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鸟是鸵形目恐鸟科鸟类。腹部羽毛黄色,其他部位为黄黑色相间。身躯肥大,上肢退化,下肢粗短;脖子覆有羽毛,且较短;有3根脚趾。1843年被欧文命名为恐鸟,意为使人惊恐的大鸟。18世纪中期,被欧洲移民大量捕食;到18世纪后期,越来越难被人们捕捉到;1800年是人们能抓到的最后一年。新西兰北岛种群于17世纪灭绝,南岛种群于1850年灭绝。
游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隼形目隼科。体型最大的隼类,体长45-60厘米,翼展90-115厘米,喙部弯曲尖锐,足部覆有强健的栉状鳞片,适应撕裂猎物。体型粗壮,雄鸟体长48-56厘米,雌鸟更大(58-60厘米);雄鸟通体灰蓝色,腹部具深色条纹,雌鸟体色偏棕褐,具深色斑点。主食旅鼠、雪兔、海雀及雉鸡,俯冲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利用重力加速度(约25g)一击致命。
绿阔嘴鸟,学名:Calyptomena viridis,雀形目阔嘴鸟科,体型圆胖,喙宽大且短,体羽以翠绿色为主,喉部具栗色斑块,雌鸟体色较雄鸟暗淡。东南亚热带雨林,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泰国南部及新加坡。栖息于低地原始林、次生林及竹林,海拔通常低于600米。主食榕树果实(如无花果)、浆果,兼食昆虫(甲虫、毛虫)及蜘蛛;宽喙可快速剥离果实果肉。
大蝾螈,学名:Siren lacertina,钝口螈科钝口螈属,别名:蜥蜴蝾螈、沼泽蝾螈。无后肢,前肢短小,体表具黏液腺,体长可达90厘米,皮肤光滑无鳞,呈黄褐色至深绿色,具深色条纹或斑点。分布北美洲东南部淡水湿地,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及密西西比河流域。栖息于沼泽、泥炭沼、溪流及稻田,水深通常为0.5-1.5米,依赖腐殖质底质。主食水生昆虫幼虫(蚊、蜉蝣)、甲壳类。
塘鹅,学名:Morus bassanus,鲣鸟目塘鹅科。体型最大的塘鹅,体长80-100厘米,翼展165-180厘米,喙长且尖端膨大,羽毛纯白,翼尖黑色,喙基部有蓝绿色裸露皮肤。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温带及寒带海域,繁殖地集中在加拿大、爱尔兰、英国、冰岛及日本北部岛屿。非繁殖期扩散至热带海域,但极少深入赤道。主食沙丁鱼、鲭鱼等集群鱼类,单次潜水可捕获1-3条鱼;幼鸟期需成年个体反刍半消化食物喂养。
加拉帕戈斯象龟(加拉帕戈斯巨龟)学名:Chelonoidis nigra,龟鳖目陆龟科,是体型最大的陆龟之一,壳高可达1.2米,重达417公斤;甲壳呈穹顶状或鞍形,依亚种差异分化;寿命可达150年以上。以仙人掌、藤蔓、草类为主食,胃酸强酸分解木质纤维。雨季补充花瓣与果实,旱季依赖地衣与刺梨仙人掌。
王企鹅科(Aptenodytes)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周边亚南极岛屿(如南乔治亚岛、罗斯海),栖息于浮冰区及沿海无冰地带。企鹅中体型最大、羽毛黑白分明,耳部及喙部具橙黄色斑块,适应极地严寒环境。体高可达1.2米,体重22-45公斤,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企鹅。肉食性,以南极磷虾(占饮食90%)、鱼类(如南极鳕鱼)及头足类为主食,潜水深度可达500米。
大松鸡(学名:Tetrao urogallus)是松鸡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寒温带针叶林和混交林,因其独特的求偶行为与生态重要性被誉为“森林中的雷鸟”。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区。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及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依赖成熟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及林缘灌丛,偏好积雪深厚且避风的区域。
犰狳,犰狳科(学名:Cingulata 目,科名:Dasypodidae)是一类生活在美洲的独特哺乳动物,现存约20种,其标志性特征是覆盖全身的骨板甲壳,被称为“活的铠甲”。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北至美国南部(如九带犰狳 Dasypus novemcinctus),南至阿根廷。属于有甲目(Cingulata),与已灭绝的雕齿兽(Glyptodon)有近缘关系,是南美洲哺乳动物演化的独特分支。
斑鹿(学名:Axis axis)是鹿科、斑鹿属动物的一种偶蹄动物。站立时肩高0.6-1米,体长约1.5米。雄鹿生角,分三叉,可长达75厘米。该物种身体颜色呈红色,腹部、腿内侧和短尾巴下方有白色。雄性往往颜色较深,面部有黑色斑纹。特征性的白斑出现在两性中,并在动物的一生中纵向成行延伸。一条黑色的背部条纹贯穿动物的背部。
山羊(学名:Capra hircus)是牛科山羊属哺乳动物。又称夏羊、黑羊。 世界上有15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奶山羊、毛山羊等;中国有4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沂蒙黑山羊、沧山黑山羊等。山羊外形结构紧凑,胸深而宽广,肋骨拱起,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端正,骨骼结实,乳房发育良好且具弹性,乳头大而整齐。嘴尖,牙锐、唇薄。公母羊均有角、有须。被毛多为白色,占85%以上,外层为粗毛、内层为绒毛。
