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驱逐舰3D模型
已有16个相关的【驱逐舰3D模型】模型

日本IJN Fubuki(吹雪号)驱逐舰

是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造的吹雪级驱逐舰的首舰。共建造了24艘,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甚至被誉为“世界上第一艘现代驱逐舰”。以其大尺寸、强大的引擎、高速度、大航程和空前的武器装备而著称,其火力与其他国家海军的一些轻巡洋舰相当。于1926年6月19日开工建造,1927年11月15日下水,并于1928年8月10日服役。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包括珍珠港袭击等多次战役。

德国Z-23驱逐舰

是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15艘1936A型驱逐舰之一。于1938年4月23日订购,1939年9月20日下水,并在1940年9月14日完成。作为1936A型驱逐舰,以其强大的火力而著称。在战争中主要在挪威和法国水域活动,执行护航任务,并偶尔与盟军战舰交战。1944年8月21日,被英国皇家空军击沉,后于1945年被英国打捞并更名为“Leopard”,最终在1951年10月7日被拆解。

苏联塔什干级驱逐舰

是苏联海军在二战前由意大利OTO公司利沃诺船厂建造的一级驱逐舰。原本计划建造10艘,但最终只有首舰“塔什干”号完工。动力系统为两轴齿轮蒸汽轮机,配备4个亚罗式锅炉。在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完工。在二战期间参与了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战,执行了运输补给和人员撤退的任务,并为苏联军队提供了海军炮火支援。1942年在港口被轴心国轰炸机击沉,后被打捞并在1944年报废。

德国Z-57驱逐舰

是二战时期德国海军计划建造的一系列大型驱逐舰中的一员。原本计划用于远洋作战,以支持远离基地的德国大型战舰。属于1942型驱逐舰,是德国海军在战争后期设计的,旨在采用全柴油动力系统,以实现更远的续航能力。由于盟军的持续轰炸和资源短缺,Z-57及其同级舰艇并未实际完成建造。在1944年被取消建造,并在1946年被拆解。建造计划反映了德国海军在战争后期对驱逐舰设计和建造的雄心,尽管这些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智利布兰科·恩卡拉达级驱逐舰

智利海军的布兰科·恩卡拉达级驱逐舰1987年8月12日开始服役。船员人数为471名。武器系统包括1座Mk8型“维克斯”舰炮、2座20毫米炮、2座8单元“巴拉克-I”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枚“飞鱼”MM40型反舰导弹、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管。电子系统包括965M型对空搜索雷达、EL/M-2221型火控雷达和184M型声纳。舰载机为2架NAS332SC型“超美洲狮”直升机。

德国Z-56驱逐舰

德国第三帝国海军的驱逐舰领袖Z-56是二战期间德国海军设计的最后一型舰队驱逐舰,属于1944型。原计划用于对抗盟军的驱逐舰,特别是针对英国和法国的大型、重武装驱逐舰。装备有8门128毫米高平两用舰炮,具备出色的对空及对海火力,同时舰体还拥有轻装甲防护,大大提升了战舰的生存性。设计强调了火力和防护,但在战争进程中,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Z-56及其同级舰的建造进度缓慢,最终未能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广州舰(舷号168)驱逐舰

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属于052B型驱逐舰首舰。于2000年2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2002年5月下水,2004年9月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具备对海、对空、反潜全域作战能力,配备直升机和编队指挥系统,是一艘现代化多用途导弹驱逐舰。自服役以来,广州舰出色完成了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亚丁湾护航、多国海军联合军演、跟踪监视、战备值班等重大战备演训任务。展现了人民海军的勃勃英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都舰(舷号120)驱逐舰

是由大连造船厂设计建造的052D型“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于2016年8月下水,2019年11月21日正式在旅顺军港服役于北海舰队。以其隐身化和信息化水平高而被誉为“东亚最强战舰”之一。主要武器包括64联装的导弹通用垂直发射装置,能发射反舰、防空和反潜导弹。反潜能力则由2座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器和卡-28反潜直升机提供。成都舰的入列显著提升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京舰(舷号131)驱逐舰

