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雕塑是由波兰雕塑家雅库布·塔塔尔凯维奇创作的,展示于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雕塑描绘了波兰著名军事领袖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肖像。波尼亚托夫斯基是波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为波兰的独立和自由而战。
Migvie Kirk位于阿伯丁郡Tarland西北的小路上,这块石头形状不规则,由片麻岩制成,高2.1米。石头的正面朝东,远离您刚刚走过的大门。正面大部分被雕刻的十字架和纹样装饰占据。十字架的轮廓不寻常,四臂在中心相交。上角雕刻成金属环的形状,仿佛这个十字架是一个吊坠的描绘。需要合适的光线和一点想象力才能看清,但是十字架的角度留下的区域上还有其他雕刻。
具有莫切文化特色的人类形象雕塑,该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间。莫切文化是南美洲秘鲁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古代文明,以其精湛的金属工艺、陶器和雕塑而闻名。这件雕塑是莫切文化中的一件重要艺术品,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审美观念。2021年这件雕塑从加拿大被归还,雕塑的归还代表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非法文物交易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是在大约1000年至1470年之间创作的一类人形雕塑艺术品。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信仰、宗教仪式和审美观念。在这一时期,许多文明在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雕塑艺术尤其发达,不仅在技术上更为成熟,而且在艺术表现力上也更为丰富和细腻。2022年从荷兰被成功追回。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尊重。
位于莱德尼采城堡花园(Lednice Castle Garden)中的十七世纪宙斯(Zeus)雕像。宙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最高的神,掌管天空和雷电,是奥林匹斯众神的领袖。莱德尼采城堡花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最初是一个堡垒,用于防御异族渡河。后来,它成为列支敦士登家族的私有财产,并在17世纪到20世纪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宏伟的庭院。
天后宫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供奉着海神妈祖。院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龙雕塑。这条龙以传统中国龙的形象呈现,雕刻精美,细节丰富。龙身蜿蜒盘旋,鳞片清晰可见,龙爪强劲有力,展现出龙的威严与神秘。龙的头部高高抬起,双眼炯炯有神,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庙宇和前来朝拜的人们。不仅是艺术的展现,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好运。
米格尔(Miguel)是宗教教义中的一位大天使,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出现。天主教、圣公会、东正教和路德宗都称他为大天使米格尔或简称米格尔。在希伯来语中,米格尔的意思是“那个像上帝的人”(Mi-“谁”,kha-“像”,El-“上帝”),这通常被解释为一个反问句:“谁像上帝?”期待的答案是否定的,意味着没有人像上帝。因此,米格尔被重新解释为对上帝的谦卑的象征
葡萄牙里斯本的考古博物馆(Museu de Arqueologia)收藏了一件名为《印度战士石碑》(Estela De Guerreiro Hindu)的作品,这件石碑制作于10-13世纪和16世纪。这件作品的背面雕刻有苏萨(Sousa)家族的战士。博物馆是葡萄牙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位于里斯本,由何塞·莱特·德·瓦斯孔塞洛斯(José Leite de Vasconcelos)于1893年创立。
“学徒”(Aprendiz)是由杰罗尼莫·苏诺尔(Jerónimo Suñol)创作的雕塑,他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西班牙雕塑家之一。这件作品是用青铜制成的,尺寸为43x26x26厘米,于1874年在罗马完成。苏诺尔的作品从抽象的新古典主义过渡到生动的现实主义,他以普拉多博物馆的“沉思的但丁”和马德里的哥伦布纪念碑(以及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复制品)而闻名。
这个石门楣的肖像是基于佛教传说,描述了君主神毗湿奴拿着棍棒、轮子、莲花和海螺壳。制作于公元 12 世纪,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他的两个同伴站在两边:拉克希米拿着一朵莲花,萨拉斯瓦蒂拿着一把弦乐器。毗湿奴的交通工具,有翼的迦楼罗,出现在他身后,在顶部有雕刻着毗湿奴的 10 个化身。
"洛伊·富勒"是一件19-20世纪的艺术品,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是是一位名为“洛伊·富勒”的舞者。洛伊·富勒(1862-1928)是一位美国舞者、演员和编舞家。她在“自由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现代舞的前身,她不仅编排了自己的身体动作,还编排了她的丝绸服装和自己专利的舞台灯光技术。富勒在巴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为了新艺术运动的一部分,并与象征主义有所关联。
卷曲的老鼠是一件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品,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是一件红木雕塑,形状像一只卷曲的老鼠。这件作品是日本木雕师铃木正男(1815-1890)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其精细的细节和生动的表现力而闻名。
这个文物是一件彩绘陶器,名为“随葬人物塑像,形象是一位正在表演的舞蹈家”,创作于公元618-906年。这个塑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塑像的高度为约20厘米。使用了彩绘陶器和白色滑石作为材料。这个塑像是阿尔弗雷德·F·皮尔斯伯里遗赠给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这个塑像代表了7-10世纪的中国顶尖陶瓷技术。
在这个山景中,一个骑着驴子的官员后面跟着他的侍从,他拿着一把伞;他们穿过瀑布上的一座质朴的桥。在他们上方,一个规模较小的类似群体,仿佛在遥远的地方,穿过另一座桥。这种玉山起源于明末。布景中的人物、树木、桥梁和动物,代表了正统山水画传统对玉雕的翻译。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中可以找到许多与此类似的学者在山中旅行或沉思山景的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受到道家和文人的青睐。雕塑现收藏于
这个文物是一件彩绘陶器,名为“随葬人物塑像,形象是一位正在演奏的音乐家”,创作于公元618-906年。这个塑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塑像的高度为约20厘米。使用了彩绘陶器和白色滑石作为材料。这个塑像是阿尔弗雷德·F·皮尔斯伯里遗赠给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这个塑像代表了7-10世纪的中国顶尖陶瓷技术。
这个文物是一件彩绘陶器,名为“随葬人物塑像,形象是一位正在吹竹笛的音乐家”,创作于公元618-906年。这个塑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塑像的高度为约20厘米。使用了彩绘陶器和白色滑石作为材料。这个塑像是阿尔弗雷德·F·皮尔斯伯里遗赠给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这个塑像代表了7-10世纪的中国顶尖陶瓷技术。
是一件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古代石碑的复制品。这件复制品由Rmn-GP(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图片社)采用手工上色的树脂材料制作,其尺寸为高106厘米、宽34厘米、厚33.5厘米,刻有铭文的表面高度为35厘米。石碑的原始材料为大理石。石碑的装饰包括莨苕叶和碑文装饰。上面刻有希腊文和腓尼基文的铭文,内容涉及对Tyrian的赫拉克勒斯的提及以及对神的献词。
是巴勃罗·毕加索创作的一系列画作和素描的通用名称,其中包含了他对于人物肖像的多种探索和表现。毕加索是西班牙出生的艺术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开创立体主义和打破二维画面的传统表现形式而闻名。这个作品展现了他对于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将不同视角和元素融合在同一画面上的独特能力。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几何形状的组合和创新的技法,传达出人物的精神和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