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许村镇所在地——许村。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自此,村落建设迅速发展。歙县许村镇许村高阳村、东升村、环泉村中,共计保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许村呈“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形态,昉、西二溪交汇在高阳桥下,流入练江。村中明代建筑数量多、品类齐全,保存了较多的宋元建筑做法。
徐光启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光启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有10个墓穴,分葬徐光启和夫人吴氏,以及4对孙子孙媳,主要建筑包括华表、石桥、石牌坊、神道、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十字架、照池和墓后托山等。
五马坊,现称五马街,是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始名于东晋,因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庭列五马"的典故得名。街区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核心地段,主街全长424米,建筑融合民国风情与中西合璧风格。自清代起聚集五味和(1882年)、金三益(1859年)等百年商铺,现有180余家商户。2021年入选首批"浙江省高品质步行街",年客流量达2080万人次。
兴圣教寺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园内,因其塔身为方形又被俗称作“方塔”,该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共9层,高度为42.65米。兴圣教寺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佛塔 ,砖砌塔身,方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塔下的地宫发掘出包括舍利和古钱币在内的大量文物。1996年11月20日,兴圣教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三庙位于唐家湾镇唐家村大同路西北面,由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并列组成,故称“唐家三庙”。它是珠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和民俗史等方面的珍贵实体资料,也是承载唐家湾地区海内外乡亲乡情乡思的标志物,并在2010年5月入选了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名单。
寿昌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是武康通往杭州古驿道跨越上渚河的交通桥,始建于南宋。寿昌桥南北走向,为单孔实腹圆弧石拱桥,现桥长约50米(原桥长32.85米)、高9.45米、净跨17.4米、矢高7.16米、桥基宽4.25米、桥顶面宽2.74米,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已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单孔石拱桥。
真如寺,俗称大寺、大庙,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兰溪路399号。南宋嘉定年间,僧永安在官场改建后名真如院,元延祐七年,僧人妙心从宝山大场旧址移建现址。、面积达158平方米。真如寺大殿,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面阔3间,总宽13.4米,明间开间6.1米,南北进深3间,共13米。殿内的16根柱子有10根为元代柏木柱,石柱础有6个为元代旧物。真如寺,是保存完好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桂芳桥(Guifang Bridge),俗称“东茆桥”,亦名“东茅桥”,为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境内过河通道,南北向跨越京杭大运河支流上塘河水道上。桂芳桥最早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可追溯到南宋,后于元、明、清三朝历经数次修葺重建 ,现桥重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83年,桂芳桥被余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20日,桂芳桥被人民政府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亭位于安徽省歙县许村高阳廊桥北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7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该建筑底层呈八边形,占地面积64.6平方米,跨街而建形成南北通道,兼具交通与休憩功能。现存主体结构融合明清营造技艺,2022年实施降燥作业与消防能力提升工程,2024年经暴雨后仍保持完好。现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许村古建筑群核心组成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系。
大观亭位于安徽省歙县许村高阳廊桥北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7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该建筑底层呈八边形,占地面积64.6平方米,跨街而建形成南北通道,兼具交通与休憩功能。现存主体结构融合明清营造技艺,2022年实施降燥作业与消防能力提升工程,2024年经暴雨后仍保持完好。现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许村古建筑群核心组成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系。
“阿斯蒂诺谷阿斯蒂诺教堂”(Monastero di Astino)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贝加莫省阿斯蒂诺谷(Valle d'Astino)内的一座中世纪修道院,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丘陵地带,毗邻“阿斯蒂诺城堡”遗址。它是伦巴第地区“宗教-领主-农业”三位一体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意大利中世纪修道院文化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典型样本。
拉托尔瓦庄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贝加莫省(Provincia di Bergamo)卡萨泰诺沃镇(Casatenovo)的一座历史悠久的贵族庄园,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丘陵地带,毗邻“奥廖河”(Fiume Oglio)支流。它是伦巴第地区“文艺复兴庄园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意大利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贵族生活、艺术与地方历史的鲜活见证。
“圣托梅圆形广场”(Rotonda San Tomè)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Emilia-Romagna)帕尔马省帕尔马市(Parma)中心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圆形广场,坐落在老城区(Città Vecchia)的核心区域,毗邻帕尔马大教堂与“帕尔马公爵宫”。它是帕尔马中世纪城市规划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环形广场”建筑与地方宗教文化的典型样本。
法里尼镇位于波河平原(Pianura Padana)与亚平宁山脉(Appennini)的过渡地带,是连接米兰、博洛尼亚与威尼斯的“山口商路”(Strada della Montagna)关键节点。13世纪,当地领主“法里尼家族”(Famiglia Farini)为控制商路,修建了城堡与防御工事,使法里尼成为“阿尔卑斯山南麓的门户”。
“克拉内佐古老河税桥”(Ponte Antica Dogana Fluviale)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Veneto)特雷维索省克拉内佐镇(Clanezzo)境内的一座中世纪古桥,横跨布伦塔河支流,因历史上曾作为“河税关卡”的核心设施而得名。它是威尼托地区“河流贸易与税收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意大利中世纪交通史、经济史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典型样本。
“瓦马尔ina本笃会修道院”(Monastero benedettino di Valmarin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Veneto)特雷维索省瓦马尔ina镇的一座中世纪本笃会修道院,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丘陵地带,毗邻“布伦塔河”支流。它是威尼托地区“宗教-农业-文化”三位一体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意大利中世纪本笃会修道院制度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典型样本。
“阿斯蒂诺谷阿斯蒂诺修道院”(Monastero di Astino)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贝加莫省阿斯蒂诺谷(Valle d'Astino)内的一座中世纪修道院,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丘陵地带,毗邻“阿斯蒂诺城堡”遗址。它是伦巴第地区“宗教-领主-农业”三位一体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意大利中世纪修道院文化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典型样本。
“贝加莫小喷泉”(Fontanella)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贝加莫市(Bergamo)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共喷泉,因规模小巧、造型精致而得名。它坐落在贝加莫老城区的“圣母广场”旁,毗邻中世纪教堂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政建筑,是贝加莫“双城格局”中“上城生活”的鲜活见证,也是当地居民与游客感受古城烟火气的重要公共空间。
“贝加莫上城孔塔里尼喷泉”(Fontana Contarini)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贝加莫市上城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共喷泉,坐落在上城中心的“老广场”旁,毗邻中世纪城堡遗址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政建筑。它是贝加莫“双城格局”的核心地标之一,也是见证贝加莫从中世纪城邦到现代文化名城转型的“活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