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学名:Enhydra lutris) 是食肉目鼬科海獭属的半水生哺乳动物,因浓密的毛皮、圆胖的体型及“用石头敲贝壳”的独特捕食行为,成为北太平洋沿岸最具标志性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作为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其生存直接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是全球海洋保护的旗舰物种。现存种群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美国/加拿大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
海狮(Sea Lion) 是哺乳纲鳍足目海狮科的半水生哺乳动物,因可折叠的鳍肢、外耳结构及群居习性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全球现存7属15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是连接海洋与陆地生态的关键纽带。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半球温带海域及部分热带海域;栖息于沿海岩石区、沙滩、岩礁或浮冰边缘,偏好水深<100米的浅海。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及甲壳类为食。
狍子(学名:Capreolus capreolus) 是鹿科(Cervidae)狍属(Capreolus)的中小型鹿类,因体型小巧、警觉性高且行为独特,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至寒温带森林,是人类熟悉的“森林精灵”。
犀牛(Rhinoceros) 是哺乳纲(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犀科(Rhinocerotidae)的大型草食性动物,以标志性的角和厚重的皮肤闻名。现存5种犀牛(分属4属),均为濒危物种,因栖息地破坏和盗猎面临严峻生存危机。
河马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半水生巨型哺乳动物,体型粗壮,皮肤厚且无毛,唾液含红色色素(防紫外线);门齿发达,犬齿巨大(雄性可达50厘米),用于争斗与防御。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等静水环境,偶见于沿海红树林。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北半球分布最广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之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因其棕色或金黄色的毛发而得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掠食者。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包含多个亚种,如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科迪亚克棕熊(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等。
非洲森林象是非洲象属(Loxodonta)的独立物种,与体型更大的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存在显著基因和形态差异。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区,如刚果盆地、加蓬、喀麦隆等地的密林中。
格兰特瞪羚(Gazella granti),又称大瞪羚,是一种生活在东非的瞪羚,以其优雅和速度著称。格兰特瞪羚的毛色为米黄色至橙色,腹部为白色。肩高约75-95厘米(30-37英寸)。雄性体重在50-80公斤(110-180磅)之间,雌性稍轻,体重约为35-50公斤(77-110磅)。雄性和雌性都有角,但雄性的角更为显著,长度为45-81厘米(18-32英寸),呈现出抛物线形状,基部较粗。
梅花鹿(学名:Cervus nippon)属于鹿科鹿属,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100-150千克,雄性具有角,雌性则无角,雄鹿的角通常分为3-4叉。梅花鹿耳大而直立,四肢纤细,躯干匀称,尾巴较短。皮毛呈红色,沿脊背两侧有多行不规则的白色斑点,下颌为白色,鼻面和颊部为沙黄色,尾巴的背面为深棕色,尾巴的下方和鼠蹊部为白色,腹部毛发为淡棕色。
