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标本3D模型
已有116个相关的【标本3D模型】模型

塘鹅标本

塘鹅,学名​​:Morus bassanus,鲣鸟目塘鹅科。体型最大的塘鹅,体长80-100厘米,翼展165-180厘米,喙长且尖端膨大,羽毛纯白,翼尖黑色,喙基部有蓝绿色裸露皮肤。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温带及寒带海域,繁殖地集中在加拿大、爱尔兰、英国、冰岛及日本北部岛屿。非繁殖期扩散至热带海域,但极少深入赤道。主食沙丁鱼、鲭鱼等集群鱼类,单次潜水可捕获1-3条鱼;幼鸟期需成年个体反刍半消化食物喂养。

加拉帕戈斯象龟标本

加拉帕戈斯象龟(加拉帕戈斯巨龟)学名:Chelonoidis nigra,龟鳖目陆龟科,是体型最大的陆龟之一,壳高可达1.2米,重达417公斤;甲壳呈穹顶状或鞍形,依亚种差异分化;寿命可达150年以上。以仙人掌、藤蔓、草类为主食,胃酸强酸分解木质纤维。雨季补充花瓣与果实,旱季依赖地衣与刺梨仙人掌。

飞鲉标本

飞鲉(Dactylopterus volitans)鲉形目飞鲉科,分布在​​大西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包括美国东南海岸、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至阿根廷海域,偶见于地中海。栖息于沙泥质海底,深度通常为10-300米。以甲壳类(虾、蟹)、软体动物(蛤蜊、蠕虫)为食,利用胸鳍肉垫探测底砂中的猎物。

佛罗里达雀鳝标本

佛罗里达雀鳝(学名:Lepisosteus platyrhincus),雀鳝科,体延长呈圆筒形,体长通常80-15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米。主要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岸淡水及半咸水水域,如佛罗里达半岛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偶见于乔治亚州南部。以鱼类(如鳢鱼、太阳鱼)、甲壳类(虾、蟹)、两栖类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利用伏击策略突袭猎物。

方氏河鲀标本

方氏河鲀(学名:Takifugu fangshi),鲀科,体表具细小棘刺,腹部白色,背部深褐色带斑点,毒性极强。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海域,栖息于近岸浅海(5-50米)及河口半咸水区。体短圆,侧扁,体长通常15-3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40厘米。体表密布细小棘刺,背部深褐色带不规则黑斑,腹部纯白,胸鳍后具黑色眼斑。肉食性,以小鱼、虾、蟹、贝类为食,利用锋利牙齿撕碎猎物。

假美洲豹鲶鱼标本

假美洲豹鲶鱼(学名:Loricaria sima),甲鲶科,体表覆盖骨板状鳞甲,口部宽大呈吸盘状,体侧具深色斑纹,形似美洲豹,故得名“假美洲豹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及圭亚那沿海淡水区域,常见于缓流底层或泛滥平原的淤泥底质水域。体延长,侧扁,体长通常30-6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80厘米。杂食性偏肉食,以藻类、腐殖质、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利用吸盘状口部刮食附着物。

东方虹鱼标本

东方虹鱼(学名:Melanotaenia splendida splendida),虹银汉鱼科,为彩虹鱼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淡水流域,如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及维多利亚州的河流、湖泊及沼泽。体侧扁呈纺锤形,体长通常8-12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5厘米。体表具金属光泽,体侧从鳃盖至尾鳍有一条宽大的彩虹色纵带(蓝、绿、橙、红渐变),腹部银白色。杂食性,以藻类、水生植物为主食

漂流鲶鱼标本

漂流鲶鱼(CathoropsAguadulce),无棘鲶科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拉普拉塔河流域,部分种类扩散至墨西哥及中美洲。偏好缓流水域,常吸附于倒木、岩石或水草表面。

鲯鳅标本

​​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又称鬼头刀、马林鱼)鲯鳅科,流线型体型,背鳍与臀鳍高大如帆,体侧具金属光泽,雄鱼头部隆起呈头盔状。全球热带及温带海域(北纬40°至南纬40°),如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表层至水深100米水域。随暖流季节性迁移,如北大西洋的鲯鳅常在夏季洄游至北大西洋海域。以飞鱼、沙丁鱼、鱿鱼等小型洄游鱼类及头足类为主食,利用高速追击捕猎。

鬼鲨标本

银鲛科,鬼鲨(Chimaera)头部长有骨质甲片,尾部细长如鞭,鳃裂位于头部前方(与鲨鱼不同),具发电能力。分布​​全球深海冷水域(200-3000米),如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及海沟,极少进入浅海。

链状猫鲨标本

链状猫鲨(Halaelurus lineatus)链猫鲨属猫鲨科,体表具链状斑纹,眼大,鳃裂位于头部两侧,尾鳍宽大。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如中国南海、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栖息于大陆架边缘的沙泥底质海域,水深50-500米。体延长,侧扁,体长通常30-6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75厘米。体色灰褐色或棕黄色,体侧具深色链状斑纹(故称“链猫鲨”),腹部浅色,皮肤粗糙,具细小盾鳞。

