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青铜鼎"是一件公元前12-11世纪的餐具,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鼎的原型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2000年)制作的同样形状和名称的粗糙陶器。这个鼎的边缘有雷纹,这是商朝铸铜的标志。
中国战国时期酒壶,公元前5-4世纪,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铜器装饰趋势,该趋势采用镶嵌技术来描绘更生动的图画场景。一般来说,镶嵌包括将非常薄的金、银或铜箔线插入铜表面上刻出的细线。用绿松石或更少见的孔雀石装饰铜器的技术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这种技术,现在包括更多的金银镶嵌,开始广泛使用,最精致的器皿和配件,如带钩,都是在这个时期制作的。
觚是一件公元前12-11世纪的酒器,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是一种高脚酒杯,其喇叭形的顶部逐渐变窄至瘦长的中心部分,然后再次扩大至略微外翻的底部。考古证据显示,青铜制的觚首次出现在商朝的二里岗时期。酒器的逐渐衰落可能与周王对酒精消费的贬低有关,他认为过度饮酒导致了商朝的崩溃。这个觚上装饰有饕餮面具的变体。整个器皿上都有紧密的螺旋背景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雷纹,是商朝铸铜的标志。
在这个山景中,一个骑着驴子的官员后面跟着他的侍从,他拿着一把伞;他们穿过瀑布上的一座质朴的桥。在他们上方,一个规模较小的类似群体,仿佛在遥远的地方,穿过另一座桥。这种玉山起源于明末。布景中的人物、树木、桥梁和动物,代表了正统山水画传统对玉雕的翻译。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可以找到许多与此类似的学者在山中旅行或沉思山景的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受到道家和文人的青睐。雕塑现收藏于
"清朝寺庙青铜狮香炉"是一对17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狮子形的香炉是看门狮,这些吉祥的野兽(麟)每只都有一个独角,它们是神话动物,被赋予了区分善恶的能力。这些传说中的动物成对出现,用于矗立在紫禁城的皇位两侧,它们代表了皇家的尊严、美德和智慧。
"弥勒菩萨石碑"是一件来自公元563年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黑色石灰岩制成的,并带有颜料痕迹。这个精美雕刻的石碑虽然规模小,但展示了与大型佛像相同主题的完整图像。除了中央的弥勒佛像、刻有光环和两侧的菩萨外,顶部和底部的火焰形光背上还出现了飞天和龙。石碑背面刻有69个字符的铭文,列出了委托制作这件作品并在563年将其奉献的捐赠者的名字。
"西周铜人灯座"是一件来自公元前5-4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并镶嵌有金属。这个小巧精致的人物雕像双手伸出,其卷曲的手指形成一个插座,原本用于插入油灯的杆子。在商和西周(公元前1600-771年)的时期,青铜人物雕像非常罕见,但现在已经从战国时期晚期的周墓中发掘出了几个作为灯座的青铜人物雕像。
“商朝祭祀酒器”自公元前12-11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它的尺寸为27.62 × 12.7 × 11.75 厘米,重1.3 公斤。
这个文物是一个名为"中国青铜钟"的铜制乐器,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钟的形状被称为"镈",是东周王朝墓葬中常见的两种钟形之一。"镈"钟有平底,略凸的侧面,顶部有装饰性的悬挂装置,通常是风格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发出单一的音调。这个钟的装饰非常丰富,钟身上有36个均匀分布的凸点,形状像盘绕的蛇,悬挂装置是一对老虎,缠绕着一条蛇。
这件香熏采用铜鎏金工艺制成,呈一瑞兽造型,香熏为敞口,颈部与瑞兽后脑融为一体,兽身为香熏主体,兽尾上卷,首部成仰望状,张嘴露齿,采用阴刻和浮雕的手法刻画细部,以红、白、绿等色宝石装点瑞兽,瑰丽多姿,神态威风凛凛,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极尽雍容富贵之感。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制作于1736-1795年,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白玉笄首部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有涂朱痕迹,笄身线雕卷云纹,末端刻鱼首,有圆孔。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翡翠工艺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翡翠簪多用于装饰发髻,具有精美的雕刻和镶嵌工艺。这些翡翠簪通常呈现出动植物、神话传说纹样。
突厥酒罐是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酒器,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储存器皿是一组胡人重要的狩猎场景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国北方游牧艺术的影响。四个主要的带子描绘了男人们用矛、刀和弓箭狩猎鸟、鹿、野猪和老虎的场景。这些描绘人类活动的图画场景代表了青铜艺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关羽(公元160年-公元219年),字云长,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和历史人物。他是刘备的亲信副将,也是刘备的衣带信物“刮骨疗伤”的传奇人物。身长七尺五寸,美须雄壮,武艺高强。他曾在赤壁之战中为刘备立下重大战功,被封为“武侯”,成为刘备的重要得力助手和护卫。他以忠诚勇猛著称,被人们尊称为“武圣”。被后世称为“关公”并广泛崇拜。关羽的精神和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成为历史的传奇人物。
这是一尊公元1850年的佛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尊佛像坐在地触手印中,描绘了佛陀在菩提树下即将觉悟的情景。这个时刻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恶、迷惑与洞察之间的强大战斗。
这个文物是一个三足鼎,是青铜器皿,它的陶瓷原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在商朝早期(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开始铸造平足鼎的青铜版本。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烹饪或储物器皿,通常有两个位于边缘的手柄,由三个或四个柱状腿支撑。鼎的形状在中国的早期时代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器皿和商朝的青铜器皿,以及许多后期的青铜和釉陶仿制品。这个文物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件清朝的景泰蓝花瓶,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景泰蓝技术在公元1200-1400年间从拜占庭(现今的伊斯坦布尔)传到中国,但中国的工匠们却赋予了它独特的中国特色。在清朝的康熙(1662–1722在位)和乾隆(1736–95在位)两位皇帝的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了完善,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在花瓶的下方,有一条精致的云纹带,每个云纹都像如意的头部,还有一条狭窄的小莲花卷边。
清朝景泰蓝掐丝珐琅莲花台座采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轮廓,然后填充以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等工序,最终形成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艺术品。这些彩绘往往描绘了佛经故事、圣徒形象或宗教象征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这个文物是一对镀金菩萨像中的一个,产自公元18世纪中国。它现在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尽管这两个雕像是彼此的镜像,但它们并不代表同一个菩萨;它们分别是弥勒和观音。它们站立在优雅的姿势中,手持莲花的茎,可能是围绕着一个更大的佛像的雕塑三位一体的一部分。
爵是一种古代中国用于在祖先崇拜仪式中供应温酒的器皿。它呈卵形,由三个展开的三角形腿支撑,一侧有一个长曲喙,另一侧有一个平衡的把手。许多例子在侧面有一个或两个环形把手,顶部有两个柱状突起,可能是用来使人们能够用皮带提起这个器皿。它们通常被装饰得很华丽,有饕餮装饰。
是一种用来盛酒的礼器。它主要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300年至1046年)的武王和昭王的统治时期,以及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至977年)的时期制造。这个深舟形的倾酒器在安阳被发现,展示了几乎完美的工艺。在手柄和侧面的下部雕刻了饕餮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