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圣女贞德骑马雕像位于巴黎的金字塔广场(Place des Pyramides),由法国雕塑家埃马纽埃尔·弗雷米耶(Emmanuel Frémiet,1824-1910)创作。世界各地还有多座这座雕像的复制品,大部分位于法国境内,同时在美国有三座,在澳大利亚也有一座。
这座雕塑位于法国的希农市(Chinon),雕塑由朱尔斯·罗勒奥(Jules Roulleau)于1893年创作,重量达6000公斤。这是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圣女贞德纪念雕像之一。圣女贞德(St. Joan of Arc),法语名为 Sainte Jeanne d’Arc 或 La Pucelle d’Orléans(奥尔良的少女),(1412-1431),是法国的民族英雄。
这尊日本石狮制作于十八世纪。石狮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佛教,并在那里流行起来。这对狮子通常是一雄一雌,雄狮带着一个球,雌狮与幼狮在一起,被认为可以保护建筑物免受有害的精神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后来传播到其他亚洲地区,包括日本及多个国家。
这些石狮也被称为狮犬或“福狮”(foo dogs/fu dogs)。这一概念起源并在中国佛教中流行起来,通常以一对高度风格化的狮子呈现——通常是一只雄狮带着一个球和一只雌狮与幼狮。
这座雕塑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巴德岗杜巴广场的悉提拉克希米庙(Sidhi Laxmi Temple)的楼梯上。 它由国王贾加特·普拉卡什·马拉(Jagat Prakash Malla)在1660年代至1670年代建造。除了这座雕塑外,楼梯两侧共安置了10座雕塑,包括人类、动物(如马、狗、犀牛)以及各种神话生物。
这尊特别的雕像位于斯沃塔克里希纳寺(Swotha Krishna Mandir)的门口,寺庙位于斯沃塔广场。据说这座寺庙最初是由国王悉提纳拉辛赫·马拉(Siddhi Narasingh Malla,1620-1661)的一个儿子建造的,但研究表明,这些雕塑并没有那么古老。
这座雕像位于巴黎的卢森堡花园,由查尔斯-阿瑟·布尔乔亚(Charles-Arthur Bourgeois)于1868年创作。它表现了一位古希腊的诗人正在朗诵他的台词。雕像的细节包括演员头顶戴着一个面具(不是现代的防疫口罩),腰间围着一块羊皮。
这座猴子雕像是18世纪建造的,根据尼泊尔佛教的信仰,它纪念了一只据说曾在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向释迦牟尼佛献上菠萝蜜的猴子。这种特殊的猴子是猕猴的一种。由于这个信仰,在斯瓦扬布纳特佛塔的周围,有大量的猕猴被喂养和保护,以至于现在那里也被称为“猴庙”。斯瓦扬布纳特佛塔自公元5世纪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佛教朝圣地,坐落在加德满都的山丘之上。
这尊佛像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最大的寺庙——Hiranya Varna Mahavihar(黄金大寺)内。这座寺庙因其所有的雕像和建筑都涂有金色而得名“黄金寺庙”。它非常独特,不仅因为其规模较大,还因为其中有一座三层的“释迦牟尼佛”金色宝塔,据说是由12世纪国王Bhaskar Varman建造的。
耶输陀罗大寺(Yasodhar Mahavihar)是尼泊尔帕坦地区的一座重要佛教寺庙,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新瓦尔社区的宗教中心之一,承载着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交融的独特传统。
伽鲁达(Garuda)是印度教、佛教和爪哇宗教文化中著名的神话生物,常被描绘为半人半鹰的形象。作为一种神圣的存在,它在传统上被描述为有着人类的躯干和四肢,同时拥有鹰的翅膀和头部。最初来源于印度教中的神话传说,是毗湿奴(Vishnu)的坐骑和忠实的随从。它象征着速度和力量,同时还被认为是光明的象征,用于驱散黑暗和邪恶。
象头神犍尼萨梵名Ganesha, Ganapati ,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乃将人与象之智慧相结合,尤为印度教中的湿婆派与毗湿奴派所崇奉。因其统御一群善于作祟的侍奉湿婆的小神(伽那),故又称“群主”即伽那之主 。其造型为象头人身,大腹便便,独牙,持斧头、糖果、念珠、莲花,其长牙具有极大的神力,只一击就使伽阇木诃变成 一只巨鼠,成为其坐骑;性格和善仁慈,而于战争中则勇敢坚定。
