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是一种属于雨蛙科的两栖动物。它分布于韩国、蒙古的北部、中国的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的南部。雨蛙的成年雄性体长为2.6至4.5厘米,成年雌性体长为2.6至4.1厘米。但是,成年雄性的平均体长为3.1厘米,成年雌性的平均体长为3.5厘米。它们的脚趾上有盘状物,用于攀爬。这种蛙在3或4岁时开始能够产卵或受精。它们以各种昆虫为食,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寻找食物,但如果有昆虫靠近,它们也会在白天进食。
中文名为名古屋达摩蛙是一种属于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它是日本特有的蛙类,分布于日本的东海地方到瀬戸内海沿岸。名古屋达摩蛙传统上被划分为两种地方形态:西部的冈山形态和东部的名古屋形态。这两种形态在基因上有所区别,但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从未在分类学上进行过定义。
黑斑侧褶蛙是一种属于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它分布于俄罗斯紧邻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省区也能看到其身影。它栖息于平原或丘陵的水田、池塘、湖沼区及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地。
黑斑侧褶蛙是一种属于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它分布于俄罗斯紧邻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省区也能看到其身影。它栖息于平原或丘陵的水田、池塘、湖沼区及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地。
中文名为日本飞蛙,是一种属于树蛙科的动物。它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以及琉球群岛。这种蛙类以19世纪的德国动物学家赫尔曼·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的名字命名。日本飞蛙的雄性体长为32-43毫米,雌性体长为43-53毫米。雄性有黄白色的繁殖垫,喉部颜色较深,并有一对狭缝状的声门。手指和脚趾的蹼发育不良;手指尖有环缘沟的截形盘。背部皮肤几乎完全光滑。
中文名为日本飞蛙,是一种属于树蛙科的动物。它分布于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以及琉球群岛。这种蛙类以19世纪的德国动物学家赫尔曼·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的名字命名。日本飞蛙的雄性体长为32-43毫米,雌性体长为43-53毫米。雄性有黄白色的繁殖垫,喉部颜色较深,并有一对狭缝状的声门。手指和脚趾的蹼发育不良;手指尖有环缘沟的截形盘。背部皮肤几乎完全光滑。
树蛙是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树蛙科动物。树蛙体中等或大,一般雄蛙吻端斜尖,雌蛙吻端高钝;舌后端缺刻深,梨骨齿发达,鼓膜明显,指间有蹼或蹼发达,趾间近全满蹼,外侧跖较发达;鼻骨小、蝶筛骨显露,额顶宽或宽短,头部皮肤不与头骨紧贴;舌骨无舌角前突,有翼状突。
对马岛棕蛙也被称为对马岛豹纹青蛙,是一种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的物种。这种物种最初是由Stejneger在1907年基于日本长崎县对马市上神田町三岳的一个雄性标本(USNM 17519)进行新种描述。这个标本的采集地点的海拔高度是160米。
田后蛙是一种属于赤蛙科的蛙类。这种蛙类是日本的特有种,广泛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以及一些周边的小岛上。这种蛙类主要生活在山区和森林内的溪流附近。它们在4月至5月的繁殖季节,会在溪流中的湧水处的岩石缝隙或土壤中产卵。它们的蝌蚪可以在不需要进食的情况下完成变态,开始陆地生活。在非繁殖季节,可以在溪流旁的森林地面的落叶中看到它们。
田后蛙是一种属于赤蛙科的蛙类。这种蛙类是日本的特有种,广泛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以及一些周边的小岛上。这种蛙类主要生活在山区和森林内的溪流附近。它们在4月至5月的繁殖季节,会在溪流中的湧水处的岩石缝隙或土壤中产卵。它们的蝌蚪可以在不需要进食的情况下完成变态,开始陆地生活。在非繁殖季节,可以在溪流旁的森林地面的落叶中看到它们。
飞蛙是一种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的两栖动物。这种青蛙的繁殖方式很特别,它们在地下制造泡沫巢。会在稻田和沼泽的边缘爬行,并在水面以上挖出洞穴。雌性背着体型较小的雄性,两者都会被埋在一个宽6-9厘米、离水面10-15厘米的洞里。这个巢穴的内部通过雌性的运动被抚平,然后在夜晚,被填充了空气泡的白色物质。
飞蛙是一种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的两栖动物。这种青蛙的繁殖方式很特别,它们在地下制造泡沫巢。会在稻田和沼泽的边缘爬行,并在水面以上挖出洞穴。雌性背着体型较小的雄性,两者都会被埋在一个宽6-9厘米、离水面10-15厘米的洞里。这个巢穴的内部通过雌性的运动被抚平,然后在夜晚,被填充了空气泡的白色物质。
泽陆蛙(学名:Fejervarya multistriata)是叉舌蛙科、陆蛙属两栖动物。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1/2;鼓膜圆形。背部皮肤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
泽陆蛙(学名:Fejervarya multistriata)是叉舌蛙科、陆蛙属两栖动物。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1/2;鼓膜圆形。背部皮肤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
泽陆蛙(学名:Fejervarya multistriata)是叉舌蛙科、陆蛙属两栖动物。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1/2;鼓膜圆形。背部皮肤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
川村陆蛙是泽陆蛙的一种复合种,其分布区遍布印度到日本等东南亚地区。泽陆蛙在中国自南向北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但我国有关泽陆蛙及其复合种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
蟾蜍的体粗壮,头宽大,口阔,嘴端圆;眼大而凸出;躯体短而宽,前肢粗壮而长,后肢粗壮而短,左右根部不相遇;全身皮肤极其粗糙,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黑眶蟾蜍,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动物。黑眶蟾蜍个体较大,体长6-10厘米,雄蟾比雌蟾体型稍小;皮肤粗糙,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布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多为乳黄色;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因其外观具黑色的眼眶,故名。
华南树蟾,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树蛙科有10~12属200~3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见到,最著名的华南树蟾当数亚洲的几种飞蛙,如黑掌华南树蟾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和黑蹼华南树蟾R. reiwardt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