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验证后重置密码
获取验证码
雕像3D模型
已有512个相关的【雕像3D模型】模型

巴尔的摩市纪念碑雕像《巴尔的摩夫人》

巴尔的摩夫人(Lady Baltimore)坐落在市中心的战斗纪念碑(Battle Monument)上。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佩拉诺(Antonio Capellano)于1815年创作了大理石雕像《巴尔的摩夫人》。同年,这座纪念碑被采纳为巴尔的摩的标志,这也帮助产生了这座城市的绰号“纪念性城市”。有趣的事实:巴尔的摩夫人的身影可以在整个城市的垃圾箱上看到。

周朝时期的铜像《周朝敬姿铜像》

这个小而精致的人物伸出双臂敬姿站立。他蜷曲的手指形成了一个插座,可以握住油灯的柄部。该人物穿着一件长束腰外衣,腰间系着一条由皮带钩固定的普通腰带。在整个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00-771年),青铜人像很少见,但现在从周晚期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几尊作为灯标的青铜人像。这个人物强烈的雕塑品质预示着随后的秦(公元前 221-206 年)和西汉(公元前 206-25 年)时代遇到的自然主义。

三世纪巴基斯坦的灰泥雕像《观世音菩萨坐像》

这尊雕像被称为观世音菩萨坐像,制作于公元3至4世纪,出自巴基斯坦地区,现存与净慈美术馆,使用灰泥材料制作。 这位坐着的观世音菩萨头戴高大的藏本式冠冕,耳垂上垂着耳环,双眼微闭,打坐,面部表情平静放松,展现了灰泥雕像的独特魅力。

三世纪巴基斯坦白沙瓦地的页岩雕像《释迦牟尼半身像》

佛陀半身像,由页岩在2-3世纪制作,出自白沙瓦地,现收藏于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释迦牟尼就像用双手转动法轮,头上戴着一个巨大的发髻。他有规整的五官,高鼻子和深邃的眼睛,嘴唇上留着小胡子。穿着裸露右肩的袈裟,褶皱很光滑。身躯强壮,是全盛时期的建达拉雕像。

北魏时期雕像《菩萨半身像》

雕像命名为菩萨半身像,制作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前的遗址出土于992年,由云冈研究院收藏。

由康斯坦特·拉什卡创作的《玛丽亚·索班斯卡胸像》

雕像的名称是“玛丽亚·索班斯卡胸像”(Maria Sobańska’s bust),由艺术家康斯坦特·拉什卡(Konstanty Laszczka)于1918年创作。这件作品是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刻的,是一件真人大小的雕塑。这件作品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完美。玛丽亚·索班斯卡出生于影响力强大的斯克日斯基贵族家庭,她在1887年至1948年间生活。现存于戈利采地区博物馆。

由贝尔特尔·托瓦尔森创作的《赛珂与罐子》

这件文物的名称是“赛珂与罐子”,由艺术家贝尔特尔·托瓦尔森于1806年创作。这件作品是用石膏制成的,高1.32米。它目前被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的托瓦尔森博物馆。

巴黎奥尔赛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乌谷利诺及其子孙》

《乌谷利诺及其子孙》(Ugolino and His Sons)是卡尔波在意大利留学期间的学业创作。按照学院方面规定的创作构图原则,一件雕塑品只准有一至二个人物,卡尔波违反了这一规则,先作了四个,为了恢复历史的真实性,后又定为五个人物,成为紧缠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一组。这一题材之所以令卡尔波心醉,在于他可以以男子裸体来充分表现人性与兽性的心理冲突,更好地施展他的浪漫主义激情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唐朝时期白石雕塑《常阳太尊石像》

常阳太尊石像最早是在唐开元七年(719年)雕凿而成,是研究道教、古代雕塑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该造像取料白石,高一米,着朝服,戴冠,一手扶膝,一手握腰带,坐于石座上,其神态端庄,衣纹流畅。伏羲像高一米,头上有肉髻、卷曲长发披肩,着树叶连成的被肩和围裙,手抱八卦太极图,象征伏羲制《易》。

越南顺化皇城的青铜龙雕像

越南顺化大内城的龙.青铜龙是1842年铸造的,位于越南顺化市大内府悦氏堂前。青铜龙于1842年铸造在顺化皇城前。

中国台北大龙峒石雕 《保安宫母石狮》

中国自古以来即擅长运用缐条,以「面」缐交互充实,表现深度及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汉人石雕中,此一特点要以清代中期体现的最为鲜明。以此对有「嘉庆拾肆年清銮杜有章敬奉」落款的石狮为例,其面颊主鼻翼,乃至臂膀肩头主肢干等处,皆可见「缐」划分其间,牵动面的转折,脚边的绶带亦于轮廓缐处切下,形成一明快劲健的面势,并传递出绶带翻转的层次及厚实的体感。此对石狮因匠人不慎,误将雌狮雕成开口,竟因此违规受罚而不予工资。