是中国自行设计的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由上海中华造船厂制造。于1977年2月6日正式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是当时东海舰队的首艘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在其30多年的服役时间里,共航行45万海里,出色完成了20多次重大战备和军事演习任务,接待了40多个国家首脑和政要,被誉为“外交明星舰”。2012年9月,南京舰举行了庄严的退役仪式,结束了其辉煌的服役生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舰(舷号113)驱逐舰

属于旅沪级(052型)导弹驱逐舰,由江南造船厂制造。于1992年2月29日开工制造,1993年10月18日下水,1996年5月28日服役于北海舰队。因执行过多次出访任务,被誉为“外交明星舰”。在2004年和2011年先后进行了改装升级,全面升级后的舰载武器均为国产。作为新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在中国海军水面舰队中曾占据重要地位,并为海上力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法国Desaix驱逐舰

是法国海军的一艘驱逐舰,原名为德国Kriegsmarine的PaulJacobi(Z5),属于1934A型驱逐舰。建于1935至1938年间,1945年作为战争赔偿被分配给法国。主要武器包括双联138毫米炮4座;鱼雷:三联550毫米鱼雷管2具,双联550毫米鱼雷管2具;防空兵器:37毫米防空炮4座,13毫米防空炮4座;反潜兵器:深水炸弹投掷槽2座。于1954年被拆解。

美国Mitscher级驱逐舰

是美国海军在二战后不久建造的四艘实验性大型驱逐舰。比之前的所有驱逐舰都要大,但在建造过程中被重新分类为驱逐舰领袖。在1953-1954年服役,其中两艘一直服役到1969年,并在70年代被拆解。另外两艘被改装为导弹驱逐舰,一直服役到1978年,并在1980年被出售拆解。设计初衷是为了测试不同的推进系统和其他设备,以确定未来驱逐舰设计的最佳方案。设计和建造为美国海军未来的驱逐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宪法II级轨道炮驱逐舰DDR-2000

是美国海军为应对未来战场需求而设计的一种下一代主力水面舰艇。出自2041年海军RFP,旨在打造下一代主力水面舰艇,以替代逐渐老化的祖姆沃尔特级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及数量有限的俄勒冈级战舰设计充分利用了过去30年在轨道炮、激光和传感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该舰建议将火炮作为主要武器系统,并较少关注完全隐身,更多关注平衡的船体设计和火力。这是历史上第一艘将轨道炮作为其设计的主要方面的军舰。

隐身驱逐舰

是一种通过特殊设计以降低雷达截面积(RCS)和红外辐射,从而难以被敌方探测到的现代化军舰。采用倾斜的舰体设计和上层建筑,避免与水面垂直,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天线和电子设备往往采用共形设计,内置于舰体之中,以降低雷达信号使用吸波材料和特殊涂料也是降低RCS的常用手段。设计不仅考虑雷达隐身,还包括降低红外特征,减少被敌方红外探测装备发现的可能性。

美国USSJohnPaulJones(DDG-53)导弹驱逐舰

是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第三艘,也是该级首艘部署在西海岸的舰艇。以美国海军英雄约翰·保罗·琼斯命名,继承了他的座右铭:“我愿与任何不疾行的船只无关,因为我打算走向危险之路。”于1990年8月8日在巴斯钢铁厂开始建造,1991年10月26日下水,1993年12月18日服役。代表了美国海军的现代化战斗力,装备有最先进的武器、工程和损害控制系统。

美国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是美国海军的一型多任务水面战舰,以其全面的作战能力而闻名。能够独立作战或作为航母打击群、水面行动群、两栖预备群和补给群的一部分。心是“宙斯盾”作战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舰船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以对抗反舰导弹威胁。设计注重隐形和防护能力,装备有核、生、化战“三防”过滤通风系统,舰体承受攻击能力强,是二战后美国海军首先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以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先进的技术,继续在美国海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