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中国文物
已有128个相关的【中国文物】模型

秦朝时期陶俑《兵马俑 骑兵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宋朝时期的雕像《立式罗汉》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名为“立式罗汉”的雕塑,它是公元6世纪中国的作品。这个雕塑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在佛教中,“罗汉”是指已经达到涅槃的完美人,或者是在觉悟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但可能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佛陀的人。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盛鼎》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名为“盛鼎”的青铜器皿,它是公元前575年左右铸造的。“盛鼎”是指具有平底和明显腰部的三足鼎的类型。"盛"这个词指的是在其中提供的祭品。鼎的身体周围有六只魁龙在高浮雕中向盖子爬升。面装饰有交织的龙,刻有鳞片图案,和重叠的羽毛状图案。虽然大部分的装饰是由传统的分块铸造青铜技术制作的,但是六只龙,它们的复杂,穿孔的形状,是用失蜡法单独制作的。这件盛鼎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秦朝时期青铜器《秦阳陵虎符》

秦阳陵虎符,秦代青铜器,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守将使用的兵符,相传于山东省枣庄市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阳陵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呈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由于年代久远,对合处已经锈死,不能分开。

商朝时期青铜器《婦好鴞尊》

这件文物是一件名为“婦好鴞尊”的青铜器,它是商朝时期的两件鸮形尊之一,这件鸮形尊在1976年被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的婦好墓。鸮形尊分为两部分:可拆卸的鸮头盖和鸟的空心身体。动物形状的器皿几乎是商朝已知的唯一青铜雕塑。这只鸮是现存最古老和最自然主义的少数鸮形尊之一。其形式展示了商朝首都安阳在北方的影响,但器皿的风格和铸造技术表明,它与中国南方中部长江地区的青铜传统有关。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时期青铜器《青铜斝》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名为“斝”的酒器,产自公元前13-12世纪,这一件斝收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斝是一种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器,既有陶制的,也有铜制的。它可以是四足的,也可以是三足的,口沿上有两个柱状突起,可能用于将器皿悬挂在热源上方。斝的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2000年),在商和西周早期非常常见,但到了西周中期就消失了。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皿《西周青铜鬲》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公元前12-11世纪的鬲(食器),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鬲是西周时期工匠们对商代形式的器皿。鬲的主体是一个标准的鬲,深碗形,而两侧的环形把手则创新地呈现为象头和象鼻的形状。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烹饪和祭祀,这件鬲是西周时期的精品,工艺精湛。

十八世纪清朝雍正时期珐琅鼻烟壶

鼻烟壶是一种盛鼻烟的容器,它精致小巧,便于携带。清朝时期,吸闻鼻烟在各阶层蔚为风尚,对鼻烟壶的材质及工艺的追求更是到了极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清宫制作最精美的鼻烟壶。这一件雍正款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乳白色玻璃作竹节造型,设色仿斑竹,青黄地上有褐斑,竹节上有小虫二只,底绘灵芝开光内有楷书“雍正年制”红款。

古蜀国时期三星堆青铜器《铜兽首冠人像》

文物是一件三星堆的青铜器,高40.2厘米,宽23.3厘米,重3公斤,产自公元前1250-1100年的三星堆。这件文物是在三星堆的第二号坑中发掘出来的,现被收藏在三星堆博物馆,馆藏编号为0028。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公共遗产博物馆。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靠近广汉市西部的鸭子河畔。博物馆距离成都38公里。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于1992年8月开始建设,并于1997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钟 《牛钟》

这个青铜钟是中国东周时期的文物,制作于公元前5世纪。这个钟的名字叫做"牛钟",它是在中国河南省发现的。这个钟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东周时期,青铜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钟是没有铃舌的,需要用木槌敲击来发出声音。这种钟在音乐上有非常好的品质,比如声音清晰,衰减快,音调明确和集中。钟的高度为38.3厘米,宽度为24.4厘米。每个面上都有三排以蜿蜒蛇形状的装饰,并且被带有微弱龙形图案的梯形面板进一步划分。

金朝时期的彩金木雕 《慈悲的观世音菩萨》

这个菩萨雕像是中国山西省的文物,来自金朝,大约在公元1200年。它的名称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雕像的装饰非常精细,由木头制成,上面有金和多色彩的痕迹,雕像是观式音菩萨的形象,他是慈悲的菩萨。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元素,他们是已经达到高度觉悟的人,他们在通向成佛的道路上,帮助其他人走向觉悟而推迟自己的觉悟。这个作品展示了装饰着两个缠绕的龙和显著的项链,这个雕像现在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艺术历史博物馆。

唐朝时期西藏银制花瓶《西藏镀金银花瓶》

这个花瓶是公元8世纪初的文物来自西藏,它的名称是“镀金银花瓶”。这个花瓶的装饰非常精细,主要是中亚元素,包括葡萄藤、珠边和心形图案。已知粟特工匠擅长用镀金箔来衬托银质的浮雕设计。动物头形的饮具的形式和银的使用源于波斯的源流,而设计的丰富、奢华的质感以及花瓶一侧的狮子和卷曲的龙的形式显示出对中国形式的认识,它证明了在西藏政治统一和整合的早期阶段。这个花瓶现由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狗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龙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鼠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清朝嘉庆年间墨饼 《盘龙墨饼》

这块墨饼是清朝嘉庆年间(1795-1820年)的作品来自中国。这块墨饼是绿色的,形状像一条盘旋的龙。墨饼(也叫墨块)是用水溶解后,然后在一块平方石头的表面上研磨成液体墨,用于绘画和书法。然而,这块的珍贵墨饼从未被使用过。蓝色墨饼的侧面上的铭文说,这套墨饼是由江西省的陈怀省长委托制作的。这个墨饼盒现在被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

清朝象牙坐墩 《小型象牙人物纹绣墩》

这件作品是清朝(1644-1911年)乾隆年间(1736-95年)的作品。在清朝盛时奢侈品变得更加普及,包括商人和非官方职位的文人都能负担得起。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鼓励了奢侈品和本地工艺品的消费。这件象牙雕刻并涂色以模仿小型花园座椅的作品,展示了清朝才华横溢的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绣制人物图案的工艺,这种工艺结合了刺绣和家具制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这个坐墩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猪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鸡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猴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

北魏时期的黄道十二宫陶俑:陶俑羊

十二宫陶俑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作品,制作于公元500年代。这个陶俑是以灰色陶土制成的,表面还有痕迹显示曾涂有滑土。这个陶俑是十二生肖系列的一部分,这些动物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观念。这个组陶俑目前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北魏的陶俑展示了当时的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出现的古代陶艺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