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集精选汉传、藏传及南传佛教经典造像(释迦牟尼/观音/弥勒/金刚力士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重建佛像衣褶动态、手印细节及鎏金剥落痕迹。支持Blender/Maya分层编辑,附带「开光特效」粒子系统与多光谱材质库(青铜绿锈/石雕风化/金箔剥落)。适用于影视史诗场景、宗教文化数字化传播及VR禅修空间开发,以数字技术传承东方美学精髓。
93 模型
梵文Maitreya,意为“慈氏”,是佛教中未来佛的象征,代表着未来的救赎和希望。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原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过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四千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形象常被描绘为笑容满面、腹大体胖的僧人,这种形象象征着慈悲和宽容。在佛教文化中,弥勒佛的笑容传递着对众生的怜悯和关爱。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也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造像艺术,即为典范。自佛像艺术之起源,古犍陀罗(Gandhara)佛教雕塑具古希腊、古罗马之写实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圣,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
这件作品是《释迦牟尼佛便携圣像》,姿态为触地印。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00年代晚期至1200年代早期,来自柬埔寨,属于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时期的艺术品。材料为青铜,尺寸为42 x 18.5 x 3 厘米(约16 9/16 x 7 5/16 x 1 3/16 英寸),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这件艺术品的亮点在于它结合了手工雕刻与传统工艺的魅力。泰国的佛像制作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文化历史的体现。
象头神犍尼萨梵名Ganesha, Ganapati ,为印度教及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乃将人与象之智慧相结合,尤为印度教中的湿婆派与毗湿奴派所崇奉。因其统御一群善于作祟的侍奉湿婆的小神(伽那),故又称“群主”即伽那之主 。其造型为象头人身,大腹便便,独牙,持斧头、糖果、念珠、莲花,其长牙具有极大的神力,只一击就使伽阇木诃变成 一只巨鼠,成为其坐骑;性格和善仁慈,而于战争中则勇敢坚定。
耶输陀罗大寺(Yasodhar Mahavihar)是尼泊尔帕坦地区的一座重要佛教寺庙,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新瓦尔社区的宗教中心之一,承载着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交融的独特传统。
这尊佛像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最大的寺庙——Hiranya Varna Mahavihar(黄金大寺)内。这座寺庙因其所有的雕像和建筑都涂有金色而得名“黄金寺庙”。它非常独特,不仅因为其规模较大,还因为其中有一座三层的“释迦牟尼佛”金色宝塔,据说是由12世纪国王Bhaskar Varman建造的。
巴格拉穆希寺(Baglamukhi Temple)是尼泊尔帕坦市的一座著名寺庙,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它是印度教和佛教信仰的交汇点,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15 模型
5 模型
9 模型
19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