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鱼类3D模型
已有31个相关的【鱼类3D模型】模型

刺鲀标本

刺鲀豚是鲀形目下多科鱼类的统称,因遇敌时可膨胀成球状(“河豚”之名源于其遇水膨胀的习性)而广为人知。全球约有150余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部分种类栖息于淡水或半咸水环境。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沿岸海域(如日本海、南海、加勒比海);部分种类适应淡水或 半咸水环境(如中国的暗纹东方鲀、北美密西西比河的淡水河豚)。

金枪鱼模型3D动画

是一类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大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鲭科。以其流线型的身体、快速的游泳能力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是肉食性鱼类,以小鱼、甲壳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商业价值极高,是全球海鲜市场上的高价商品,常用于制作寿司、刺身和其他海鲜料理。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健康脂肪如ω-3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过度捕捞,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欧洲大西洋鲟鱼(3D动画模型)

欧洲大西洋鲟(学名:Acipenser sturio)是鲟科、鲟属鱼类。在鲟形目内,欧洲大西洋鲟的检索特征与大西洋鲟相同,两者之间的物种鉴定只能依靠遗传学鉴定。欧洲大西洋鲟最大可长达600厘米、重1000千克。体高为全长的10.0-13.5%。吻长而宽,吻长为头长的52.6-65.8%。背骨板9-16枚,侧骨板24-40枚,腹骨板8-14枚,背鳍条数30-50,臀鳍条数22-23。

主刺盖鱼3D动画模型

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海水鱼类,属于刺尾鱼科刺尾鱼属。以其鲜艳的体色和独特的生活习性而闻名。体形扁平,体长通常在20至30厘米之间,身体呈蓝灰色或深灰色,上面散布着黑色的斑点和条纹。主要栖息在珊瑚礁区域,以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是群居性鱼类,常常成群结队地在珊瑚礁周围游动,寻找食物。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清澈的海水和充足的阳光,以维持其健康的生长。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观赏鱼类。

大西洋鲟(带3D动画模型)

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型鱼类,其体重可达300千克,年龄可达60岁,体长通常在4.3到5.3米之间。吻部长而宽,约占全长的8%,全身被有5列骨板,背部颜色从黑色至褐灰色,腹部则为白色至灰色 。幼鲟通常栖息在淡水水域,随着成长会逐渐向海洋迁移。食物包括水生动植物,而成年鲟则是杂食性的,会摄食底栖生物和小鱼等 。大西洋鲟的产卵行为主要受水温影响,它们会选择在有岩石、鹅卵石等硬质物的流水水体中产卵 。

旗鱼(带3D动画模型)

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大型海洋鱼类,以其惊人的速度和跳跃能力而闻名。拥有修长的身体和尖尖的吻部,这使得它们能够像箭一样在水中快速穿行。身体通常呈深蓝色或黑色,上面有白色的斑点,这有助于它们在海洋中伪装。是顶级捕食者,主要以小鱼和鱿鱼为食。捕食时会利用高速冲刺来捕捉猎物,有时甚至能够跃出水面,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击中目标。这种捕食方式展示了旗鱼的生理适应性。

天使鱼3D动画模型

学名Pterophyllum,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淡水鱼类。以其优雅的体态和飘逸的背鳍而闻名,背鳍形状酷似天使的翅膀,因此得名。体色多样,有银色、金色、黑色等,通常带有独特的斑点或条纹,使其在水族馆中非常受欢迎。性格温和,适合与其他非攻击性的鱼类共养。它们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清澈、含氧量充足的水环境。此外,天使鱼也是繁殖能力较强的鱼类,成熟的雌鱼每年可产卵多次。

大鳞大马哈鱼(带动画3D模型)

学名Oncorhynchustshawytscha,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及其沿岸河流。这种鱼类以其体型巨大和肉质鲜美而闻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体长可达150厘米,体重可达45公斤。拥有流线型的身体和强健的肌肉,能够进行长距离的洄游。每年秋季,成年的大鳞大马哈鱼会从海洋返回它们出生的河流进行繁殖。在淡水中产卵后不久就会死亡,完成生命的循环。

白令海圆腹鱼

白令海圆腹鱼(布袋鱼,学名 :Aptocyclus ventricosus)是圆鳍鱼科圆腹鱼属鱼类,腹部有吸盘状鳍。分布于北太平洋海域,为了产卵会从深海向沿海地区迁徙,在深度超过10米浅水区的岩石底部进行繁殖。可作为食用鱼类。体呈棕灰色,背部具深色斑点,腹部灰色,胸鳍宽并演化成吸盘,皮肤光滑无鳞片或小瘤,背鳍软条8-9枚、臀鳍软条7-9枚,体长可达41厘米,具有圆形尾鳍。

肩斑狗母鱼

肩斑狗母鱼(学名:Synodus hoshinonis)为狗母鱼科狗母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常见于热带海洋水深10米的海区中。

小眼绿鳍鱼

小眼绿鳍鱼是鲂鮄科、绿鳍鱼属鱼类。体延长,稍侧扁。头背面及侧面全被骨板。颊部具强棱。吻突较圆短, 其上有小棘。后颈棘、鳃盖棘、以及肩胛棘均较眼径为短。背鳍基底两侧有小棘盾板。鳞小、圆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无鳞,侧线鳞孔数64-66。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较短,仅延伸至第二背鳍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侧面红色,腹部白色;胸鳍内面暗橄榄绿,下半部散布许多蓝色的斑点 ,另具蓝色缘。

