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集包含100+种动物头部骨骼的高精度3D模型,基于CT扫描数据还原每块骨骼的拓扑结构与咬合关系。模型细分颅骨、颌关节、牙齿阵列等模块,标注肌肉附着点与神经孔位,支持Maya/Blender/ZBrush等软件分层编辑。适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虚拟解剖教学、游戏生物设计等领域。每款模型附带物种习性说明文档,助您从骨骼结构解析生物演化奥秘。
130 模型
大角羊,拥有巨大的犄角,魁伟的身体,产于北美洲,有7个不同的亚种,它们中的5种都生活在沙漠地带。而山区大角羊则以偏远的荒山野岭为家。山区大角羊是这7种中体形最大、数量最多的。山区大角羊比山羊更敏捷,其中公羊也比其它种类的公羊更好斗。在发情期,山野里总是回响着它们迎头撞击的声音。雄性有螺旋状的大角,雌性角缺如或短小。以草及灌木的嫩枝、叶为主要食物。视觉敏锐,能发现远处危险的来临,向群体发出警告。
滨鸟是鸟类中的一个属,属于鹬科。滨鸟主要栖息在湿地、沿海和河流边缘等水域环境中。它们的身形中等大小,身长约为30-40厘米。外貌特征包括长而细的嘴和腿,细长的颈部以及灰褐色的羽毛。它们的体型适应了在湿地和泥滩等环境中觅食的需要。是一种候鸟,迁徙的距离相对较远。它们在温暖季节繁殖,一般会选择开阔的湿地区域进行筑巢和产卵。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蠕虫、小型节肢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种子和浮游生物。
狐猴科(Lemuridae)灵长目原猴亚目的1科,通称狐猴,是一种能自然休眠的动物。已发现5属21种。体型差异很大,体长13-60厘米,体重60-3000克。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也有的生活在竹林、芦苇区或无林的山地。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达数周。是最原始的猴子。是马达加斯加雨林中温和的“鬼魅”。
狐属(学名:Vulpes):食肉目、犬科的一属哺乳动物。体长为45-90厘米,尾长25-60厘米,体重2-10千克,最大的超过15千克,雌兽体形比雄兽略小。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在世界上有12个品种,在中国有3个品种,即赤狐、沙狐、藏狐。多栖息于森林、草原、丘陵、荒地、溪谷、湖泊的岸边及半沙漠地带的穴洞之中。狐平时单独活动,主要以成对及家族居住为主。喜欢干燥、清洁的环境。
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家禽。世界上的鸡约有100种,300余个变种;家鸡起源于野鸡,鸡喙短,尖锐,稍弯曲;有冠和肉髯;;颈较长,转动灵活;翼不发达,脚健壮;前肢退化为短翼,但几乎不会飞。是群居动物,性格较为温和,喜欢在草堆和沙土中活动探索,不会飞得很高, 因此适合在庭院里进行饲养。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仅会啄食野地里的虫子,也会食用由农家调制的细小饲料。早期养鸡的目的还有娱乐观赏性如“斗鸡”。
副栉龙是蜥形纲鸟臀目鸭嘴龙科恐龙,又名副龙栉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头上延伸出的头冠,该头冠呈棒状,较其他有冠的恐龙都要长。头冠中有一个细管,空气经过时会发出声音,副栉龙用它进行“交谈”。副栉龙的前肢可以支撑身体,游泳和涉水。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在北美洲发现此种生物,它生活在内陆水道沿岸。以植物为食,栖息地长着许多常绿树木、蕨类植物及少量开花植物。集体生活,有敏锐的听和嗅觉,发现危险会用头冠发出警报信号。
死神龙(学名:Erlikosaurus)是克拉克等人在1994年发现。死神龙是一种镰刀龙,重500千克,比大多数镰刀龙类小,比如和死神龙生活在同时同地的慢龙就重达2.5吨,但是其爪子更锐利发达。生活在白垩纪时代晚期,分布在蒙古。为植食性恐龙。死神龙的命名源于蒙古神话传说中的死亡之神,是由肉食恐龙进化来的植食性恐龙,但却由吃肉的猛兽演化而来。像其他镰刀龙一样笨重。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用爪子自卫。
獾是食肉目鼬科獾属的哺乳动物。其身体肥大,鼻端尖,耳短,眼小;颈部粗短,四肢粗壮,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棕黑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在中国除台湾、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通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洞道甚长。嗅觉灵敏,善掘土,穴居,昼伏夜出,大多数种类独居生活。獾的食性很杂,喜食植物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等,也食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动物等。适应能力强。
兔,是兔形目兔科兔属草食性脊椎动物。兔头小、略偏长,嘴较短,上唇有纵裂,眼球较大,眼睛颜色随品种而异;耳较大,直立或下垂,皮肤较薄,汗腺不发达,仅在唇边有少数汗腺,皮肤有呼吸作用。多见于荒漠、草原、干草原、森林或树林中。具有夜行性和嗜眠性,夜间十分活跃,而白天表现安静,胆小易惊,性情温顺但群居性差。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为食物,且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15 模型
5 模型
9 模型
19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