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象征着吉祥、和平与繁荣。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形象多样,有的描述为羊头、狼蹄、圆顶,身有五彩,也有的描述为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覆盖着龙鳞和角。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雕刻技艺精湛,造型设计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信仰和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匠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是1953年在马尔凯格(Marchegg)的圣玛格丽特教区教堂前竖立的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雕像。她是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King Andrew II)的女儿,她在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度过了她的童年。她的丈夫是图林根的路易(Louis of Thuringia),在他去世后,伊丽莎白发誓要过贫穷的生活。她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上帝、病人和穷人。伊丽莎白在1235年被正式封为圣人。
位于海利根克罗伊茨(Heiligenkreuz)的巴洛克风格十四处苦路中的圣约翰雕像的信息。圣约翰雕像手持书本和羔羊。从1731年开始制作。圣约翰洗者(John the Baptist)是公元28年左右在加利利(Galilee)和犹太(Judea)出现的犹太教悔改宣讲者。他在巴勒斯坦犹太教中工作,并且在犹太散居地(Jewish Diaspora)也有追随者。
圣约阿希姆(St. Joachim)的雕像位于海利根克罗伊茨(Heiligenkreuz)的巴洛克风格十四处苦路中。雕像位置位于海利根克罗伊茨的十四处苦路。从1731年开始制作。根据2至6世纪的几部伪经福音书,约阿希姆是玛丽的父亲,因此也是耶稣基督的祖父。约阿希姆在天主教、东正教和英国圣公会中被尊为圣人。海利根克罗伊茨修道院是奥地利一个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标,以其丰富的历史和宗教艺术作品而闻名。
圣弗洛里安是消防员、建筑工人和遭受火灾的人们的主保圣人。他经常被描绘为穿着罗马或中世纪的军事服装,手持水桶向燃烧的建筑物倒水,这一形象象征着他用一桶水扑灭了整个城镇的火灾的传说。圣弗洛里安的雕像在18世纪的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地区的消防局中很常见,并且常常作为消防员的守护神被描绘。
这是布拉迪斯拉发城堡的圣伊丽莎白雕像。伊丽莎白(Elizabeth)是匈牙利的圣人,生于1207年,卒于1231年。她是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King Andrew II)的女儿,她在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度过了她的童年。她的丈夫是图林根的路易(Louis of Thuringia),在他去世后,伊丽莎白发誓要过贫穷的生活。她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上帝、病人和穷人。伊丽莎白在1235年被正式封为圣人。
多瑙河艺术博物馆的雕塑“赫尔墨斯与狄俄尼索斯”,是由艺术家阿尔曼·皮埃尔·费尔南德斯·阿尔曼(1928-2005),法国艺术家创作的。博物馆的创建是由文森特·波拉科维奇发起的,他得到了荷兰艺术收藏家和企业家杰拉德·穆伦斯坦的财政支持。阿尔曼是一位著名的法国艺术家,以其“积累艺术”而闻名,他的作品经常探索形式、色彩和材料的组合。
这座雕像是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雕像,位置位于费尔德斯堡庭院。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以其非凡的力量和英勇的十二项劳动而闻名。在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后,他被赋予了神的荣誉。雕像中的赫拉克勒斯被描绘为身穿尼墨亚狮子的皮和手持棍棒的形象。尼墨亚狮子的皮是他的十二项劳动中的第一个任务,而棍棒则是他标志性的武器。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在艺术和文化中经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位于莱德尼采城堡花园中的赫拉雕像。在希腊神话中,赫拉是宙斯的妻子和姐姐,属于十二位奥林匹斯神之一。雕像中的赫拉手持权杖,赫拉在希腊神话中是婚姻和家庭的女神,也是妇女的保护神。她以其嫉妒和对宙斯不忠行为的报复而闻名,同时也是众神和人类的女王。在艺术作品中,赫拉经常被描绘为头戴面纱,手持权杖的威严形象,权杖象征着她作为神后的权威。莱德尼采城堡花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以其浪漫和风景如画的景观而闻名。
这是布拉迪斯拉发的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纪念碑。创作者由雕塑家蒂博尔·巴特法伊创作。2006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而揭幕。这座纪念碑展现了诗人安徒生与他一些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丹麦最著名的诗人和作家。通过他的童话故事如《皇帝的新装》、《小美人鱼》、《坚定的锡兵》或《豌豆公主》,他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丹麦,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和推崇。
尼古拉斯·萨尔姆伯爵雕像位于维也纳第一区市政厅广场。伯爵身穿盔甲,头盔置于脚边。创作时间于1867年。创作者是马蒂亚斯·普尔卡特霍费尔。尼古拉斯·萨尔姆伯爵(1459-1530)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将军。最重要的成就是在1529年成功地指挥了维也纳对抗土耳其围攻的防御战。他是第一次奥斯曼-哈布斯堡战争初期的指挥官之一。在1529年第一次土耳其围攻维也纳期间,并因此在同一年被封为诺伊堡帝国伯爵。
