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鳉(Vietnamese Giraffe Loach,学名:Leptobotia rubripinnis) 是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长颈鳉属(Leptobotia)的淡水鱼类,因体侧具类似长颈鹿的深色斑纹而得名。它是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特有的珍稀淡水鱼。
尽管其名称含“马拉巴尔”,但实际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淡水流域,是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等水系的重要成员。马拉巴尔鲮脂鲤是脂鲤目鲮脂鲤科的中型淡水鱼类,因模式标本发现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现属印度喀拉拉邦)而得名。
马拉巴尔鲮脂鲤(Hoplias malabaricus) 是脂鲤目(Characiformes)鲮脂鲤科(Ctenoluciidae)的中型淡水鱼类,因模式标本发现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现属印度喀拉拉邦)而得名。尽管其名称含“马拉巴尔”,但实际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淡水流域,是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等水系的重要成员。
黑斑躄鱼(Clarias meladerma) 是鲶形目(Siluriformes)躄鱼科(Clariidae)的淡水底栖鱼类,因体侧具黑色斑点而得名。它是东南亚热带水域的特有种,因适应力强、繁殖快,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同时也是研究脊椎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典型案例。
越南长颈鳉(Vietnamese Giraffe Loach,学名:Leptobotia rubripinnis) 是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长颈鳉属(Leptobotia)的淡水鱼类,因体侧具类似长颈鹿的深色斑纹而得名。它是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特有的珍稀淡水鱼。
巴氏舌鳎(学名:Trichomycterus barbouri) 是舌鳎科舌鳎属的小型底栖鱼类,因模式标本由美国鱼类学家巴伯首次描述而得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淡水至半咸水水域,是热带-亚热带河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鱼类。
刺头杜父鱼(学名:Cottus spinulosus) 是鲉形目杜父鱼科的淡水鱼类,因头部具坚硬骨板(“刺头”)和适应冷水环境的特性,成为北半球高纬度淡水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及温带山区的冷水溪流。美国(阿拉斯加、华盛顿州、蒙大拿州)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的落基山脉、海岸山脉溪流。
史密斯鲃学名:Puntius smithi 是鲤形目鲤科鲃属的小型淡水鱼类,因19世纪由英国鱼类学家约翰·史密斯首次描述而得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淡水流域,是鲤科中色彩鲜艳、适应性强的类群,也是观赏鱼市场的常见品种之一。栖息于海拔50-500米的清澈溪流、河流或湖泊中,偏好水流较缓。主要以岩石表面的藻类(如硅藻、绿藻)、有机碎屑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细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abiatus,俗称“Slender Mouth Almighty”) 是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小型淡水鱼类,因口部纤细、吻端尖削且生态适应性极强,被山区渔民称为“全能小猎手”。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山地溪流,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北部山区;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清澈溪流或支流中。
网纹穗唇鲃(Crossocheilus reticulatus) 是鲤形目鲤科穗唇鲃属的小型淡水鱼类,因体侧具网状斑纹而得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东南亚山区的清澈溪流中,是鲤科中适应性较强的类群,也是研究山区淡水生态的重要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山地溪流,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北部山区;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清澈溪流或支流中,偏好水流较急、底质为砾石或岩石的浅水区
施氏平鳍鳅(Homaloptera shi) 是鲤形目平鳍鳅科的小型淡水鱼类,因背鳍和臀鳍宽大且呈平展状得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山区的清澈溪流中,是平鳍鳅科中适应性极强的类群,也是研究山区淡水生态的重要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山地溪流(如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北部山区;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清澈溪流或支流中。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是合鳃鱼目合鳃鱼科的淡水鱼类,因身体细长如蛇、体表光滑无鳞且常栖息于泥洞中得名。其分布广泛、适应力强,是全球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也是研究淡水生态的典型类群。原产于亚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及非洲的淡水水域;现因养殖扩散至全球温带至热带地区。主要栖息于稻田、池塘、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偏好水深0.5-3米的泥质或沙质底质,常钻洞穴居。