圣米歇尔喷泉(Fontaine de Saint Michel)位于巴黎的拉丁区,建于1855年至1860年之间,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标。这座喷泉以大天使圣米歇尔战胜恶魔为主题,喷泉中央展示了一幅大理石和青铜材质的壮丽雕塑,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喷泉周围装饰着两侧的雕塑、狮子喷嘴和其他精美的艺术元素,体现了新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是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这座雕像是由法国雕塑家欧仁·路易斯·勒克斯内(Eugène-Louis Lequesne)创作,展示了一位牧神(Faun)的形象。牧神是罗马神话中的生物,具有一部分人类和一部分动物的特征,如山羊的蹄子或耳朵,其灵感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塞特尔(Satyr)。牧神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和野性之神,同时也象征音乐、欢乐和自由。
帕坦杜巴广场位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谷地,是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景点。广场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和石雕而闻名,这座大象雕像更是增添了一份文化深度。大象作为尼泊尔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体现了其在运输、战争、仪式和象征意义上的多重作用。而“Om”符号的雕刻则赋予了这座雕像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
多娜·莱奥尼达公园位于菲律宾拉古纳省的圣巴勃罗市(San Pablo City)。公园以菲律宾前总统卡洛斯·加西亚(Carlos P. Garcia)的夫人莱奥尼拉·加西亚(Leonila Garcia)命名,建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19年进行了修复。公园面积约1.7英亩,是一个适合家庭活动和散步的地方。
这是位于巴黎圣米歇尔喷泉(Saint-Michel Fountain)中的两条奇美拉之一,由雕塑家亨利-阿尔弗雷德·雅克马尔(Henri-Alfred Jacquemart)创作。他在19世纪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动物雕塑作品。
这座雕像由美国女雕塑家安娜·海厄特·亨廷顿(Anna Hyatt Huntington)创作。她将两座雕像赠予法国的布卢瓦市(Blois),分别是《戴安娜》和《圣女贞德》。其中,《戴安娜》雕像于1931年赠送。戴安娜(Diana),即罗马女神,她吸收了希腊神话中与她相对应的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的大部分传说。她是狩猎和月亮的女神。
菲律宾圣巴勃罗市纪念碑 纪念何塞·C·阿加汉先生和夫人的罗非鱼雕像
这座罗非鱼雕像是为了纪念何塞·C·阿加汉先生和夫人(Mr. and Mrs. Jose C. Agahan)而建造的。他们是首先为萨马帕洛克湖(Samapaloc Lake)和帕拉克帕金湖(Palakpakin Lake)捐赠罗非鱼鱼苗的人。这座雕像建于1955年4月16日,由已故市长托马斯·迪宗(Tomas Dizon)主持建造。
圣保罗(San Pablo),即第一位隐士。这座雕像的原型由何塞·黎刹博士用粘土创作。他于1893年在达皮丹将其赠予帕布罗·帕斯特尔斯神父。当时,黎刹因反抗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会而被监禁。他在达皮丹度过了四年,随后被西班牙人在卢内塔处决。何塞·普罗塔西奥·黎刹(José Protasio Rizal)是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时期末期的一位民族主义者和博学家。他被认为是菲律宾的民族英雄。
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 Bharadvaja)是佛教中的一位阿罗汉。据印度最早的佛教经典记载,宾度罗·跋罗堕阇是佛陀要求留在人间弘扬佛法的四位阿罗汉之一。四位阿罗汉各自与四个方位相对应。宾度罗以其对秘术和超自然力量的掌握而闻名。他曾与阿难一起,在拘萨弥的优陀延宫殿内两次向妇女传教。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阿罗汉的数量从四位增加到十六位,最终增加到十八位。在藏族唐卡画中,宾度罗·跋罗堕阇通常手
皮埃尔·德·龙萨(Pierre de Ronsard,1524年9月11日-1585年12月27日)是一位法国诗人,被他那个时代的法国人称为“诗人之王”。这是一座由雕塑家乔治·德尔佩里耶(Georges Delperier)于1913年创作的雕像,为纪念他而建,位于图尔市的Prébendes花园中。由于时间的流逝,雕像的大部分细节已被地衣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