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龟属(学名:Caretta):是龟鳖目、海龟科的海洋动物。体长100-200厘米,体重约为100千克。头较大,宽约15厘米;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喙。比绿海龟多1个爪,适于游泳。尾巴较短。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主要捕食底栖或漂浮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头足类动物、水母和其它无脊推动物。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也有分布。
蝎螺成贝体长95 - 220毫米,雌雄异体。壳为纺锤形。螺塔高度适中,其各层为弱龙骨状。壳轴的滑层很发达,在外唇通常有指状突起。最具特色的是双眼发达,眼柄上有长而尖的触手,可自由伸缩。壳表面饰纹雕刻丰富多彩。壳口多狭长,具前、后水管沟,外唇宽厚,前端常有虹吸道。壳边近前端呈锯齿状,称为“凤凰螺缺刻”,这个缺刻是该螺类右眼伸出偷窥外界环境变化的管道。厣小角质,边缘呈锯齿状。
紫海胆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捕捞品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大连紫海胆”区分开来。因为大连的光棘球海胆呈紫色,所以有“大连紫海胆”之称,但是实际上不是同一物种。生活在水深3 一07 米、大型海藻类生长繁盛的岩礁区,喜栖息于岩礁的背光处或石缝间,常在栖息处钻洞,并藏于其中。借助管足和棘刺的运动在海底甸 .甸,每5分钟移动几厘米。
栉孔扇贝,是珍珠贝目扇贝科栉孔扇贝属贝类。贝壳呈扇形,两壳低扁,壳高略大于壳长;背缘直,腹缘圆;壳顶尖,壳顶的前后方具有壳耳,前耳大;右壳前耳下有足丝孔;两壳大小近相等,但右壳较平,左壳较凸;肋上伴生有棘状突起,壳色有变化,一般为浅褐色;壳内面颜色浅,多呈粉红色,有与壳面相同的胁纹;铰合部直,无齿,内韧带位于三鱼韧带槽中。因其贝亮薄而坚硬,上有多条放射肋,外观酷似葵扇,且右壳前耳腹面有一凹陷。
扇贝是珍珠贝目海扇蛤科的软体动物。贝壳较大,近圆形;背缘直;壳顶近背缘中部;前后具耳,多数种前后两耳不等;一般右壳前耳下方具有足丝孔,其腹缘具数枚小栉齿;贝壳表面常有各种形状的放射肋,肋上具有鳞片或小棘;生长纹细密而规则。壳色多种多样;贝壳内面色浅而略具光泽,常有与壳表对应的内肋,肌痕较明显;内韧带褐色,位于三角形的韧带槽中。外套缘厚,有发达的外套眼和触手,无水管。
蝾螺科下的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梨形。壳的高度与宽度相差不大。贝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杂,有的还有螺肋、棘、凹槽或突起等。壳口内面具有珍珠光泽。大部分蝾螺种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海洋中,以热带水域为多。从潮间带至水深3400米的海底都有发现,它们喜欢栖息于浅海有藻类生长的岩石、珊瑚礁附近。常见旳蝾螺种类有猫眼蝾螺、银口蝾螺、金口蝾螺、夜光蝾螺等。蝾螺肉可食,贝壳可雕刻艺术品。
硬囊海胆从侧面看其巨大的介壳呈锥形,并有扁平的基座花瓣短而宽,很显眼,专门用来呼吸,活着时,花瓣上还长有管形足,步带区间骨板矮小而宽阔。嘴位于下部表面中心,有5个明显的突出部分,故呈星状,肛门位于上部表面的后侧里,原先的表面长有许多短小,纤细的壳针,幼年标本的锥状形不明显。在美国东部的砂质石灰石表面上很常见。
天王赤旋螺,又名佛罗里达马康克螺,是亚热带及热带一种极大的掠食性海螺。它们是美国海域最大的腹足纲。天王赤旋螺的壳长60厘米。壳呈梭形,有一条长的虹吸管,具有达10个螺旋。幼体的壳呈鲜橙色,随着长大而变成灰白色至鲑橙色,有浅黄褐色或深褐色的角质层。天王赤旋螺被其他大型海生掠食者所掠食,包括左旋香螺、女王凤凰螺及骨螺属。它们也有同性相食的情况。在水族箱内,它们也会吃细小的寄居蟹。