虾夷鹿或被称为北海道梅花鹿,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地区。雄鹿体型较大,秋季时体重可达200公斤以上,角的长度通常超过35英寸(约0.89米),最长记录为44英寸(约1.12米)。北海道梅花鹿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小群体形式活动。
高角羚(学名:Aepyceros melampus)是偶蹄目牛科高角羚属哺乳动物,又叫广角羚、黑斑羚。 臀部两侧有竖黑斑,后足跟部有黑色斑。雌性没有角;雄性的角很长,而且呈竖琴状,角可达0.5-0.8米。平均寿命为12年。 高角羚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南非等国。喜欢生活在草原和开阔的林地。平时结成15-25只的小群生活在一起。在干旱的季节,会数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几百只以上的大群。
薮羚(学名:Tragelaphus scriptus):体长100-125厘米,肩高90厘米,重量45-80千克。雄性略大。主要呈棕红色或黄褐色。它们有明显的垂直斑纹,雄性具螺旋形长角。共有11个亚种,皮毛和脸部的白色条纹和斑点具有不同的图案,这取决于分布地理不同的亚种。
南象海豹,是海豹科象海豹属哺乳动物。雄兽体长6.5米,重4000千克。雌兽略小,体长3.5米,重1000千克。生殖雄兽约为雌兽的4倍大。体呈纺锤形,甚粗胖,但身体柔软,可向背厚弯曲成U形。雄兽鼻子呈长鸡冠状,兴奋或发怒时就膨胀。体色银灰,老兽淡褐和淡黄,成污秽色调,背侧深于腹侧。门齿小,雄兽犬齿大。
驼鹿是偶蹄目骆驼科驼属哺乳动物。驼鹿体型较大,一般体长2-2.6米。身躯像骆驼,四条长腿与骆驼相似,肩部高耸,头部大,眼睛小,脸部长,颈部短,鼻子肥大而略下垂,上嘴唇比下嘴唇长5-6厘米。全身的毛色都是棕褐色,鼻部降厚,喉下具颏囊。成年雄鹿的角是鹿类中最大的,呈掌状分支,角面粗糙。驼鹿因其驼峰形状的背部驼峰和羊角形状的下颌骨而得名。
白腿噪犀鸟,犀鸟科、犀鸟亚科、噪犀鸟属鸟类,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犀鸟是一种珍贵而漂亮的大型鸟类,嘴的长度占了身长的1/3到一半,在它的头上长有一个铜盔状的突起,叫做盔突,就好像犀牛角一样,因而得名犀鸟。犀鸟体长约75公分;背面羽毛纯黑,具绿色金属光泽;翼缘和飞羽先端白色。
狐猴科(Lemuridae)灵长目原猴亚目的1科,通称狐猴,是一种能自然休眠的动物。已发现5属21种。体型差异很大,体长13-60厘米,体重60-3000克。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也有的生活在竹林、芦苇区或无林的山地。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达数周。是最原始的猴子。是马达加斯加雨林中温和的“鬼魅”。
鲨齿龙属下目前包含两个物种,分别为撒哈拉鲨齿龙和伊吉迪鲨齿龙。鲨齿龙生活于晚白垩世塞诺曼期的北非。鲨齿龙与同属于异特龙类的魁纣龙,马普龙,南方巨兽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鲨齿龙的体型非常巨大,与霸王龙相似,甚至可能更大。鲨齿龙生活在一个巨兽横行的时代,同时代的巨兽还包括15米长的棘龙,9米的皱褶龙,以及身长30米以上的蜥脚类潮汐龙,水中也潜伏着12米的帝鳄。鲨齿龙很可能以同时代的巨型蜥脚类为食。
麝牛,是偶蹄目牛科麝牛属哺乳动物。麝牛体型大,但低矮粗壮,头大,吻部宽,眼小;雌雄均具角,四肢短粗,蹄宽大;毛被厚,极耐寒,尾短。 雄麝牛在发情时会散发出一种类似麝香的气味,又称麝香牛。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大型极地动物。食草和灌木的枝条,冬季吃苔藓。还依靠群体力量应对恶劣的天气里,麝牛成群地挤在一起,年幼的麝牛被安置在最中间,成年的牛则背对着风,相互取暖直到风暴过去。
狼是食肉目、犬科的动物。共有11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较发达。是夜行性的动物,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白天常独自或成对在洞穴中蜷卧,但在人烟稀少的地带白天也出来活动。夜晚出来觅食。
斗牛犬是食肉目犬科犬属哺乳动物, 又称老虎狗、牛头犬, 体型偏矮;颈部短,肩部强壮;头部到胸部皮肤松弛,布满褶皱;嘴巴向前突起;鼻子扁塌;耳朵位置偏高;眼睛大,深色;尾巴短,竖直或呈螺旋状;四肢骨骼粗壮、短小;前肢间隔宽,后肢强健有力;被毛短,表面光滑。因其作为斗犬出身而得名。寿命约10年。原产于英国。面恶心善,温和爱撒娇,胆大机敏, 善于学习,容易训练,对食物的占有欲极强。
马鹿是鹿科、鹿属的哺乳动物,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8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