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集包含100+种动物头部骨骼的高精度3D模型,基于CT扫描数据还原每块骨骼的拓扑结构与咬合关系。模型细分颅骨、颌关节、牙齿阵列等模块,标注肌肉附着点与神经孔位,支持Maya/Blender/ZBrush等软件分层编辑。适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虚拟解剖教学、游戏生物设计等领域。每款模型附带物种习性说明文档,助您从骨骼结构解析生物演化奥秘。
130 模型
原角龙(Protoceratops), 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约1亿—6500万年前)的恐龙。为短肢四足动物,体长2米,体重近400公斤。齿长而锋利。颈部有骨质壳皱,颌部肌肉硕大。可能以棕榈叶为主食。四足恐龙,头部后方有大型头盾,没有角。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
圆顶龙(Camarasaurus)是已经灭绝的蜥脚类恐龙。是北美洲最常见的大型蜥脚下目恐龙,成年体型约20米长,体重15-50吨。与其他长脖子的恐龙相比,它的脖子短得多,尾巴也较短,所以体格显得更加粗壮、结实。是北美洲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名字的拉丁文意思为圆顶状的爬行动物。它们属于素食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5亿~1.45亿年。与蜥脚类家族中其他身材高大的亲戚相比,圆顶龙显得相对矮小。
双冠鸬鹚(Phalacrocoraxauritus)是鹈形目鸬鹚科的鸟类,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栖息于岛屿、海滨及其沼泽地带。主要吃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阿根廷龙属于蜥脚类恐龙的泰坦龙类, 命名十分简单, 意思是在阿根廷发现的恐龙。生存年代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阿尔布阶-93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是发现的最大的陆地恐龙之一。是曾经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动物之一,身高12米,身长42米。在现代所有生物里,只有易碎双腔龙比它长,有一些别的恐龙跟阿根廷龙一样长,也有的身高比它高。尽管如此,阿根廷龙还是要比其他的恐龙都重得多,它有可能重达94吨。
河狸(学名:Castorfiber),是河狸科、河狸属的动物。河狸躯体肥大,雌、雄无明显差异,头短钝,眼小,颈短,四肢短宽,前肢短,足小、具强爪,后肢粗壮有力,尾大、扁平。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善游泳和潜水,不冬眠,自卫能力很弱,胆小,喜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皮、树根。头骨与啃咬树木有关,异常坚实,骨脊发达,矢状嵴和人字嵴很明显。鼻骨前宽后窄。颧骨特别粗大.门齿粗大呈凿状,适于咬断树枝与树干。
上犬属种中最大的海德尼上犬肩高有1.2米,体重估计有95-120公斤,是北美灰狼的两倍大。魁梧的体格加上顽强不屈的群体力量使这些可怕的动物成为当时北美洲很多素食者的梦魇,上犬的出现正是由于犬熊科动物的衰败,它们才能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从而取代了犬熊类动物的半壁江山。恐犬亚科不仅遏制了犬熊科在北美洲的发展,还淘汰了自己的祖先类群,以体重可达50千克的奥斯本犬为首的古犬亚科。
腕龙是侏罗纪时期“腕龙属”恐龙的统称。体长25米,高15米,重30吨,尾巴粗短,脑袋很小,脖子很长,外形与长颈鹿类似;前脚内侧长有大爪子;颌部发达,上下布满52颗牙齿,牙齿边缘锋利;四肢粗壮;鼻孔长在头顶上。因前肢较长而得名。头部非常小,是一种智商不高的恐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白垩纪早期的北非。栖息在充满蕨类、苏铁目及木贼属的草原。性情温和,喜欢群居生活。以树叶、嫩枝为食。常结伴觅食。
装甲龙(学名:Hoplitosaurus)是甲龙类恐龙的一属,是多刺甲龙的近亲。生活于白垩纪晚期,也就是距今6500万年-7000万年前。装甲龙长达7-10米,重达7吨。外貌非常“吓人”,它看起来就像一辆会呼吸的装甲车。装甲龙的头几乎被外面包裹的骨甲全部覆盖,背上也覆盖着大大小小的骨甲。这些骨甲很重,每块骨甲呈五角形,遍及全身,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四足型恐龙,主要吃一些长得比较矮小的植物。
非洲疣猪(Phacochoerusafricanus):也称普通疣猪,体重在50-75千克之间,因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在挖土取食时,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护眼睛。头较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长而锋利。独居或成群穴居,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等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强,非常适应高温和干旱环境,可连续数月不饮水。好斗,嗅觉发达。
青蛙(是蛙科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其头部略呈三角形,长大于宽;眼大而凸出;前肢短,指趾端钝尖,后肢较短粗,趾间几为全蹼;背部较粗糙。在中国华北到华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最常见且数量最多,适于水陆两栖环境生活,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江河、池沼、溪流、水沟、湖泊、浅滩等低洼、潮湿的地方;昼伏夜出,晚间时,它们四处活动,觅寻食物。肉食性,一般捕食小型昆虫,也可以吞食鱼肉块及鸡、鸭、鱼的内脏。
15 模型
5 模型
9 模型
19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