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鲤科草鱼属的鱼类动物。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钝;口端位,成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眼小,眼径小于吻长;下咽齿呈梳型,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较暗。 [15]因其主食水草,故名。 [16]与青鱼、鲢、鳙并称“四大家鱼”。
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科名:Cyprinidae)是鲤科中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大型淡水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河流、湖泊及水库,因其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而被人类驯化超过2000年,被誉为“淡水文化的基石”。欧亚大陆温带至热带淡水流域,如黄河、长江、伏尔加河、多瑙河。北美、澳洲等地的淡水生态系统,部分物种成为入侵种(如锦鲤在北美泛滥)。
婆罗洲河鲱(学名:Sardinella borneensis,英文名:Borneo River Sprat)是东南亚婆罗洲岛特有的一种小型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该岛的淡水及河口生态系统,是当地渔业的重要资源。属于鲱形目鲱科,包含约20种河鲱属鱼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及淡水流域的常见类群。特有于婆罗洲岛的卡普阿斯河、巴里托河及京那巴当岸河流域,常见于洪泛区、河口及低盐度沿海水域,偶见于近海海域。
奥里诺科河短颌鲮属于脂鲤目(Characiformes)石首鱼科(Prochilodontidae),包含约20种短颌鲮属(Prochilodus)鱼类。是南美洲奥里诺科河流域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是当地重要的食用鱼种,因肉质细嫩、繁殖力强而闻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奥里诺科河流域,常见于干流、支流及洪泛区湖泊,偏好沙质或砾石底质的中下层水域。
鮠科鲶鱼(学名:Bagridae 科,代表物种如长吻鮠 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的肉食性底栖鱼类,因其头部宽大、体表无鳞且肉质鲜美而闻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鮠科,包含约20属1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萨尔温江及印度恒河平原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常见于底层缓流或静水区域。
亚洲泥鳅(学名:Synbranchidae 科,代表物种如黄鳝 Monopterus albus)是一类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淡水底栖鱼类,具有高度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常被称为“稻田鱼”或“沼泽鳗”。属于合鳃鱼目合鳃鱼科,包含约15属100余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及印度恒河平原的稻田、沼泽、河流及池塘。
亚洲红尾鲶鱼鮠科,学名:Bagridae 科,代表物种如长吻鮠)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的肉食性底栖鱼类,因其尾部常呈红色或深色斑纹而得名,是鮠科鱼类的典型代表。属于鲇形目鮠科,包含约20属1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淡水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珠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萨尔温江及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常见于河流、湖泊及沼泽的底层。
叶鱼科,亚洲叶鱼(学名:Nandidae 科,代表物种如 Nandus nandus)是一类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淡水水域的伏击性鱼类,因其体色和形态酷似落叶而得名,是自然演化中伪装策略的典范。属于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叶鱼科,包含3属约15种,如亚洲叶鱼属(Nandus)、多棘叶鱼属(Polycentropsis)。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河流。
射水鱼(学名:Toxotes spp.,科名:Toxotidae)是一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咸淡水交界水域的独特鱼类,以其“喷射捕鱼”的绝技闻名,被称为“自然界的神枪手”。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射水鱼科,包含5个现存物种,如普通射水鱼(Toxotes jaculatrix)和侏儒射水鱼(Toxotes lorentzi)。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岸咸淡水交汇。
巨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科名:Osteoglossidae)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特有的大型古老鱼类,被称为“活化石”。属于骨舌鱼目(骨舌总目)骨舌鱼科,是该科体型最大的物种,与亚洲的象鱼(如Osteoglossum bicirrhosum)有较远亲缘关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淡水流域,如亚马逊河、奥里诺科河及圭亚那高原的河流湖泊,常见于缓流或静水区域(如洪泛森林)。
非洲蝴蝶鱼(学名:Pantodon buchholzi,科名:Pantodontidae)是非洲特有的一种小型肉食性淡水鱼类,具有独特的外形和行为习性。属于骨舌鱼目(骨舌总目)蝴蝶鱼科,是该科唯一现存属(Pantodon)的代表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淡水流域,如刚果河、尼日尔河、贝努埃河等,常见于静水或缓流水域,如湖泊、沼泽及水草茂密的河段。
非洲刀鱼(学名:Notopteridae,常见种如 Xenomystus nigri)是一类分布于非洲淡水水域的弓鳍鱼科独特鱼类,属于骨舌鱼目(骨舌总目),主要分布于西非和中非的河流、湖泊及沼泽中,如尼罗河、刚果河流域。
美丽硬仆骨舌鱼又名亚洲龙鱼、金龙鱼,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淡水鱼类。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等地的河流和湖泊。性情凶猛,主要以活鱼虾、水生昆虫和青蛙为食。体型硕大扁长,躯干部覆盖着硕大而排列整齐的闪耀鳞片,口大且口唇角有两条触须,游动时神态悠然,活像神话中的“龙”,因此得名。鳞片颜色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亲鱼会将鱼卵产含于口中直至幼鱼孵出,因此有“龙吐珠”的俗名。是极名贵观赏鱼的品种之一。
蓝鳃太阳鱼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类,原产于北美。体形有些似尼罗罗非鱼,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黑色形似耳状的软膜。体色很美丽,整体颜色偏蓝绿,头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红色或淡橙黄色,背部淡青灰色,间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纵纹。属温水性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广,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是杂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等为食,成鱼以植物茎叶、小杂鱼、小虾、软体动物等。
白鲟是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又名琴鱼、淫鱼、剑鱼、象鱼、鲔等。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眼极小,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须距眼较距吻端为近;鳃孔大,峡部相连;鳃耙较粗状,排列紧密;背鳍位体后方,近于尾鳍基;臀鳍位于背鳍下方;胸鳍发达;体表无鳞。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
青鳉也被称为米鳉,是青鳉科、青鳉属的一种鱼类。青鳉体长形,侧扁,背部平直,腹部圆凸而窄。头宽而平扁。口小,上位,横裂,下颌较长。眼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平。头顶及鳃盖被有鳞片。背鳍位于身体后部。青鳉为淡水小型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沟渠、稻田、池塘及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水草丛中。喜群游于静水及缓流水区。
鲂鱼是鲤形目鲤科鲂属鱼类,又叫鳊鱼、平胸鳊、法罗鱼、乌鳊、花边、三角鳊。全长约40厘米,体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鲂鱼分布于日本、大西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产于中国长江中游一带通江的湖泊,现分布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鲂鱼在湖泊中产量较高,生长较快,肉味鲜美,含脂量高,体型大,独具养殖价值。
鸭嘴鲟,学名美国匙吻鲟,又名匙吻鲟,是鲟形目匙吻鲟科匙吻鲟属鱼类。因其形如鸭嘴又像汤匙,故名。鸭嘴鲟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带, 常年在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中生活,无需洄游,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该鱼终身以浮游动物为食。鸭嘴鲟是广温性鱼类,具有生长快、饵料来源广、生产费用低、易捕捞、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鸭嘴鲟幼鱼形状奇特,可作为名贵的观赏鱼,鸭嘴鲟卵加工成鱼子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