精巧骨螺是骨螺科动物,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螺层约8层,缝合线浅,为海底拖网习见的种类。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有1尖刺;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校长刺,其间有的还具1支短刺。体螺层纵肿肋之间有5~7条细弱的肿肋。壳面的螺肋细而高起。前沟很长,几乎呈封闭的管状,其上尖刺通常不超过前沟长度的1/2。厣角质。主要分布于暖海,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我国浙江以南沿海有分布。
灰眼雪蟹是一种雪蟹,产于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西北部。它与红眼雪蟹极为相似,售卖时通常笼统地称为“雪蟹”,在加拿大又称为皇后蟹,在日本又称“松叶蟹”、“北海松叶蟹”,其中最名贵为福井县出产之“越前蟹”乃日本皇室贡品,其价格远高于其他雪蟹,亦只有福井县出产的雪蟹方可称为越前蟹,上述名字在日本单指雄蟹,而雌蟹则称为“香箱蟹”,因为在日本是一种人气很高的食材,各地实际还存在许多土名。
玛瑙宝螺是腹足纲宝螺科的软体动物。贝壳呈卵圆形,螺层内卷。壳口狭长,外唇和内唇有细齿,齿舌纽舌形。外套膜薄、二叶型,活体几乎完全覆盖贝壳。螺旋部至成体时几乎消失,成体无厣。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从潮间带至较深的岩礁、珊瑚礁或泥沙海底均有其踪迹。主要以藻类或珊瑚动物等为食。因其美丽的外形,而倍受广大贝类收藏者的青睐,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
粗裸肋珊瑚是裸肋珊瑚科裸肋珊瑚属的一种动物。珊瑚骼皮壳分枝状,分枝短而阔,可以彼此融合,顶端为二分叉扇形。非珊瑚杯表面的脊塍之间的谷不连续,浅。谷底有扁平的轴柱,或轴柱上有结突。隔片稍突起,主要隔片与次要隔片交替排列,隔片边缘有齿,两侧有颗粒,6—9个隔片与轴柱相连,生活时粉红黄色,或胭脂红色。国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脑珊瑚呈圆形,表面有深深的凹槽,看上去就像人的大脑。这类珊瑚由一排排的珊瑚虫的触手整齐地排列在珊瑚虫的两侧,口长在底部,形如凹槽。珊瑚的圆形构造有助于它们承受海浪的冲击。陵水新村港、新盈邻昌、涠洲岛、华光礁、盘石屿、仙娥礁、信义礁。 特征:珊瑚骼多褶叶状,边缘叶片状或群体成半树木状,中心有大小不等的小叶片扭曲成耳状突起。非珊瑚杯表面,隔片形成连续的脊塍,中央厚、边缘薄。在叶片末端裂成不规则。
蜘蛛螺属于中腹足目凤螺科贝类动物。蜘蛛螺贝壳坚固结实,形似蜘蛛,壳高155毫米,壳宽80毫米,螺层约9层,壳面密生细的螺肋,在各缝合线的上方,壳面突然扩张,形成肩角,其上生有不发达的结节,在体螺层的上方则有2条比较发达的结节列,在下部数螺层的缝合线下方还有一条宽而低平的环带状突起,壳色黄白,杂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其国内分布在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国外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广泛分布。
砗蚝又名熊爪蛤、五爪贝,是砗磲科砗蚝属的一种双壳贝类动物。砗蚝的壳长一般为153毫米,高117毫米,宽113毫米,个别大型者长可达385毫米,高达250毫米,重达10千克。壳内面白色,有光泽,外壳曲起成弓状,表面有放射性花纹,有红色小平的小斑点。砗蚝栖息在珊瑚礁和近礁环境的浅水区,这些环境经常暴露在强流和波浪的活动中砗蚝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水中的其他养分等微粒物质为食。
杯形珊瑚属共有18个物种。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身体呈六分的两辐射对称,口部体壁内陷形成口道,胃腔内体壁的内胚层向心延伸形成隔膜。肌肉发达,中胶层中有细胞存在,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可形成骨骼。海产,群体,有骨骼,可造礁,口道沟的存在使其身体呈现两辐射对称。具隔膜,隔膜可支持增大消化面积。隔膜丝具刺细胞,内、外胚层都有刺细胞。生殖腺起源内胚层。颜色通常褐色、粉红色或黄色。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
