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亚芋螺(学名:Conus lampas sauliae),是芋螺科芋螺属下的一种剧毒海洋腹足类软体动物。其分类为灯螺的亚种,因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萨利亚群岛而得名。萨利亚芋螺以独特的壳形、鲜艳的体色及致命的毒液著称,是芋螺科中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毒王”之一。分布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及印度西海岸。偏好水深1-50米的沙质、泥质或珊瑚礁底
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是双壳纲砗磲科中极具特色的海洋贝类,因贝壳表面常呈现番红花般的橙红色斑纹而得名。作为砗磲属中体型较小的成员,它仍是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金乌贼是一类因体色呈现金黄或橙黄色而得名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学名为Sepia esculenta,属于乌贼科中经济价值的种类之一。其体内特有的石灰质内壳、发达的喷水推进系统及独特的变色能力。金乌贼为暖温性近海底栖头足类,依赖浅海复杂环境完成生命周期。要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东海(如山东、辽宁、福建沿海),以及日本本州、九州海域。偏好水深20-100米的沙质或泥质海底(底质含沙量70%以上)。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域的大型远洋鱼类,属于金枪鱼科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种类之一。因体侧具深色条纹(“skipjack”原意为“跳跃的鲭鱼”)和活跃的集群习性得名。鲣鱼是典型的远洋洄游鱼类,体型呈流线型纺锤状,适应高速游泳。全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北纬40°至南纬40°),分布集中于赤道两侧。
巨型蹼足章鱼是典型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八腕目蛸科巨型蹼足章鱼(Callistoctopus macropus),无外壳,身体柔软且高度灵活,为暖温性底栖头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温带海域,偏好复杂栖息环境以躲避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壳类(螃蟹、虾)、软体动物(贝类、乌贼)和小型鱼类,常栖息于浅海(水深1-100米)的珊瑚礁缝隙、岩石洞穴、沉船残骸或沙泥质海底,白天隐蔽,夜间活跃。
菊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软体动物,属于头足类。它们生活在地球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主要分布在海洋中。菊石的外形类似于一个螺旋形的扁圆盘,由一系列螺旋状的室构成。它们的外壳通常由钙质构成,可以保存下来作为化石。菊石的大小范围很大,从仅有几毫米的微小物种到直径超过2米的巨型物种都有。
绿涡螺学名为Turbo viridus,属于涡螺科涡螺属的中型海洋贝类,因壳面具绿色或黄绿色斑纹而得名。螺旋部较短(占总壳长1/3),体螺层(壳下部)宽大呈圆锥形,壳长8-20厘米,壳质厚实坚硬(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表面光滑但具细密的生长线;壳面布满深浅相间的绿色或黄绿色斑纹(部分个体具白色或褐色条纹),整体颜色以翠绿、橄榄绿为主。
东方天使翼螺学名为Pterynotus orientalis(东方翼螺),属于天使翼螺科翼螺属的大型海洋贝类,因壳形宽大如翅膀且具天使般的优雅线条而得名。扇形或翼状,壳长20-40厘米(最大可达50厘米),壳高约为壳长的1.5倍,壳质厚实坚硬(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表面光滑但具细密的生长线;壳面布满放射状肋纹(每厘米约3-5条),肋间具浅褐色或白色斑点,整体颜色以乳白、浅黄为主。
南洋宝贝螺学名为Cypraea tigris(虎斑宝贝)。其壳面具深浅相间的虎斑状花纹,是宝贝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热带海洋贝类之一,因广泛分布于南洋(东南亚)海域而得名。虎斑宝贝是宝贝科中体型较大、壳纹最华丽的种类之一。卵圆形或梨形,壳长5-15厘米,壳高约为壳长的2/3,壳质厚实坚硬(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表面光滑但具细密的生长线;壳面布满深浅相间的虎斑状花纹,整体颜色以金黄、橙黄为主。
蜘蛛螺学名为Lambis chiragra。其壳形独特,壳口细长弯曲如蜘蛛腿,是蜘蛛螺科(Vermetidae)中极具辨识度的热带海洋贝类。螺旋部短小,体螺层(壳下部)宽大呈圆锥形,壳长10-25厘米(最大可达30,厘米)细长弯曲,边缘具细齿状结构(增强闭合紧密性),从壳顶向下延伸如“蜘蛛腿”壳面密布粗壮的肋纹,肋间具深褐色或绿色斑点,整体颜色以灰褐、棕褐为主,部分个体因附着藻类呈淡绿色。
黑鲍学名为Haliotis discus hannai,属于鲍科(Haliotidae)鲍属(Haliotis)的大型海洋贝类,因壳色深暗(黑褐或深棕)且呈圆盘状而得名。黑鲍是鲍属中体型较大、壳形最独特的种类之一,具6-8条短触角,发达呈肉质块状(“鲍肉”),表面具黏液腺,覆盖壳口,边缘具细管状突起。
