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寺庙青铜狮香炉"是一对17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狮子形的香炉是看门狮,这些吉祥的野兽(麟)每只都有一个独角,它们是神话动物,被赋予了区分善恶的能力。这些传说中的动物成对出现,用于矗立在紫禁城的皇位两侧,它们代表了皇家的尊严、美德和智慧。
"弥勒菩萨石碑"是一件来自公元563年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黑色石灰岩制成的,并带有颜料痕迹。这个精美雕刻的石碑虽然规模小,但展示了与大型佛像相同主题的完整图像。除了中央的弥勒佛像、刻有光环和两侧的菩萨外,顶部和底部的火焰形光背上还出现了飞天和龙。石碑背面刻有69个字符的铭文,列出了委托制作这件作品并在563年将其奉献的捐赠者的名字。
"西周铜人灯座"是一件来自公元前5-4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并镶嵌有金属。这个小巧精致的人物雕像双手伸出,其卷曲的手指形成一个插座,原本用于插入油灯的杆子。在商和西周(公元前1600-771年)的时期,青铜人物雕像非常罕见,但现在已经从战国时期晚期的周墓中发掘出了几个作为灯座的青铜人物雕像。
“商朝祭祀酒器”自公元前12-11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它的尺寸为27.62 × 12.7 × 11.75 厘米,重1.3 公斤。
这个文物是一个名为"中国青铜钟"的铜制乐器,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钟的形状被称为"镈",是东周王朝墓葬中常见的两种钟形之一。"镈"钟有平底,略凸的侧面,顶部有装饰性的悬挂装置,通常是风格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发出单一的音调。这个钟的装饰非常丰富,钟身上有36个均匀分布的凸点,形状像盘绕的蛇,悬挂装置是一对老虎,缠绕着一条蛇。
这件香熏采用铜鎏金工艺制成,呈一瑞兽造型,香熏为敞口,颈部与瑞兽后脑融为一体,兽身为香熏主体,兽尾上卷,首部成仰望状,张嘴露齿,采用阴刻和浮雕的手法刻画细部,以红、白、绿等色宝石装点瑞兽,瑰丽多姿,神态威风凛凛,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极尽雍容富贵之感。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制作于1736-1795年,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来自新爱尔兰的 19 世纪晚期马拉根图腾,以雕刻的木头形式装饰着各种颜料,包括石灰。眼睛由虎螺的贝盖制成,头发由固定在头部窝中的木柄制成。马拉甘是北新爱尔兰的集体名词,主要用于纪念死者的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面具和雕刻。这个马拉甘图腾现在被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天马冢金冠是一件新罗时代的金冠,现在收藏在韩国的庆州国立博物馆。这个金冠是在1973年从位于庆州的天马冢出土的,出土时金冠是被戴在葬者头上的。这个金冠的高度为32.5厘米,是新罗典型的金冠样式。金冠的前面有三根‘出’字形的立饰,后面有两根形似鹿角的装饰。
这是一尊公元1850年的佛像,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尊佛像坐在地触手印中,描绘了佛陀在菩提树下即将觉悟的情景。这个时刻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恶、迷惑与洞察之间的强大战斗。
这个文物是一个三足鼎,是青铜器皿,它的陶瓷原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在商朝早期(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开始铸造平足鼎的青铜版本。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烹饪或储物器皿,通常有两个位于边缘的手柄,由三个或四个柱状腿支撑。鼎的形状在中国的早期时代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器皿和商朝的青铜器皿,以及许多后期的青铜和釉陶仿制品。这个文物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件清朝的景泰蓝花瓶,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景泰蓝技术在公元1200-1400年间从拜占庭(现今的伊斯坦布尔)传到中国,但中国的工匠们却赋予了它独特的中国特色。在清朝的康熙(1662–1722在位)和乾隆(1736–95在位)两位皇帝的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了完善,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在花瓶的下方,有一条精致的云纹带,每个云纹都像如意的头部,还有一条狭窄的小莲花卷边。