蚌蛎也被称为圆蛤、硬壳蛤蜊或鹌鹑,是一种可食用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原产于北美和中美洲的东海岸,从爱德华王子岛到尤卡坦半岛。它是许多无关的可食用双壳类动物之一,在美国通常简称为蛤蜊。硬蛤在整个新英格兰、北部到加拿大以及美国东海岸到佛罗里达州都很常见;但它们在科德角和新泽西州之间特别丰富,在那里播种和收获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商业形式。例如,该物种是切萨皮克湾下游悬浮食性底栖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鹦鹉螺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贝壳最大可为26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不超过20厘米。一般只有16厘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壳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贻贝,是软体动物门贻贝科海洋生物。贝壳呈楔形,壳表呈黑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贝壳内面呈灰蓝色,壳缘具有外表皮卷入的窄缘,闭壳肌痕及外套痕比较明显。铰合部具有2-5个粒状小齿;韧带细长位于壳背缘、呈褐色。外套薄,外套缘厚。贻贝在中国沿海广有分布。生长在海滨岩石上,多栖息于海水潮流急速、水质澄清的海区,对赤潮、污水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食物主要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
笔螺 mitre shell,腹足纲前鳃亚纲笔螺科海产螺类。壳厚,典型的呈子弹状,又略似主教冠,故此英文名主教冠螺。笔螺在印度-太平洋区很普遍,栖于浅海沙底。最大的一种主教笔螺长10公分,壳面白色,有红黄色斑块。贝壳白色,螺塔圆,缝合线 浅; 壳表有红斑列,色泽绚丽。
大笋螺,是笋螺科动物,贝壳细长,螺塔状,螺层多。壳大型而粗壮,淡肉色而有光泽,各螺层通常有黑色斑纹,体层下半部斑纹较淡,壳长可达27公分。贝壳重,有光泽,体层宽,壳口长。后期螺层微凸且平滑。早期螺层有弱纵脊,壳表乳白色,有褐色花纹组成的断裂螺带。壳口小,缝带明显,没有脐孔。外唇没有增厚,内部平滑。轴唇扭转。口盖卵形,核位于下方。齿舌缺乏或仅有边缘齿。栖息于热带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海砂底,肉食性。
大理石芋螺壳轮廓总体直,靠近上部的部分略微凸起。肩部呈角状,强的结节到几乎光滑。螺塔呈低到相当高,轮廓从直到轻微凹。次体螺层有从强到弱的结节。成年壳体最后一层缝合线下的斜坡呈凹陷,带有2-4个弱的螺旋方向凹槽和线,螺旋的雕刻经常磨损。体螺层靠近底部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方通常带有弱的等距的螺旋肋。大理石芋螺的毒性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但是毒性明显强过毒蛇的好几倍。
抹香鲸是鲸目、抹香鲸科的海洋哺乳动物。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是体型最大的齿鲸,头部可占身体的1/3。头部巨大,下颌较小,仅下颌有牙齿。无背鳍;潜水能力极强,是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体型似鱼,用肺呼吸。颈短,头似与躯干相联;颈椎愈合;鼻孔为喷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鳍,前臂退化,掌部变长,趾数增加,但从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鱼,有水平尾鳍,游泳靠尾挥动。
双髻鲨,是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真鲨目双髻鲨科鱼类的统称。双髻鲨又称“”锤头鲨”,以其“T”字形的头部形状而得名。双髻鲨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也均有分布, 常在海滩、海湾和河口处出没。前,双髻鲨下属的八个亚种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