低眼副巨鲶学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是鲶形目巨鲶科下的淡水鱼类,因体型庞大、流线型特征及“鲨鱼式”游动姿态得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淡水流域,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主要以中型鱼类(如鲤鱼、鲫鱼、罗非鱼)、甲壳类(虾、蟹)、水生昆虫(龙虱幼虫)及两栖类(蝌蚪)为食。
鲨鲶学名Pangasius,是鲶形目巨鲶科下的淡水鱼类,因体型流线型、尾鳍宽大且具“鲨鱼式”游动姿态得名。该科包含约30属100余种,其中巨鲶属和副巨鲶属的部分种类因体型巨大、经济价值高而广为人知。偏好深水区(水深5-10米)的沙质或砾石底质,常潜伏于水下洞穴或沉木缝隙中。
皇家刀鱼(学名:Xenomystus nigri) 是骨舌鱼目刀鱼科下的淡水鱼类,因修长的“刀身”体型、银黑相间的华丽体色及神秘的夜行习性,成为非洲热带水域的标志性物种,也是全球水族市场的热门观赏鱼。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至中部的热带淡水流域,包括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及乍得湖周边;栖息于静水区或缓流河流,偏好水深1-3米的沙质或淤泥底质水域,常隐蔽于水生植物或倒木下。
彩虹鱼(Melanotaeniidae,又称虹银汉鱼科) 是鲈形目(Perciformes)下的一类小型淡水鱼类,因体侧具鲜艳的金属光泽和彩色纵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及周边热带岛屿的淡水流域,是全球水族市场中广受欢迎的观赏鱼,也是研究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
多鳞白甲鱼学名: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的淡水鱼类,中国南方河流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因体侧鳞片较大且排列紧密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如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珠江上游(西江、北江)及澜沧江流域;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栖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区河流,偏好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或沙质的清澈水域,常集群活动于中下层。
长身泥鳅学名Sewellia elongata,鲤形目鳅科平鳍鳅亚科,体延长呈鳗形,胸鳍与腹鳍特化为吸盘状,体表具黑色条纹或斑点,适应急流环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溪流,如越南北部、老挝及中国广西的珠江流域支流。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段(流速>0.3米/秒),水深<1米,偏好岩石或砾石底质。
毛鲀,学名:Periophthalmodon schlosseri,鲀形目鲀科。体短圆,体表密布硬刺,腹部可膨胀成球状,皮肤及内脏含剧毒河鲀毒素(TTX),毒性为氰化钾的1200倍。东南亚淡水及半咸水流域,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的红树林、河流及河口。主食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螺类、蠕虫)及腐肉,利用吻部翻掘泥沙觅食。
佛罗里达雀鳝(学名:Lepisosteus platyrhincus),雀鳝科,体延长呈圆筒形,体长通常80-15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米。主要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岸淡水及半咸水水域,如佛罗里达半岛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偶见于乔治亚州南部。以鱼类(如鳢鱼、太阳鱼)、甲壳类(虾、蟹)、两栖类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利用伏击策略突袭猎物。
假美洲豹鲶鱼(学名:Loricaria sima),甲鲶科,体表覆盖骨板状鳞甲,口部宽大呈吸盘状,体侧具深色斑纹,形似美洲豹,故得名“假美洲豹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及圭亚那沿海淡水区域,常见于缓流底层或泛滥平原的淤泥底质水域。体延长,侧扁,体长通常30-6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80厘米。杂食性偏肉食,以藻类、腐殖质、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利用吸盘状口部刮食附着物。
漂流鲶鱼(CathoropsAguadulce),无棘鲶科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拉普拉塔河流域,部分种类扩散至墨西哥及中美洲。偏好缓流水域,常吸附于倒木、岩石或水草表面。
陶乐鲶科(Doradidae),包含约30属200余种,如斑点陶乐鲶(Doras hancockii)、多刺陶乐鲶(Doras carinatus)等。体表具骨板或棘刺,无鳞,口部宽大,须发达,适应底栖生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淡水流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拉普拉塔河流域,少数种类扩散至中美洲。杂食性偏肉食,以藻类、水生植物、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幼鱼依赖浮游生物。
鲶鱼,鲇形目(Siluriformes),包含约36科4000余种,涵盖鲶鱼、胡子鲶、土鲶等。全球淡水及咸淡水交界水域,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地区,如非洲、亚洲、南美洲。部分物种(如埃及胡子鲶 Clarias gariepinus)因养殖扩散至全球,但极少成为入侵种。以藻类、水生植物、小鱼、虾、昆虫幼虫为主食,幼鱼依赖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