清朝景泰蓝掐丝珐琅莲花台座采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轮廓,然后填充以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等工序,最终形成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艺术品。这些彩绘往往描绘了佛经故事、圣徒形象或宗教象征物,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这个文物是一对镀金菩萨像中的一个,产自公元18世纪中国。它现在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尽管这两个雕像是彼此的镜像,但它们并不代表同一个菩萨;它们分别是弥勒和观音。它们站立在优雅的姿势中,手持莲花的茎,可能是围绕着一个更大的佛像的雕塑三位一体的一部分。
爵是一种古代中国用于在祖先崇拜仪式中供应温酒的器皿。它呈卵形,由三个展开的三角形腿支撑,一侧有一个长曲喙,另一侧有一个平衡的把手。许多例子在侧面有一个或两个环形把手,顶部有两个柱状突起,可能是用来使人们能够用皮带提起这个器皿。它们通常被装饰得很华丽,有饕餮装饰。
是一种用来盛酒的礼器。它主要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300年至1046年)的武王和昭王的统治时期,以及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年至977年)的时期制造。这个深舟形的倾酒器在安阳被发现,展示了几乎完美的工艺。在手柄和侧面的下部雕刻了饕餮的面具。
这个文物是一个三足鼎,是青铜器皿,它的陶瓷原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在商朝早期(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开始铸造平足鼎的青铜版本。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烹饪或储物器皿,通常有两个位于边缘的手柄,由三个或四个柱状腿支撑。鼎的形状在中国的早期时代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器皿和商朝的青铜器皿,以及许多后期的青铜和釉陶仿制品。这个文物被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门神在日本被称为金刚力士,他们的角色是保护寺庙和佛教。门神(Niō)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嘴巴张开,一个嘴巴闭合。张口的被称为阿,闭口的被称为吽。对应中国佛教的哼哈二将。这两个名字分别代表梵文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节,象征着万物的开始和结束。这对雕像现在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门神在日本被称为金刚力士,他们的角色是保护寺庙和佛教。门神(Niō)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嘴巴张开,一个嘴巴闭合。张口的被称为阿,闭口的被称为吽。对应中国佛教的哼哈二将。这两个名字分别代表梵文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节,象征着万物的开始和结束。这对雕像现在收藏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尊名为“舞动的金刚亥母”的小型石碑,创作于公元1000-1100年的尼泊尔。这尊雕像的整体尺寸为9.6 x 5.3厘米。这尊雕像现被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金刚亥母,又称金刚瑜伽母,是佛教金刚乘(密宗)本尊之一,属于空行母之体系,胜乐金刚与大悲红观音之明妃,起源于8至12世纪印度;为四大教派共同尊崇的母续本尊,主要是用来做宝瓶气脉及拙火定的观修本尊,亥母与瑜伽母是同体异名。
这对驹犬是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文物。它们是由日本檜木制成,表面涂有漆,金叶和颜色。这只驹犬的高度为45.7厘米。驹犬通常被放置在神社的入口处,以驱除邪恶。右边的驹犬嘴巴张开,而左边的驹犬嘴巴闭合。这些特征与保护佛教寺庙的两位门神的开口和闭口的有关。现收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这对驹犬是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文物。它们是由日本檜木制成,表面涂有漆,金叶和颜色。这只驹犬的高度为42.5厘米。驹犬通常被放置在神社的入口处,以驱除邪恶。右边的驹犬嘴巴张开,而左边的驹犬嘴巴闭合。这些特征与保护佛教寺庙的两位门神的开口和闭口的有关。现收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戴头盔的战士雕像是一个半裸的古希腊战士雕像,其外衣和大羽毛头盔上装饰有雕刻的图案。右手有一个孔:原来的雕像应该举起一支长矛(有一个孔)。文物的制作时期是欧洲(时期) - 铁器时代- 欧洲(时期) - 古希腊,尺寸高度20.5厘米,宽度5.5厘米。收藏地点是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