四世纪北魏时期石雕《北魏还愿佛塔》

这根刻有神圣佛教经文的佛经柱属于一组微型佛塔(景塔),仅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走廊发现。它们的年代在公元 426 年至 36 年之间,其中一些带有委托它们的在家佛教捐赠者的名字。佛塔是为崇拜佛教遗物而建造的圆形建筑。微型佛塔可能是为了纪念圣地的访问,也可能代表对宗教团体和遗址的捐赠。

出自四世纪甘達拉文明的雕像《甘達拉佛头》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称为“甘達拉佛头”的雕塑,它是公元300-399年的作品。这个雕塑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这个雕塑的特点是头部的隆起或发髻(ushnisha)和额头上的凸起点(urna),这些都是佛的标准特征。从脸部向后梳的波浪状头发是甘達拉佛像的特征。在公元1世纪的早几十年,第一批佛像开始出1。这个雕塑的尺寸是高24.0厘米,宽15.0厘米,深11.8厘米。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1686年《四个俘虏雕塑》

这些俘虏取自胜利广场雕像的基座,代表了被奈梅亨条约(1679 年)击败的国家。每个人都表达了对囚禁的不同反应:反抗、希望、辞职或悲伤。它们是由马丁·德贾丁斯(Martin Desjardins)创作的,马丁·德贾丁斯(Martin Desjardins)是活跃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著名荷兰雕塑家。四个战败国:象征着在奈梅亨条约签订时被击败的四个国家。每一个都代表了人类的一个时代和对囚禁的不同态度。

大理石石狮雕像

从汉代(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 220 年)开始,狮子雕像传统上一直矗立在中国皇宫、皇家陵墓、政府机关、寺庙以及政府官员和富人的住宅前,并被认为具有强大的神话保护作用。它们也用于其他艺术领域,例如敲门器和陶器。成对的狮子雕像仍然是银行、政府机关、警察局等建筑入口处常见的装饰和象征元素。

明朝时期彩色釉面雕像《彩绘韦驮》

这件文物是名为“韦驮”的菩萨,这尊雕像是中国明朝(1368-1644年)的作品,这个陶瓷器现藏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韦驮天的原型是婆罗门教大自在天的儿子室建陀天。室建陀有二十几个名字,除了室建陀之外,常见的有鸠摩罗天、迦𫄨吉夜、善梵天、能瘦、六面童子等,常见形像是一面二臂青年男性战神,另外还有六面的形像。

宋朝时期的雕像《立式罗汉》

这件中国文物是一件名为“立式罗汉”的雕塑,它是公元6世纪中国的作品。这个雕塑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在佛教中,“罗汉”是指已经达到涅槃的完美人,或者是在觉悟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但可能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佛陀的人。

清朝手工雕塑孔雀石马

这件文物是一匹由孔雀石雕刻而成的中国马,其制作年代可以追溯到19世纪,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清朝黄杨木雕《道仙何仙姑》

这是一件名为“道教仙人何仙姑”的雕塑,制作于1700年代的中国清朝(1644-1911年)。这个雕塑是由黄杨木制成,底座是彩色象牙,整体高度为13.5厘米。何仙姑是道教八仙之一,据说她是唐朝时期的真实人物,原名何琼。在这个精致的雕刻中,何仙姑平静地坐在一个扭曲而多节的木筏中,周围是绿色的象牙波浪。在她前面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与道教长生不老相关的物品,而她手持一根灵芝菌的枝条。

意大利皮恩齐奥山的大理石雕像《列奥纳多·达·芬奇》

皮恩齐奥山是罗马历史中心东北象限的一座山。这座山位于奎里纳尔山的北面,俯瞰着马尔修斯广场。它位于古罗马城市的原始边界之外,并不是罗马的七座山之一,但它位于罗马皇帝奥雷良在270年至273年间建造的城墙内。别墅和花园在罗马共和国晚期,有几个重要的家族在南坡上拥有别墅和花园,包括露库鲁斯创造的露库鲁斯花园、历史学家萨卢斯特创造的萨卢斯特花园、庞培花园和阿奇里奥花园。这座山在罗马时代被称为花园山。