澳大利亚号角螺学名为Turritella australiensis。其壳形修长似号角,是澳大利亚东海岸特有的大型海洋贝类,因常栖息于浅海岩石区且壳纹独特,成为当地海洋生态的标志性物种。螺旋部极长,体螺层短而宽,整体呈细长的圆锥形或塔形,壳长可达30-50厘米;壳面密布密集的纵肋和细密的生长线,肋间具浅褐色或白色条纹,整体颜色以乳白、浅黄为主,部分个体因附着藻类呈淡绿色。
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 是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中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包含8种广布于北太平洋的大型洄游鱼类。因其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且生态角色关键,被称为“太平洋的银色黄金”。
条纹刺鲀(学名:Diodon holocanthus) 是鲀形目刺鲀科的中小型海水鱼类,因幼体体表具醒目的深色条纹而得名。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防御型鱼类”,其独特的膨胀能力和硬棘结构使其成为海洋中的“生存专家”。
金平头虾虎鱼(学名:Pandaka pygmaea) 是虾虎鱼科平头虾虎鱼属的小型海水鱼类,因头部扁平、体表具金色斑纹而得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底栖清道夫”,也是水族市场中常见的观赏鱼。
斑点鲻鱼(学名:Mugil cephalus) 是鲻科鲻属的广盐性鱼类,因体侧具明显斑点或条纹而得名。该物种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及河口,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研究广盐性鱼类适应机制的典型类群。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海域.成鱼偏好盐度5-35‰的沿海水域,幼鱼多栖息于河口半咸水区或淡水河流的入海口。
角鮟鱇(Ceratias holboelli) 是鮟鱇目角鮟鱇科的深海鱼类,因雌性个体拥有标志性的“发光钓竿”和“巨口”,以及雄性极端的寄生行为,成为深海生态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物种之一。其独特的性别二态性和共生繁殖策略,是海洋生物学中“极端适应”的经典案例。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的深海区域,包括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及新斯科舍半岛外海。
石美人(学名:Holacanthus tricolor) 是鲈形目(Perciformes)雀鲷科(Pomacentridae)的小型海水鱼类,因体侧鲜艳的蓝黄分界色和“岩石般”的稳固姿态得名。主要分布于西大西洋热带珊瑚礁区,是全球水族市场中广受欢迎的观赏主要分布于西大西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及巴西东北部沿海。鱼,也是研究珊瑚礁生态的重要类群。
刺鲀豚是鲀形目下多科鱼类的统称,因遇敌时可膨胀成球状(“河豚”之名源于其遇水膨胀的习性)而广为人知。全球约有150余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部分种类栖息于淡水或半咸水环境。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沿岸海域(如日本海、南海、加勒比海);部分种类适应淡水或 半咸水环境(如中国的暗纹东方鲀、北美密西西比河的淡水河豚)。
铅笔海胆(学名:Eucidaris tribuloides) 是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头帕目下的典型底栖海胆,因长而直的棘刺形似铅笔得名。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浅海,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岩石区居民”。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美国佛罗里达至巴西)、加勒比海、地中海及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如澳大利亚大堡礁、菲律宾);栖息于浅海岩礁区或珊瑚礁缝隙,水深通常不超过50米(常见1-20米)。
豹鲂鮄(学名:Dactylopterus volitans) 是鲉形目鲂鮄科下的一种大型底栖鱼类,因体表具类似豹纹的深色斑点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及地中海,是热带至温带海域的典型“底栖伏击者”。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美国东海岸至巴西,包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及地中海,栖息于水深10-100米的沙泥或砾石底质海域,幼鱼偶见于河口或沿岸浅水区,成鱼多活动于较深水域。
学名:Theragra chalcogramma,鳕形目鳕科鳕属。体延长侧扁呈纺锤形,体表光滑无鳞,背部灰褐色带深色斑点,腹部银白色;口大,下颌略突出,具颏须1根;背鳍3个,臀鳍2个,尾鳍浅叉形。
大西洋驼背豚学名:Cynoscion regalis,鲈形目石首鱼科。体延长侧扁,头部尖钝,吻部短而圆钝,体侧具银白色光泽,背鳍棘部与软条部分离,尾鳍深叉形。分布在西大西洋热带至温带海域,包括美国佛罗里达至巴西沿岸,尤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常见;栖息于沿岸浅水区(水深10-150米),偏好沙泥底质或红树林附近的浑浊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