安东·门格尔的墓地,以及位于维也纳中央公墓。安东·门格尔(1841-1906),是一位法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门格尔的论文是在19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秩序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时期以1873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为标志,寻求对自由政策的回答,争取更多的社会公正。理查德·考芬根设计了这座墓碑。安东·门格尔的墓地不仅是对这位法学家和思想家的纪念,也是对19世纪末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象征。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肖像半身像的雕像位于克莱因-格罗斯瑙海滨浴场附近。创作时间为1905年,摩拉维亚的布兰斯科(Blansko)铁铸厂制作。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对德国文学和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座半身像是对席勒文化遗产的致敬,也体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艺术雕塑的流行趋势。
费迪南德·赖蒙德1790年出生1836年去世,是奥地利演员和剧作家。与约翰·内斯特罗伊一起,是老维也纳民间剧院的主要代表人物。纪念碑由弗朗茨·沃格尔设计。揭幕时间在1898年6月1日。赖蒙德坐在长凳的一角,右臂搭在靠背上。左手拿着一本剧院小册子。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正受到身后岩石上带有翅膀的缪斯女神的启发。最初位于德意志民众剧院前。1938年迁移到当前位置。1947年在战争破坏后进行了修复。
威廉一世·罗格多夫男爵(1481-1541),在1571年作为首席战场指挥官在围攻奥芬(Ofen,现属于布达佩斯)时遭受致命伤害。由艺术家约翰·巴蒂斯特·费斯勒执行创作,他们运用锌铸件的技术来制作这些纪念碑。这种材料选择在当时是出于耐久性的考虑。威廉一世·罗格多夫男爵作为历史人物,其在军事上的贡献和牺牲通过这些艺术家的手被永久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纪念的对象。
位于维也纳第一区的维也纳商学院入口处的亚当·斯密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和启蒙时代哲学家而设立的。亚当·斯密生平1723年出生,1790年去世。主要著作是《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马丁·库克钦(Martin Kukučín),本名马泰伊·本丘尔(Matej Bencúr),是一位斯洛伐克作家、剧作家、新闻工作者和医生。马丁·库克钦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许多中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的生活轨迹,他们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到其他国家和大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玛丽安柱是巴洛克时期在中欧常见的一种纪念碑,用以表达对圣母玛丽安的敬仰和感恩。这些柱子通常装饰华丽,顶端会有圣母玛利亚的雕像。1736年建立的这座玛丽安柱,不仅是对当时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也是当地社区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纪念碑的建立,往往与当地的宗教节日、庆典活动或者有关。
圣母玛利亚被描绘在球体上,球体嵌入在雕刻精美的卷轴工作中。雕像主体使用椴木(lime wood),球体和基座采用胡桃木(walnut)。尺寸高40.5厘米,创作时间大约在1750年左右。这尊雕像展现了18世纪欧洲木雕艺术的特点,其中椴木因其易于雕刻的特性而常用于制作精细的雕塑作品。胡桃木则因其质地坚硬和美观的纹理,被选用来制作雕像的球体和基座,增加了作品的质感和耐久性。
雕像位于施梅尔桥上,横跨多瑙河运河(Danube Canal)。桥梁建设时间是1894年至1899年。桥梁设计者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鲁道夫·韦尔(Rudolf Weyr)设计了桥上的两只狮子。施梅尔桥同时也充当堰坝,作为努斯多夫(Nussdorf)堰坝和船闸系统的一部分,调节多瑙河水流进入多瑙河运河。施梅尔桥是维也纳的一个重要地标,不仅因其建筑美学和功能性而闻名。
这件雄狮木雕是奥地利民俗生活博物馆(Austrian Museum of Folk Life)收藏的狮子雕像。狮子雕像张着嘴,一只幼狮紧抓着它的鬃毛。来源地是瓦尔加迪纳(Val Gardena),位于南蒂罗尔(South Tyrol)。这座狮子雕像作为其收藏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南蒂罗尔地区的木雕技艺,也体现了民俗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雕像位于维也纳西站。创作者是汉斯·加塞尔。创作于1860年。1945年这座雕像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雕像成功修复。1858年12月15日随着“皇家皇后伊丽莎白铁路”从维也纳西站到林茨的通车,车站正式启用。1951年新的车站大厅开放。皇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皇后,也是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和露多维卡公主的女儿。她因其美貌、悲剧性的生活和在奥地利历史上的地位而闻名。
雕像位于维也纳第一区的皇帝约瑟夫纪念碑。以马库斯·奥勒留斯(Marcus Aurelius)的骑马肖像为模型。创作者是弗朗茨·安东·扎纳(Franz Anton Zauner),扎纳因其创作这座纪念碑而被提升至贵族。约瑟夫二世是18世纪的奥地利皇帝,以其开明统治和多项改革而闻名。这座骑马雕像作为皇帝约瑟夫纪念碑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约瑟夫二世的威严形象,也象征着他的统治理念和对国家的贡献。
纪念碑位于维也纳第14区。创作者是西格弗里德·夏鲁(Siegfried Charoux),创作时间为1954年。雨果·布莱特纳,曾任市财务议员和市政议员。雨果·布莱特纳因健康原因于1932年和1933年辞去了市议员和市政议员的职务。1934年2月12日,他被奥地利法西斯政权逮捕,并被拘留数周。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在纳粹掌权后,布莱特纳被迫与家人一起逃往美国。他于1946年在加利福尼亚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