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约代号:侧卫D型,英文:Flanker-D [15]),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歼-15在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歼-20(英文:Chengdu J-20,代号:威龙)是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解放军研制的最新一代(欧美旧标准为第四代,俄罗斯新标准为第五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空中优势/多用途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该机将担负中国空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任务。
歼-11(英文名:J11 代号:应龙),是中国空军一型单座双发多功能重型喷气式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苏联/俄罗斯专利及授权的苏-27SK战斗机的国产组装飞机,是中国第三代战斗机之一。歼-11继承了苏-27的优异特性,凭借着代化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发动机性能、较高的载油量、宽广的飞行高度和速度范围,可非常高效地拦截空中目标,不但可利用导弹实施远距离攻击,还可在近距离空战中占得上风.
歼-10(猛龙)战斗机(英语:J-10,绰号:猛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F-10。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具有高可靠性、高生存力和高机动性能,其作战半径大,起降距离短,攻击能力强,综合作战效能达到国际同类战斗机先进水平。
F/A-18战斗攻击机(英文:F/A-18 Strike Fighter,绰号:Hornet,译文:大黄蜂,亦称:Hornet Strike Fighter,译文:大黄蜂攻击战斗机,通称:波音F-18“大黄蜂”,正式编号:F/A-18),是美国海军一型超音速喷气式第三代战斗机。F/A-18战斗攻击机采用单座/串列双座后掠翼气动布局,安装两台涡扇发动机,是一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EF-2000是一款由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空中优势和对地攻击任务。台风战斗机具有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强大的武器装备,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包括空中拦截、近距离空中支援和侦察等。它的设计强调高机动性和隐身性能,使其在现代空战中具有显著优势。
是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CAIG)正在研发的一款下一代隐身战斗机,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候选型号。以其独特的无尾、三角翼布局而著称,这种设计显著减少了雷达截面积,增强了飞机的隐身能力。采用先进的飞控系统,取消了传统的垂直稳定面,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控制面来保持稳定性和机动性。J-36“毒液”的开发标志着中国军事航空计划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军事航空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也被称为HortenHo2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霍顿兄弟设计的一款全翼式喷气战斗机。以其独特的飞翼设计而闻名,没有传统的机身和尾翼,这种设计显著减少了阻力,提高了升阻比和整体效率。是首款喷气动力飞翼飞机,其设计预示了现代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后来的飞机设计。尽管在当时并未投入大规模生产,也未能在战争中发挥实际作用,但其创新的设计和对航空技术的贡献使其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也被称为HortenHoIX,是二战末期由霍顿兄弟设计的一款飞翼式喷气战斗机。以其独特的飞翼布局和喷气动力系统而著称,被认为是现代隐形战机的技术先驱。是该系列中唯一实现动力飞行的型号,装备了两台容克Jumo004B涡喷发动机。飞机的中心舱由焊接钢管构成,而机翼部分则由多层胶合板构成,这种设计在减重的同时满足了强度要求。尽管未能量产并参战,但其创新设计在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是二战时期德国研发的一款革命性飞翼式喷气战斗机,由霍顿兄弟设计。以其独特的飞翼布局和喷气动力系统而著称,被认为是现代隐形战机的技术雏形。翼展为16.76米,机长为7.47米,外形流线型极强,无尾飞翼设计大幅减少了空气阻力。机身主要由木材和复合材料制成,表面涂有树脂,以降低重量并减少雷达反射信号。尽管Ho229未能量产并参战,但其创新设计在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是美国格鲁曼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款超音速双座双发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是F-14 "Tomcat" 的第一个生产型号。以其可变后掠翼设计、强大的动力系统和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而著称。于1970年12月21日首次飞行,并在1974年正式投入服役,取代了F-4"Phantom II" 作为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尽管现在逐渐退役,但在航空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的一款标志性战斗机。
也被称为HortenH.IX或Ho2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霍顿兄弟设计的全翼式喷气战斗机。以其独特的飞翼设计而闻名,没有传统的机身和尾翼,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阻力并提高升力。是世界首款全翼喷气式飞机,其设计在当时非常前卫,理论上能够实现超过60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远超当时的其他战机。尽管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且唯一的动力原型在几次试飞后坠毁,仍是二战期间测试的最不寻常的战斗飞行器之一。
