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螺属于中腹足目凤螺科贝类动物。蜘蛛螺贝壳坚固结实,形似蜘蛛,壳高155毫米,壳宽80毫米,螺层约9层,壳面密生细的螺肋,在各缝合线的上方,壳面突然扩张,形成肩角,其上生有不发达的结节,在体螺层的上方则有2条比较发达的结节列,在下部数螺层的缝合线下方还有一条宽而低平的环带状突起,壳色黄白,杂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其国内分布在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国外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广泛分布。
蚌蛎也被称为圆蛤、硬壳蛤蜊或鹌鹑,是一种可食用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原产于北美和中美洲的东海岸,从爱德华王子岛到尤卡坦半岛。它是许多无关的可食用双壳类动物之一,在美国通常简称为蛤蜊。硬蛤在整个新英格兰、北部到加拿大以及美国东海岸到佛罗里达州都很常见;但它们在科德角和新泽西州之间特别丰富,在那里播种和收获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商业形式。例如,该物种是切萨皮克湾下游悬浮食性底栖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鹦鹉螺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贝壳最大可为26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不超过20厘米。一般只有16厘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壳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贻贝,是软体动物门贻贝科海洋生物。贝壳呈楔形,壳表呈黑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贝壳内面呈灰蓝色,壳缘具有外表皮卷入的窄缘,闭壳肌痕及外套痕比较明显。铰合部具有2-5个粒状小齿;韧带细长位于壳背缘、呈褐色。外套薄,外套缘厚。贻贝在中国沿海广有分布。生长在海滨岩石上,多栖息于海水潮流急速、水质澄清的海区,对赤潮、污水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食物主要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
笔螺 mitre shell,腹足纲前鳃亚纲笔螺科海产螺类。壳厚,典型的呈子弹状,又略似主教冠,故此英文名主教冠螺。笔螺在印度-太平洋区很普遍,栖于浅海沙底。最大的一种主教笔螺长10公分,壳面白色,有红黄色斑块。贝壳白色,螺塔圆,缝合线 浅; 壳表有红斑列,色泽绚丽。
大笋螺,是笋螺科动物,贝壳细长,螺塔状,螺层多。壳大型而粗壮,淡肉色而有光泽,各螺层通常有黑色斑纹,体层下半部斑纹较淡,壳长可达27公分。贝壳重,有光泽,体层宽,壳口长。后期螺层微凸且平滑。早期螺层有弱纵脊,壳表乳白色,有褐色花纹组成的断裂螺带。壳口小,缝带明显,没有脐孔。外唇没有增厚,内部平滑。轴唇扭转。口盖卵形,核位于下方。齿舌缺乏或仅有边缘齿。栖息于热带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海砂底,肉食性。
大理石芋螺壳轮廓总体直,靠近上部的部分略微凸起。肩部呈角状,强的结节到几乎光滑。螺塔呈低到相当高,轮廓从直到轻微凹。次体螺层有从强到弱的结节。成年壳体最后一层缝合线下的斜坡呈凹陷,带有2-4个弱的螺旋方向凹槽和线,螺旋的雕刻经常磨损。体螺层靠近底部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地方通常带有弱的等距的螺旋肋。大理石芋螺的毒性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但是毒性明显强过毒蛇的好几倍。
庭园蜗牛属“哈立克斯”蜗牛,原产欧洲中西部的法国、英国等地区,通常栖身于园林或灌木丛中,故称为之“庭园蜗牛”,又叫散大蜗牛。有利密和细致的刻纹,并有多条深褐色螺旋状的色带.阻断于与其相交叉的黄色杂斑或条纹处。,贝壳有4.5~5个螺层、,壳高29~33毫米.壳宽32~38毫米,壳面有明显的螺纹和生长线,螺旋部矮小,胚螺层光滑,体螺层特膨大,在前方向下极度倾斜。
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能摄食大型动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