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棕榈(Howea belmoreana (C. Moore et F. Muell.) Becc.)是棕榈科豪爵椰属的丛生灌木植物。株高可达1~2米;茎短而粗壮,节密;叶羽状全裂,长可达50~80厘米,先端弯垂平展,叶色墨绿,表面有光泽,叶柄腹面具浅槽;肉穗花序于根茎处抽出;果熟时红褐色,近圆形;果期10~12月。
加那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是棕榈科刺葵属植物,因产于非洲的加那利群岛而得名。单干直立,自然高度可达18米,干径50-90厘米,幼时被以枯叶,老树则叶柄基部残存。具波状叶痕,羽状复叶,顶生丛出。雌雄异株,肉穗花序自叶间抽出,长可达2米。浆果,果实卵状球形至长椭圆形,先端微突。种子椭圆形,中央具深沟、灰褐色。每年3-4月问抽生花序,5月上旬开花,花小,9-10月间果实成熟。
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 L.)是棕榈科海枣属乔木植物,佛焰苞长,大而肥厚,雄花具短梗,白色,雌花近球形,具短梗;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成熟时深澄黄色,果肉肥厚;叶羽片线状被针形,灰绿色,具龙骨突起,叶柄细长,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可可椰子;为棕榈科椰子属一种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3-4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顶端微具3棱,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椰子(Cocos nucifera L.),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所结的果,该植物为乔木状植株高大茎粗壮;叶羽状全裂,羽片多数呈线状披针形,叶柄粗壮;花瓣呈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种子萌发时由孔穿出,果腔富含胚乳和汁液,果皮精简,种子萌发多余;花果期主要在秋季。椰子树的起源中心地在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等地,考古学家曾在那里的冲积层内发现100万年以前的椰子化石。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别名可可椰子;为棕榈科椰子属一种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3-4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顶端微具3棱,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别名可可椰子;为棕榈科椰子属一种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3-4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顶端微具3棱,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别名可可椰子;为棕榈科椰子属一种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3-4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顶端微具3棱,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别名可可椰子;为棕榈科椰子属一种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3-4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长15-25厘米,顶端微具3棱,果腔含有胚乳、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是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其树干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具细圆齿;花小黄绿色,卵球形,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花序大型多分枝;果实阔肾形,有脐和白粉,成熟时由黄变为淡蓝色;种子胚乳角质;花期4月,果期12月。棕榈之名始见于中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是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其树干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具细圆齿;花小黄绿色,卵球形,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花序大型多分枝;果实阔肾形,有脐和白粉,成熟时由黄变为淡蓝色;种子胚乳角质;花期4月,果期12月。棕榈之名始见于中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大丝葵是棕榈科丝葵属乔木状;树干基部膨大去覆被枯叶,呈淡褐色,具环状叶痕和不明显纵裂缝;叶片亮绿色,幼龄树叶裂片边缘具丝状纤维,随年龄成长而消失,叶柄粗壮,淡红褐色;花序长于叶,下垂,花单生,花萼钟状,花冠长于花萼,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线状箭头形;果小,宽椭圆形、卵球形或球形,内果皮薄,壳质;种子椭圆形或卵球形,稍扁;花期5-6月,果期9月。原产墨西哥西北部。中国南方有引种栽培,常与丝葵一起栽培。