陶乐鲶鱼标本

陶乐鲶科(Doradidae),包含约30属200余种,如斑点陶乐鲶(Doras hancockii)、多刺陶乐鲶(Doras carinatus)等。体表具骨板或棘刺,无鳞,口部宽大,须发达,适应底栖生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淡水流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拉普拉塔河流域,少数种类扩散至中美洲。杂食性偏肉食,以藻类、水生植物、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幼鱼依赖浮游生物。

鳄鱼比目鱼标本

鳄鱼比目鱼(学名:Cynoglossus acuticeps,英文名:Crocodile Tongue Sole)舌鳎科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浅海(50-200米)。体侧扁,双眼位于左侧,口部不对称,形似鳄鱼头部,故得名。因底拖网滥捕及栖息地破坏(珊瑚礁退化)导致种群衰退。

鲶鱼标本

鲶鱼,鲇形目(Siluriformes),包含约36科4000余种,涵盖鲶鱼、胡子鲶、土鲶等。全球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南美洲。部分物种(如埃及胡子鲶 Clarias gariepinus)因养殖扩散至全球,但极少成为入侵种。以藻类、水生植物、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幼鱼依赖浮游生物。

草鱼标本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鲤科草鱼属的鱼类动物。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钝;口端位,成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眼小,眼径小于吻长;下咽齿呈梳型,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较暗。 [15]因其主食水草,故名。 [16]与青鱼、鲢、鳙并称“四大家鱼”。

鲤鱼标本

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科名:Cyprinidae)是鲤科中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大型淡水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河流、湖泊及水库,因其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而被人类驯化超过2000年,被誉为“淡水文化的基石”。欧亚大陆温带至热带淡水流域,如黄河、长江、伏尔加河、多瑙河。北美、澳洲等地的淡水生态系统,部分物种成为入侵种(如锦鲤在北美泛滥)。

大松鸡标本

大松鸡(学名:Tetrao urogallus)是松鸡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寒温带针叶林和混交林,因其独特的求偶行为与生态重要性被誉为“森林中的雷鸟”。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区。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及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依赖成熟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及林缘灌丛,偏好积雪深厚且避风的区域。

婆罗洲河鲱标本

婆罗洲河鲱(学名:Sardinella borneensis,英文名:Borneo River Sprat)是东南亚婆罗洲岛特有的一种小型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该岛的淡水及河口生态系统,是当地渔业的重要资源。属于鲱形目鲱科,包含约20种河鲱属鱼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及淡水流域的常见类群。特有于婆罗洲岛的卡普阿斯河、巴里托河及京那巴当岸河流域,常见于洪泛区、河口及低盐度沿海水域,偶见于近海海域。

奥里诺科河短颌鲮标本

奥里诺科河短颌鲮属于脂鲤目(Characiformes)石首鱼科(Prochilodontidae),包含约20种短颌鲮属(Prochilodus)鱼类。是南美洲奥里诺科河流域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是当地重要的食用鱼种,因肉质细嫩、繁殖力强而闻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奥里诺科河流域,常见于干流、支流及洪泛区湖泊,偏好沙质或砾石底质的中下层水域。

须鼬鳚标本

须鼬鳚(学名:Barbulifer ceuthoecus,科名:Ophidiidae)是一类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深海底层的小型肉食性鱼类,因其头部具肉质触须而得名,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神秘的“隐士”物种。属于鼬鱼目鼬鱼科,包含约20属150余种,如须鼬鳚属、鼬鳚属。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至温带海域,常见于大陆架边缘的深海底层(水深100-1000米),尤其偏好岩质或珊瑚礁斜坡区域。

鲶鱼标本

鮠科鲶鱼(学名:Bagridae 科,代表物种如长吻鮠 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的肉食性底栖鱼类,因其头部宽大、体表无鳞且肉质鲜美而闻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鮠科,包含约20属1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萨尔温江及印度恒河平原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常见于底层缓流或静水区域。

大西洋灯笼鱼标本

大西洋灯笼鱼(学名:Anomalops katoptron,科名:Anomalopidae)是大西洋热带和温带海域特有的深海发光鱼类,以其头部独特的发光器官闻名,被称为“海洋中的手电筒”。属于鮟鱇目灯笼鱼科,包含约5属20种,如大西洋灯笼鱼和南方灯笼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东西两岸的热带至温带海域,如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沿岸及西非海域,栖息于珊瑚礁、岩礁或沉船等结构复杂区域。

亚洲泥鳅标本

亚洲泥鳅(学名:Synbranchidae 科,代表物种如黄鳝 Monopterus albus)是一类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淡水底栖鱼类,具有高度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常被称为“稻田鱼”或“沼泽鳗”。属于合鳃鱼目合鳃鱼科,包含约15属100余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及印度恒河平原的稻田、沼泽、河流及池塘。

亚洲红尾鲶鱼标本

亚洲红尾鲶鱼鮠科,学名:Bagridae 科,代表物种如长吻鮠)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的肉食性底栖鱼类,因其尾部常呈红色或深色斑纹而得名,是鮠科鱼类的典型代表。属于鲇形目鮠科,包含约20属1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萨尔温江及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常见于河流、湖泊及沼泽的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