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褐卧孔菌属(Fomitopsis)中的一种寄生/腐生真菌。其子实体常寄生于桦树(Betula spp.)心材,形成深褐至黑色的瘤状结构,是温带至寒带森林中极具特色的药用真菌,因传统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备受关注。
肝色伞菌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科(Agaricaceae)中的一种腐生真菌,因菌盖颜色常呈红褐色或类似肝脏的暗紫红色而得名。其子实体形态独特,生态功能关键,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同时也是传统医药与现代研究的潜在资源。
树舌灵芝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灵芝属(Ganoderma)中的一种大型木腐真菌。其子实体呈革质或木质,表面常具龟裂纹,因多生长于树木枝干而得名,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同时在传统医药与现代研究中备受关注。
鳞多孔菌(Polyporus squamosus) 是担子菌门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的典型腐生真菌,因菌盖表面覆盖密集鳞片状突起而得名。它是温带至亚热带森林中最常见的木腐菌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分解者角色,同时具有传统药用价值。主要感染阔叶树(如栎树、桦树、枫香)和部分针叶树(如松树)的枯立木、倒木或腐木。
锥鳞白鹅膏菌,学名Amanita virgineoides Bas,鹅膏菌科, 伞菌目。广东常见毒蘑菇之一。锥鳞白鹅膏菌,广东常见毒蘑菇之一,锥鳞白鹅膏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它可能与松属Pinus 和壳斗科植物形成外生菌根。菌盖直径7~15(20)cm,白色,幼时近半球形,边缘稍内卷,后期扁平至平展,有时边缘上翘。有记载可能可食用,不过以谨慎为好。
蓝黄红菇,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可食用菌类。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扁半球形,伸展后下凹,颜色多样,暗紫灰色、紫褐色或紫灰色带点绿,老后常呈淡青褐色、绿灰色,往往各色混杂,粘,表皮薄,易自边缘剥离,表皮有时开裂,边缘平滑,或具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表皮下淡红色或淡紫色。无气味,味道好。
蓝黄红菇,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可食用菌类。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扁半球形,伸展后下凹,颜色多样,暗紫灰色、紫褐色或紫灰色带点绿,老后常呈淡青褐色、绿灰色,往往各色混杂,粘,表皮薄,易自边缘剥离,表皮有时开裂,边缘平滑,或具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表皮下淡红色或淡紫色。无气味,味道好。
皱牛肝菌(Rugiboletus extremiorientalis)是牛肝菌科的物种,于2015年由中国真菌学家吴刚和朱阳在中国云南发现的物种。菌盖宽4―6 cm,中凸,呈半圆形,后微平展,盖表具短绒毛,丛生成团,后期多 脱落。表面具皱纹突起,具不规则凹陷,锈褐色,深鹿皮褐色,黑锈色,干燥。
子实体一般较小,高8-10cm,幼时包裹在白色卵圆形的包里,当开裂时菌柄伸长。菌盖呈钟形,有不规则起突的网纹,黄色至亮黄色,或呈橙黄色具暗绿色粘液(孢体),有腥臭气味。柄近圆筒形,白黄色或浅黄色,中空呈海绵状。菌托白色,苞状,厚,高约3cm。在日本视为食用菌。
青头菌,生长在松树或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为生长期,雨后产量多。均以成对形式出现,深林中只要发现一朵,在不超出一米范围内必定能发现另一朵,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初球形,本身具有与青草一般的保护色,不容易发现。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浅绿色至灰绿色,表皮往往斑状龟裂,老时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较密,等长,具横脉。菌柄长中实或内部松软,可食用,味道鲜美。
橙盖鹅膏(学名: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是鹅膏科、鹅膏属真菌。子实体大型,菌体幼时菌幕,后渐平展,中间稍凸起,鲜橙黄色至桔红色,边缘具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菌褶黄色,较厚,菌柄圆柱形,淡黄色,菌环生菌柄上部,淡黄色,膜质,下垂,上面具细条纹。菌托大,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卵圆形。
