偏好缓流水域,常吸附于倒木、岩石或水草表面。
鳄鱼比目鱼(学名:Cynoglossus acuticeps,英文名:Crocodile Tongue Sole)舌鳎科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海(50-200米)。体侧扁,双眼位于左侧,口部不对称,形似鳄鱼头部,故得名。因底拖网滥捕及栖息地破坏(珊瑚礁退化)导致种群衰退。
鲶鱼,鲇形目(Siluriformes),包含约36科4000余种,涵盖鲶鱼、胡子鲶、土鲶等。全球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南美洲。部分物种(如埃及胡子鲶 Clarias gariepinus)因养殖扩散至全球,但极少成为入侵种。以藻类、水生植物、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幼鱼依赖浮游生物。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鲤科草鱼属的鱼类动物。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钝;口端位,成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眼小,眼径小于吻长;下咽齿呈梳型,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较暗。 [15]因其主食水草,故名。 [16]与青鱼、鲢、鳙并称“四大家鱼”。
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科名:Cyprinidae)是鲤科中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大型淡水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河流、湖泊及水库,因其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而被人类驯化超过2000年,被誉为“淡水文化的基石”。欧亚大陆温带至热带淡水流域,如黄河、长江、伏尔加河、多瑙河。北美、澳洲等地的淡水生态系统,部分物种成为入侵种(如锦鲤在北美泛滥)。
婆罗洲河鲱(学名:Sardinella borneensis,英文名:Borneo River Sprat)是东南亚婆罗洲岛特有的一种小型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该岛的淡水及河口生态系统,是当地渔业的重要资源。属于鲱形目鲱科,包含约20种河鲱属鱼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及淡水流域的常见类群。特有于婆罗洲岛的卡普阿斯河、巴里托河及京那巴当岸河流域,常见于洪泛区、河口及低盐度沿海水域,偶见于近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