是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的轻中型双发、前线空中优势战斗机。作为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旨在对抗美国的“FX”计划。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以其卓越的机动性能和多功能性而著称,能够执行空中优势战斗、近距离空战、对地攻击和侦察任务。总产量超过1600架,是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单座三角翼气动布局的超音速喷气式第二代战斗机。以轻巧、灵活、快速爬升和良好的跨音速及超音速操控性而著称,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和侦察,也可用于对地攻击。由苏联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成为20世纪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是20世纪产量、装备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使用。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单座三角翼气动布局的超音速喷气式第二代战斗机。以轻巧、灵活、快速爬升和良好的跨音速及超音速操控性而著称,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和侦察,也可用于对地攻击。由苏联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成为20世纪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是20世纪产量、装备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使用。
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单座三角翼气动布局的超音速喷气式第二代战斗机。以轻巧、灵活、快速爬升和良好的跨音速及超音速操控性而著称,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和侦察,也可用于对地攻击。由苏联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成为20世纪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斗机。是20世纪产量、装备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因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使用。
是由美国格鲁门公司(现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双座、双发超音速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主要用于护航、舰队防空、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旨在取代F-4战斗机。于1967年开始研制,1970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1972年交付使用。采用变后掠中单翼设计,机翼后掠角可以在20°至68°范围内自动调节,以适应不同速度和高度下的最佳性能。美国海军在2006年退役了最后一批F-14。
是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由三菱重工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共同开发。基于美国的F-16战斗机设计,针对日本的运用需求和地理特性进行了改造,整体尺寸大于F-16,具备优异的低空低速飞行性能。拥有“反舰骨干”地位,能够一次性搭载4枚反舰导弹,,其作战半径能达到833千米,相当于东京到九州的往返距离。在设计上结合了日本和美国的先进技术,是日本航空自卫队重要的空中作战平台。
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在二战后开发的一款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皇家空军第一种单发喷气战斗机。原型机于1943年9月20日首飞,由弗兰克·哈尔福德设计的“Goblin”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以其独特的双尾梁气动布局而闻名。Vampire还创下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第一架飞越大西洋的喷气机、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学员可以在其上获得“翅膀”。在全球多个国家服役,直到1970年代。
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旨在与美国的F-22和F-35竞争。以其隐身特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进的航电系统而著称。采用亚声速飞翼布局,具有隐身设计,包括特殊的吸波涂层、飞翼布局的外形设计、矩形发动机喷口形状,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复合材料技术。拥有灵活的起降能力,能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场起飞。设计和能力使其成为俄罗斯空中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现代战斗机技术的前沿。
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单座双发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以其卓越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机动性、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高度集成的传感器而闻名。主要任务是确保战区的制空权,同时也具备对地攻击、电子战和信号情报的能力。采用外倾双垂尾的常规气动布局,具有低可探测性设计。在2005年正式服役,取代了F-15鹰式战斗机,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是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是在F/A-18C/DHorne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更大的机身和翼展,以提升性能和载荷能力。能够执行包括空中优势、精确制导武器的昼夜打击、战斗护航、近距离空中支援、压制敌方防空、海上打击、侦察、前方空中控制和空中加油等多种任务。以其卓越的性能、适应性和先进的特性而闻名,是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拥有11个外挂点,能够携带美国海军的全部类型武器。
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及生产的单座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属于第五代隐身战机。作为全球最多国家引进的第五代战斗机,F-35具备隐身能力、复杂一体化电子控制系统、多用途性和通用性等特点。主要用于近距离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隐身设计借鉴了F-22的许多技术与经验,航电系统也是F-35的一大亮点。是多国合作的成果,其作战能力仅逊于F-22A,并将是美国及其盟国在21世纪的空战主力。
是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开发的一款超音速战斗机,最初于1997年9月首次飞行。设计目标是成为一种具有超机动性和隐身能力的下一代战斗机,旨在取代苏联时代的战斗机并满足现代空战的需求。最显著特点是其前掠翼设计,这种设计与美国的X-29试验机相似,能够提供更高的升阻比和更好的机动性。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无法满足俄罗斯军方的具体需求,最终未能进入量产。但标志着俄罗斯在战斗机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