花尾乌尾鮗

花尾乌尾鮗是一种食用鱼类,体较高,呈纺锤形;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2.4-2.9倍。口小,端位;上颌骨具有伸缩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盖;前上颌骨具一个指状突起;上下颌前方具一或二列细齿,锄骨亦有一窄带细齿。鳃盖后缘具一枚小钝棘,前鳃盖无锯齿。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之热带海域,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所罗门群岛,北至琉球群岛,南迄澳洲。中国台湾南部及东部沿岸礁石海域有产。

大海鲢

大海鲢,是大海鲢科大海鲢属一种海洋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背缘较平直,腹缘微凸,尾柄宽短,尾柄长略小于尾柄高。体长为体高3.4-4.1倍,为头长3.6-4倍。头大。口稍上位;下颌较突出,上颌向后延长,接近眼后缘。具喉板。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无棱鳞;侧线直走,侧线鳞数36-40。背鳍在体被中央,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前半部鳍条较后半部鳍条为长。

桔色拟鲿

桔色拟鲿,为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的其中一种,为温带淡水鱼类,分布于亚洲淡水流域,体长可达16.5厘米,栖息在底层水域,生活习性不明。

红点鲑

红点鲑分布于欧洲和美洲沿岸的环极地区以及北极的岛屿,是深入北极区最远的淡水鱼。在北冰洋水系,该种主要是溯河性类型,但在一些湖沼中也存有定居类型。溯河性红点鲑长达70厘米,重达4公斤。在新地岛,红点鲑在河上游的湖沼中过冬。6~7月份,开始游入海中,海中的红点鲑成鱼以各种小鱼为主食。红点鲑的幼鱼主要分布于咸、淡水湖及河的下游,以摇蚊科的幼虫、水跳虫及桡足类为食,随着生长,较大时则主要以飞虫为食。

横带拟眶棘鲈

横带拟眶棘鲈,Parascolopsis inermis,是眶棘鲈科拟眶棘鲈属的一种鱼类。俗名横带眶棘鲈, 横带赤尾冬,国内分布于南海, 台湾。

激流鲶

激流鲶是一种淡水鱼类。它属于Amblycipitidae科。这些鲶鱼生活在河床上的卵石、巨石和岩石缝隙中。激流鲶胸鳍和背鳍上有锐利的毒刺。激流鲶通常长到9厘米(3.5英寸)左右。

蓝色拟乌尾鮗

蓝色拟乌尾鮗(学名:Paracaesio caerulea),又名青若梅鲷、青鸡仔、大贡仔,为笛鲷科若梅鲷属下的一个种。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均产。体呈长椭圆形,稍侧偏;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2.7-2.9倍。两眼间隔显着突出。眼前方无沟槽。下颌略突出于上颌;上颌骨末端延伸至眼前缘的下方;上颌骨无鳞。上下颌骨具带状齿,外列齿扩大,前方数齿呈犬齿状;锄骨具齿。体被中小型栉鳞,背鳍及臀鳍上均裸露无鳞。

双髻鲨

双髻鲨是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真鲨目双髻鲨科鱼类的统称。双髻鲨体延长,头扁平,前部两侧扩展,形成链状突出;尾侧扁;吻宽短,前缘呈弧形波曲;眼圆形,位于头侧前部,使其具双眼视觉和360度全方位的广阔视野,能够精确感知对方所在的位置和距离;腹鳍比臀鳍稍大,近方形;胸鳍中大;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浅白色。双髻鲨又称“锤头鲨”,以其“T”字形的头部形状而得名。

长吻似鮈

长吻似鮈,背鳍条3,7;胸鳍条1,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10~12。下咽齿2行,2.5一5.2。侧线鳞42[5/(3~V)]43;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2。

日本条纹鳅

日本条纹鳅学名为Cobitis biwae,是日本本土的一种鱼类。在河流中的沙质和砾石底质中发现。这个物种是本州的本土物种。然而,它在山口县并未发现。它在中禅寺湖和静冈县东部被认为是入侵物种。因为它们小而易养,也被作为观赏鱼养殖。

绿背鲻

绿背鲻是一种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发现的鱼类。浅海水域形成鱼群,并进入泻湖、河口和淡水区域觅食。幼鱼可能会进入稻田和红树林。它主要分布在沙质和泥质底部的沿海地区,也常见于半咸水环境,如河口或红树林。以底部泥土中的有机碎屑或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常见长度约为25厘米,但可以达到40厘米。

斑石鲷

斑石鲷是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的一种硬骨鱼类。斑石鲷的体延长呈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小,背缘稍斜直;吻稍尖,眼间隔宽而圆突;口较小,端位,不能伸缩;上、下颌约等长,两颌牙与颌骨相愈合;各牙间隙充满石灰质,形成一坚固牙喙。斑石鲷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海、东海和台湾地区等海水较深的清水水域。

伊豆魟

伊豆魟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底栖鱼类,体盘宽可达73厘米。它是一种主要在大陆架的近岸物种,已知的深度范围为10-25米,但可能会出现在更深的地方;在东海,它已经被报告在180米的深度处。伊豆魟的胸鳍盘呈菱形,略宽于长,具有平滑的金棕色,尾部像鞭子一样,上面有一个低矮的龙骨和下面有一个鳍褶。鳍褶是白色的,这使得伊豆魟与其家族中的所有其他太平洋成员区别开来。 伊豆魟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底栖鱼类,体盘宽可达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