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
变绿红菇(学名: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 Fr. )是红菇科、红菇属真菌。子实体生地上,高可达10厘米。肉质脆,易腐烂,菌盖初呈球形,后期中部稍下凹,周边稍向下卷,盖表淡绿色或灰绿色,多具不规则的铜绿色斑点,菌褶白色,较密柄圆柱形白色光滑,孢子球形成堆时白色,外壁有小疣,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宽鳞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squamosus),属多孔菌科一种,是木栖腐生的中型菇类,可食用。它广泛分布,在北美,澳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发现,生活在硬木树种林中。该物种于1778年由英国生物学家首次描述,当时命名为Boletus squamosus。现名则由瑞典生物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于1821年在《真菌分类系统》(Systema Mycologicum)中提出。
鸡腿菇,亦作鸡腿蘑菇,在中国北方俗称毛头鬼伞,在旧分类发中与其他品种的鬼伞菇同属鬼伞属,但在新分类法中被分入Coprinus属。鸡腿菇是一种野生食用菌,于欧洲、亚洲及北美洲都有发现,依地区气候不同,可能在春末、夏季或秋季雨后发出来。鸡腿蘑菇属中高温型菇类,为草腐土生菌。鸡腿菇成熟后会变成墨汁,采摘后也会在几小时内变成墨汁。有些和鸡腿菇同一科的菇类和酒精饮品一起食用会中毒。
Cuphophyllus pratensis(又名草地蜡伞)是一种属于蘑菇科的伞菌。在北美地区,人们也称其为草地蜡伞、鲑色蜡伞或黄油草地伞。它的子实体高达15厘米,菌盖起初呈凸形,后变平,中央微凹,直径可达12.5厘米。菌盖表面光滑且干燥,呈淡鲑色至橙褐色。菌褶呈蜡质,淡色,广泛附着于菌柄并向下延伸。菌柄光滑,圆柱形或向基部逐渐变细,呈奶油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非淀粉质,椭圆形。
粗鳞青褶伞属于伞菌科下的一个属。这类真菌通常生长在腐生环境中,体型中等至大型。菌盖通常呈褐色至淡褐色的鳞片,直径可达5-25厘米,形状半球状或扁半球状,后期逐渐展开,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随着成熟裂开,顶部的鳞片较大且厚,呈褐紫色。菌柄光滑。白色或淡黄色,一些物种在成熟后会变成绿色。白色或奶油色,部分物种的孢子印甚至呈绿色。通常有菌环孢子厚壁,无芽孔或有平盖芽孔,菌褶内部呈网状结构。
辣红菇(学名:Russula sardonia),俗称樱草脆褶(primrose brittlegill),是一种 红菇科,隶属于俗称脆褶(Brittlegill)的红菇属。这种真菌的颜色为红紫色,并且常于夏季和秋季在温带针叶林中出现。这种真菌的是不可食用的,并且与同类非食用菌相同,都是拥有着辛辣的味道。
赭盖鹅膏菌,Amanita rubescens (Fries 1821),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一种真菌。菌褶白色至近白色,渐变红褐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此种一般可食,但也有报道含溶血物质,加热可以破坏,故不能生食。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3.5-8cm,扁半球形至平展,浅土黄色或浅红褐色,具块状和近疣状鳞片,边缘有不明显的条纹。
秋牛肝菌,也被称为Udazkeneko onddozuri,是一种属于Boletaceae科的蘑菇。学名是Boletus edulis。Udazkeneko onddozuri的帽子呈暗褐色,具有网状纹理,底部呈白色。它的肉质坚实,味道鲜美。它与橡树和松树形成菌根,通常在森林中生长。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找到它。是一种受人喜爱的食用蘑菇,被认为是欧洲某些地区最美味的蘑菇之一。它适合用于制作各种菜肴。
泪褶毡毛脆柄菇学名是Lacrymaria lacrymabunda,通常被称为哭泣的寡妇蘑菇,是一种属于小脆柄菇科的真菌物种。它分布于北美、中美洲、欧洲、北亚洲和新西兰,生长在被干扰的地面上,如林地、花园和公园。这种蘑菇具有墨黑色、纹饰丰富的孢子,质地脆弱易碎。尽管有时被列为可食用物种,但有些人报告在食用后出现胃部不适。
水粉杯伞,分布于台湾,日本,中国,欧洲,北非与北美,为口蘑科植物,也是偶见土栖腐生野菇之一种。此种植物与杯伞相似,不过颜色较似烟云。该菌类生长于夏天的中高海拔林区,数天生,肉质稍脆,菌盖10cm-15cm宽,虽一般认为可食,亦有文献记载食用后会有不适感。
喇叭粉石蕊(Cladonia chlorophaea)是石蕊科真菌。初生地衣体宿存或消失,小形到中形,无粉芽或腹面见有少数粉芽。子器柄高1-3公分,先端渐扩大为喇叭状之杯,单一或自杯缘再发芽形成较小的杯,未着生子囊之杯为全缘;子器柄下部具连续皮层,或呈疣状,或为颗粒状,愈到上部则皮层愈脱落而裸露出髓层,杯侧或杯内具多数颗粒状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