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中国文物
已有128个相关的【中国文物】模型

西周三足鼎

这个文物是一个三足鼎,是青铜器皿,它的陶瓷原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在商朝早期(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开始铸造平足鼎的青铜版本。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烹饪或储物器皿,通常有两个位于边缘的手柄,由三个或四个柱状腿支撑。鼎的形状在中国的早期时代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器皿和商朝的青铜器皿,以及许多后期的青铜和釉陶仿制品。这个文物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大口水壶(海昏侯墓文物)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地方列侯等级的墓葬。超过10000件(套)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展现了海昏文明的梦想与荣光。

虎座凤架悬鼓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虎座凤架悬鼓又名虎座凤鸟悬鼓、虎座鸟架鼓。 于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2号墓出土,是楚国乐器典型的代表器物。 这是中国楚墓中发掘出的最大虎座凤架鼓之一。其高度约1米,以对称布局的双凤、双虎作为鼓架。底座为2只背向而踞的伏虎,虎背上各站立一只鸣凤。整个作品的造型别致典雅,设计精良,体现了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黏土陶瓷天马

在公元1-3世纪的东汉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陶瓷天马。是一种精美的陶瓷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匹奔驰的骏马。它通常由精细的陶土制成,经过精心的雕塑和绘画工艺而成。天马的造型栩栩如生,根据实际马的形态和动作进行雕塑,表现出优雅、自由和力量感。它的线条流畅,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细节展示了陶瓷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对马的观察力。

战国时期楚国乐器《虎座凤架悬鼓》

虎座凤架悬鼓又名虎座凤架悬鼓、虎座鸟架鼓。于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2号墓出土,是楚国乐器典型的代表器物。 这是中国楚墓中发掘出的最大虎座凤架鼓之一。其高度约1米,以对称布局的双凤、双虎作为鼓架。底座为2只背向而踞的伏虎,虎背上各站立一只鸣凤。虎座凤架悬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分别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是一件把漆、雕、绘三种艺术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精美工艺品。

由胡武强创作的《长沙窑狮子小烛台》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形烛台高1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9.8厘米。该器呈羊形,竖耳,闭嘴,卷尾,平视。背员圆筒形烛管,屈肢蹲伏于镂宝座上。座圆形,平底。腹部前、左、右三方各开尖叶状门,其形乃仿狮的造型。胎质灰白,身饰浅褐绿彩斑纹,外罩淡黄色青釉。该器造型稳重,动物形象温驯可爱,彩釉装饰华美。早期青瓷烛台多为动物造型。三国时期亦有羊形烛台。

商朝三星堆青铜器《商铜人头像》

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人头像方颐,有平顶和圆顶两种,大耳或竖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阔口,颈较粗。头发向后披,脑后补铸发辫或发饰。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清朝乾隆时期花瓶《雕刻孔雀石花瓶》

乾隆印章在底面的方形边框内。以装饰有品格图案和龙的水盆的形式,周围环绕着花枝。

商朝后期大理石雕塑《大理石雕双面鸟面管》

这个带有两个猫头鹰头的杆子装饰品与R005055相同。相对两侧的猫头鹰面孔是相同的,并由雕刻线条隔开。头部的形状是头重脚轻的梯形。猫头鹰弯曲的喙以深浮雕呈现,并装饰有凸起的线条和锯齿形。猫头鹰的角、耳朵和下巴以低浮雕绘制。猫头鹰上刻有“臣”字形的眼睛。文物的顶部和底部没有装饰,顶部是菱形的,底部是椭圆形的。穿过神器的中间是一个管状孔,其内壁上有平行的磨削工具痕迹,怀疑该孔是用管状钻孔技术创建的。

唐朝时期乐器《五弦琵琶》

琵琶起源于中国,琵琶一般都是四弦,五弦的被专门称为五弦,《旧唐书·礼乐志》说:“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 五弦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周朝时期青铜器《周朝食器-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唐朝时期的陶瓷《三彩双龙尊》

此尊为唐代贵族盛酒水器皿,真品创作于盛唐时期,洛阳市唐墓出土,现已流入民间。该尊尊体上多半部施黄、绿、白三色点釉,下少半部为素胎。盘口、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与沿口之间雕饰对称双龙柄,取意“二龙戏水”,造型饱满,生动传神。此展品现收藏于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先藏于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

宋朝时期陶塑《闸口白塔顶陶瓷瓦片》

闸口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生动。闸口白塔是现存的北宋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较典型的一座,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周朝时期的铜像《周朝敬姿铜像》

这个小而精致的人物伸出双臂敬姿站立。他蜷曲的手指形成了一个插座,可以握住油灯的柄部。该人物穿着一件长束腰外衣,腰间系着一条由皮带钩固定的普通腰带。在整个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00-771年),青铜人像很少见,但现在从周晚期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几尊作为灯标的青铜人像。这个人物强烈的雕塑品质预示着随后的秦(公元前 221-206 年)和西汉(公元前 206-25 年)时代遇到的自然主义。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酒器-蛊》

这件酒器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蛊酒器是一种高大的酒杯,其形状优雅紧凑,顶部呈喇叭形,中部逐渐变细,底部再次稍微向外扩展。考古证据显示,青铜制的蛊酒器最早出现在商朝的二里岗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1300年)。蛊酒器在商朝(公元前1600–1046年)最为流行,但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046–977年)变得较为少见,到东周(公元前770–256年)时期逐渐消失。

七世纪唐朝镀金铜雕塑《一对翔龙-左》

这件中国文物名称为一对翔龙,制作时期为七世纪的唐朝,由镀金青铜制作。龙是中国文化荣耀的普遍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认为这种神话生物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居住在天堂,提供雨水和滋养生命。到了青铜时代晚期,龙被等同于皇帝,公元前 221 年,中国的伟大统一者和长城的建造者秦始皇宣布自己是龙的后裔。从那时起,几乎每个统治者都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宫廷被称为龙王座,官方宫廷服装是龙袍。

清朝嘉庆时期的陶瓷《凤翔粉彩瓷》

这件中国文物是清朝嘉庆时期(1796—1820)的瓷器花瓶,花瓶工艺是透明无色釉下的粉彩瓷,由景德镇烧制,现收藏于帕特奈艺术与历史博物馆。

唐朝开元期间陶瓷《唐朝钴陶罐》

唐朝钴陶罐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陶器,其特点是采用了钴蓝色的釉料。在唐朝,钴蓝色的釉料非常受欢迎,但由于优质的钴矿石价格昂贵,通常只会被节约地使用。中国本土的钴矿石含有锰,因此颜色偏暗。罐子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会流淌,因此在足部之前就停止了,这是唐朝含铅釉陶器的一个特点。现收藏于中国陶瓷博物馆。

北魏时期的砂岩雕塑《四面神龛坐佛石像》

这件中国文物是四面神龛中的坐佛石像,制作于北魏时期,由砂岩雕刻。1957年出土于秦县南郭水,表面风化严重,由秦县南郭水石雕博物馆收藏 。总共出土4个壁龛,每个壁龛都刻有4尊佛像。

清朝康熙时期瓷器《景德镇青花瓷花瓶》

这件中国文物是清朝康熙时期(1662-1722)的瓷器花瓶,花瓶工艺是透明无色釉下含钴颜料的青花瓷瓷器,由景德镇烧制,现收藏于史密森尼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