丛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是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其树干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具细圆齿;花小黄绿色,卵球形,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花序大型多分枝;果实阔肾形,有脐和白粉,成熟时由黄变为淡蓝色;种子胚乳角质;花期4月,果期12月。棕榈之名始见于中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布迪椰子(学名:Butia capitata Becc.)是棕榈科,布迪椰属常绿观赏树种,单干型,高可达8米,老叶基残存包裹于树干,粗壮、坚硬。羽状叶,弯曲如弓形,有羽片对,厚革质,叶端尖锐,小叶片长灰绿色,叶柄具刺;雌雄同株;花序腋生,花序梗及花瓣均为紫红色,果卵球形,成熟时为橙红色;种子圆形或近圆形,核果内有种子。布迪椰子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与乌拉圭,中国黄淮流域及京津地区有引种栽培。
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 L.)是棕榈科海枣属乔木植物,佛焰苞长,大而肥厚,雄花具短梗,白色,雌花近球形,具短梗;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成熟时深澄黄色,果肉肥厚;叶羽片线状被针形,灰绿色,具龙骨突起,叶柄细长,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马尼拉棕榈树(Adonidia merrillii)是一种原产于菲律宾(巴拉望岛和丹朱甘岛)的棕榈树种。这种棕榈树在东亚种植了几个世纪,然后成为西方的主食。据报道,它在西印度群岛和佛罗里达归化。它通常被称为“圣诞棕榈”,因为它的果实会变成鲜艳的猩红色,并且在冬天往往是这种颜色。这种手掌通常相当小而细长,通常达到8 米的高度,但在某些情况下已达到 40 英尺以上。
加那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是棕榈科刺葵属植物,因产于非洲的加那利群岛而得名。单干直立,自然高度可达18米,干径50-90厘米,幼时被以枯叶,老树则叶柄基部残存。具波状叶痕,羽状复叶,顶生丛出。雌雄异株,肉穗花序自叶间抽出,长可达2米。浆果,果实卵状球形至长椭圆形,先端微突。种子椭圆形,中央具深沟、灰褐色。每年3-4月问抽生花序,5月上旬开花,花小,9-10月间果实成熟。
竹棕榈,是一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的观赏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热带植物,可以长到6-12米高,宽度在3-5米之间。在马达加斯加的原生态环境里生长在湿润的森林地区。它在富含营养、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最好,喜欢明亮、部分阴影的地方。它能够忍受全日照,但长时间的直接阳光可能会烧伤叶片。
酒瓶椰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干高1-3米,径35-70厘米;茎干下部肥大,形似酒瓶,环节明显;羽状复叶,拱形生长,略呈旋转;小叶披针形,叶面略带红色;花序由冠茎基部长出,分枝下垂;果实椭圆形,紫黑色;花期8月;果期翌年3-4月。
假槟榔(学名: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又称亚历山大椰子,为棕榈科假槟榔属下的一个种。假槟榔学名是以丹麦公主雅莉珊卓命名,与世称亚历山大大帝并无关系,因此如以雅莉珊卓椰子为中文名似乎更具文化意涵。假槟榔原生地为澳洲,圆柱形树干高耸直立,树叶丛生于干顶,纤细独特的外型成为颇受喜爱的景观树或是行道树。
假槟榔(学名: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又称亚历山大椰子,为棕榈科假槟榔属下的一个种。假槟榔学名是以丹麦公主雅莉珊卓命名,与世称亚历山大大帝并无关系,因此如以雅莉珊卓椰子为中文名似乎更具文化意涵。假槟榔原生地为澳洲,圆柱形树干高耸直立,树叶丛生于干顶,纤细独特的外型成为颇受喜爱的景观树或是行道树。
椰子(Cocos nucifera L.),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所结的果,该植物为乔木状植株高大茎粗壮;叶羽状全裂,羽片多数呈线状披针形,叶柄粗壮;花瓣呈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种子萌发时由孔穿出,果腔富含胚乳和汁液,果皮精简,种子萌发多余;花果期主要在秋季。椰子树的起源中心地在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等地,考古学家曾在那里的冲积层内发现100万年以前的椰子化石。
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 L.)是棕榈科海枣属乔木植物,佛焰苞长,大而肥厚,雄花具短梗,白色,雌花近球形,具短梗;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成熟时深澄黄色,果肉肥厚;叶羽片线状被针形,灰绿色,具龙骨突起,叶柄细长,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富贵棕榈(Howea belmoreana (C. Moore et F. Muell.) Becc.)是棕榈科豪爵椰属的丛生灌木植物。株高可达1~2米;茎短而粗壮,节密;叶羽状全裂,长可达50~80厘米,先端弯垂平展,叶色墨绿,表面有光泽,叶柄腹面具浅槽;肉穗花序于根茎处抽出;果熟时红褐色,近圆形;果期10~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