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加官进爵,欢庆胜利。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三足鼎是一件来自中国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至1100年之间。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了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三足鼎在当时不仅是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实用工具,更具有重要的礼仪和象征意义,常用于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细节处理精致,体现了商朝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由约翰·亨廷顿艺术与理工学院信托捐赠给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鼎是中国古代用于烹饪和祭祀的青铜容器,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特点是底部平坦,三足支撑,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在商朝时期,青铜鼎的腿多为扁平状,通常设计成龙的形状。到了西周早期,鼎腿开始流行以鸟形呈现。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鼎,其三足设计为鸟形,站立在爪子和尾巴上,腿上方装饰有蝉纹。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和文化信仰。
是一件来自韩国高丽时期(918-1392年)的青铜制水盆,大约制作于1100至1200年代。制作工艺精湛,不仅在形态上展现了高丽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特点,其内壁上还刻有精美的人物图案和书法。这些图案和书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这件艺术品现收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由伦纳德·C·汉纳基金会于1985年捐赠。
中国古代花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花瓶多由陶瓷制成,也有青铜、玉石等材质,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纹饰精美。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容器,更是展示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花瓶上的图案多样,从几何图形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花瓶成为了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古董青铜花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品,通常由青铜合金精心铸造而成。这种花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用于插花或盛放液体,还常作为装饰品,展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价值。青铜花瓶的设计多样,可能包括各种图案、纹饰和雕刻,反映出其制作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风格。它们是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珍视的对象,也是了解古代文明工艺技术的重要窗口。
古董青铜花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品,通常由青铜这种耐腐蚀的合金制成,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这些花瓶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铸造技艺,而且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审美。青铜花瓶在古代多用于盛放酒、水或作为祭祀用品,其设计和装饰往往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董青铜花瓶成为了研究古代文明、工艺美术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供奉菩萨铜雕是公元596年的作品,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文物代表了中国佛教雕塑的形成阶段,它是一种小型的、便于携带的铜制的宗教献祭像。这个文物的特点是线性的衣物褶皱和火焰图案的曼陀罗(身体光环),这些都只是通过刻线来表示。这些特点表明,艺术家们可能是根据从印度的圣地带回来的画作或素描来工作的。
中国战国时期酒壶,公元前5-4世纪,现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铜器装饰趋势,该趋势采用镶嵌技术来描绘更生动的图画场景。一般来说,镶嵌包括将非常薄的金、银或铜箔线插入铜表面上刻出的细线。用绿松石或更少见的孔雀石装饰铜器的技术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这种技术,现在包括更多的金银镶嵌,开始广泛使用,最精致的器皿和配件,如带钩,都是在这个时期制作的。
觚是一件公元前12-11世纪的酒器,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是一种高脚酒杯,其喇叭形的顶部逐渐变窄至瘦长的中心部分,然后再次扩大至略微外翻的底部。考古证据显示,青铜制的觚首次出现在商朝的二里岗时期。酒器的逐渐衰落可能与周王对酒精消费的贬低有关,他认为过度饮酒导致了商朝的崩溃。这个觚上装饰有饕餮面具的变体。整个器皿上都有紧密的螺旋背景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雷纹,是商朝铸铜的标志。
是一件公元前12至11世纪的古代文物,其形状为两只鹰头相对,这种器物可能用于宗教仪式或作为权力的象征,因为鹰在许多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们可能被用作容器,有时也用作装饰品或礼物。双鹰形器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社会信仰。这类器物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现在收藏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西周铜人灯座"是一件来自公元前5-4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并镶嵌有金属。这个小巧精致的人物雕像双手伸出,其卷曲的手指形成一个插座,原本用于插入油灯的杆子。在商和西周(公元前1600-771年)的时期,青铜人物雕像非常罕见,但现在已经从战国时期晚期的周墓中发掘出了几个作为灯座的青铜人物雕像。
“商朝祭祀酒器”自公元前12-11世纪的中国文物,目前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件文物是由青铜制成的。它的尺寸为27.62 × 12.7 × 11.75 厘米,重1.3 公斤。
这个文物是一个名为"中国青铜钟"的铜制乐器,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钟的形状被称为"镈",是东周王朝墓葬中常见的两种钟形之一。"镈"钟有平底,略凸的侧面,顶部有装饰性的悬挂装置,通常是风格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发出单一的音调。这个钟的装饰非常丰富,钟身上有36个均匀分布的凸点,形状像盘绕的蛇,悬挂装置是一对老虎,缠绕着一条蛇。
突厥酒罐是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酒器,现在收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这个储存器皿是一组胡人重要的狩猎场景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国北方游牧艺术的影响。四个主要的带子描绘了男人们用矛、刀和弓箭狩猎鸟、鹿、野猪和老虎的场景。这些描绘人类活动的图画场景代表了青铜艺术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地方列侯等级的墓葬。超过10000件(套)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展现了海昏文明的梦想与荣光。
小臣艅犀尊,是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藏品,因为国际上许多有关青铜器的学术书刊都把它作为中国青铜器的象征,刊登在书的封面上。小臣艅犀尊是着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器物运用写实手法,完全不事雕琢,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于厚重质朴中流露出一派天真,这种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手法,一直是中国传统审美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铭文记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关这次战争也见于殷墟卜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