扭角林羚是偶蹄目牛科林羚属哺乳动物。皮毛主要为灰色,带有白色的条纹在鼻子上有明显的V形白毛,面部两侧有白色小点。耳朵为漏斗状,具有长的喉穗;只有雄性有角,角长1.7米。平均寿命8-12年。扭角林羚分布在非洲东部到南部。栖息在透光的森林或者浓密的灌从中,常见于多山或多石的地区。昼夜活动,5-6头雌性形成没有等级的群体,而2-10头雄性形成单身群体。素食性动物,以树叶、草木植物、块茎、花、果实为食。
绵羊(Ovis aries)是偶蹄目牛科绵羊属哺乳动物。体躯丰满,被毛绵密;头短;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角细小;颅骨上具泪窝,鼻骨较隆起;四蹄有趾腺;嘴尖、唇薄而灵活;体重自数十千克至百余千克不等,自然寿命约15年。
懒熊是食肉目熊科懒熊属哺乳动物,全身黑色,极少是深褐色或红褐色,胸部有一块新月形的白斑,吻鼻和面部颜色浅。毛长而凌乱。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40岁。懒熊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栖息于干早和湿润森林、灌木林、稀树草原和草原,大都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偶尔能分布到海拔2000米,如印度的西高止山脉。主要以白蚁为食,也吃小型的脊椎动物、果实和昆虫。
绵羊(Ovis aries)是偶蹄目牛科绵羊属哺乳动物。体躯丰满,被毛绵密;头短;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角细小;颅骨上具泪窝,鼻骨较隆起;四蹄有趾腺;嘴尖、唇薄而灵活;体重自数十千克至百余千克不等,自然寿命约15年。
旋角羚属于牛科动物。旋角羚的脖子比较短,肩比臀部略显高些;四肢较粗,脚蹄宽大;尾圆且细,长25-35厘米,末端具有长毛;冬季的毛长而且粗糙,主要为灰褐色,夏季时的毛为沙黄色;头部前额有较大片的黑色簇毛;眼较小;雌雄的角长80厘米左右,角相对来说比较细,分别向后外侧再向上弯曲,并略相似于扁的螺旋状。还有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在它们的前额处有一块比身体毛色要深得多的毛,而脸部的毛却又比身体上的毛还要白。
山羊(学名:Capra hircus)是牛科山羊属哺乳动物。又称夏羊、黑羊。 世界上有15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奶山羊、毛山羊等;中国有40多个山羊品种,包括沂蒙黑山羊、沧山黑山羊等。山羊外形结构紧凑,胸深而宽广,肋骨拱起,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端正,骨骼结实,乳房发育良好且具弹性,乳头大而整齐。嘴尖,牙锐、唇薄。公母羊均有角、有须。被毛多为白色,占85%以上,外层为粗毛、内层为绒毛。
又称黑八哥,属于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体形较大,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形似冠状;尾羽和尾下覆羽具有白色的端斑;嘴为乳黄色,脚也是黄色的。叫声似家八哥,经过训练能够模仿人类语言,是著名的笼鸟。以蝗虫、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是群居鸟类,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会组成一个由数十只到数百只的群体,一同觅食和栖息,并通过复杂的交流方式维系群体之间的关系。
白尾海雕(White-tailed Eagle),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一种大型猛禽,广泛分布于温带欧亚大陆。它们通常生活在靠近大型开放水域的地方,如沿海盐水区、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和河流。白尾海雕以其强大的捕猎能力和机会主义的食腐行为著称,主要捕食鱼类和水鸟。
普氏野马,是属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哺乳动物;其体形似家马,头大颈粗,耳短小而圆,无长额毛,鬃毛短而直立,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脊线,尾基部毛短,四肢下部前面黑色;其夏毛背部浅棕色,体侧色淡,腹部黄白色:冬毛长而厚,毛色较淡,呈浅黄色。普氏野马别称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因人类无情的猎杀、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原因,普氏野马于上个世纪中叶在野外灭绝。
黑天鹅,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鸟类动物。黑天鹅背覆花絮状灰羽;颈部细长,常弯曲成优雅的“S”形;喙鲜红色,前端有“V”形白带;虹膜赤红色,跗跖和蹼黑色。其体貌特征为全身除初级飞羽小部分为白色外,其余通体羽色光亮漆黑,故名。
南象海豹,是海豹科象海豹属哺乳动物。雄兽体长6.5米,重4000千克。雌兽略小,体长3.5米,重1000千克。生殖雄兽约为雌兽的4倍大。体呈纺锤形,甚粗胖,但身体柔软,可向背厚弯曲成U形。雄兽鼻子呈长鸡冠状,兴奋或发怒时就膨胀。体色银灰,老兽淡褐和淡黄,成污秽色调,背侧深于腹侧。门齿小,雄兽犬齿大。
犰狳,是贫齿目 犰狳科 哺乳动物。骨质甲覆盖头部、身体、尾巴和腿外侧,头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骨质甲分开,身体中的骨质甲成带状,可以灵活活动;在身体没有骨质甲的地方长有稀疏的毛;前脚上生有强有力的爪子 。犰狳因其身上九层的带形物而得名。一只犰狳一年里可以吃掉有毒蜘蛛、蝎子、蚂蚁、甲虫等虫类100千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治虫害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